学习笔记 | 经典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
安全、稳定、发展、进步。
读懂今日中国,关键在于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要读懂它所生长的文化文明土壤。
中国领导人勇立时代潮头,高瞻远瞩,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带领中国人民重构史观、重塑认同、重释文明,逻辑自洽地阐释今日中国之治。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理论的丰富内涵,可从六个“有机结合”来把握: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
“第二个结合”理论从中国历史深处走来,它找准了契合点,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助推了理论认知的新飞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秩序的规范、伦理的力量。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深厚的人民情怀。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源泉。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赋予民族复兴根与魂。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体现出秩序与活力、稳定与发展的平衡。这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讲规矩、重秩序“礼治”经验的激活。
大德在爱党爱国,公德在维护社会良好风尚,私德重在个人修身。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坚持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
“六经责我开生面”。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作为最高政治追求,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作为基本政治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逻辑,贯通“普天之下,四海一家”的“家国同构”政治伦理。两者都期盼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
哲学家汤一介曾表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是注重实践的学说。
“第二个结合”把文化视作“根和魂”,因时应势,将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原因”。
批判性继承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论。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不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化贯通起来、同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股脑儿、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只有剔除了糟粕、保存了精华,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变成“马克思主义‘化中国’”。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第二个结合”理论是“新瓶装新酒”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因为其绝对不简单只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杂揉,而是激活与再造,是“化学反应”,是基于中国立场、摆脱西方话语体系之后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全新的中国思想、中国方法和中国气派,是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文化结合现象,更是文明交融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等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纳入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仁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精神,纳入天人合一思想和对自然的尊重,纳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完成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重大突破。
“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趋势下的科学决断和治理智慧。
未来中华文明的复兴,只能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当代中国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所谓的“文化中国”早已“花果飘零”,成为“博物馆中的文明”了。
历史上许多政党的垮台、政权的瓦解、民族的堕落,首先就是从指导思想的混乱、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丧失开始的。
文化的竞争,本质是价值的竞争,是价值观的竞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最终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也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提炼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也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到了马克思主义而焕然一新、充满力量,马克思主义遇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国际视野看,“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的中国文治之道。它从治国理政视角回答了“何以中国”的世界之问。
“第二个结合”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大局背景下的新一轮思想强国之举。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中国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一步走到文化自强。
“第二个结合”理论,超越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自身旧有观念,重构了中国人对于本国的历史认知,能有效解释今日中国的成功现实,从而使中国人进一步掌握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
中国领导人通过“第二个结合”理论,重塑了本国的文化认同、社会共识,从而强化了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中国领导人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与“官本”相对应的“民本”,亦非西方语境中强调个人权利的“人本”,更非宗教观念下的以“神”为本,或者金钱社会中的以“资”为本。从中国的治国理政视角,“人民”居于“至上”之位,成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合法性来源。
今日中国安定团结、朝气繁荣的状况,固然离不开学习外来、拥抱世界的态度,但归根到底是中国人不做附庸国,坚持独立自主闯出来的天地。
凡属由无生有,打开新局面,创辟新道路,在其发源处,则必有一番精神存在。
创新要以守正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与时俱进之“新”,就不会失去目标,偏离航向。
问题是理论的先导,理论是问题的升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改造现实。
如何找准问题?在哪些领域找关键问题?中共二十大报告聚焦五大问题领域: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中国人相信,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种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超越局部的、分科的、具体的思维,不为一时一事困扰,看清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小与大的关系。
“修文德以来之”是中国与世界相处的传统。“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不同于把世界作为征服对象的西方世界观,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天下去理解世界。无论是“以天下为天下”,还是“以天下观天下”,是以世界为尺度去理解作为整体政治存在的世界,就是“天下无外”原则。在中国人看来,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
历史显示,引领者对世界的想象方式往往决定了现实的呈现。
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内嵌了中华文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
最后,邀请加入【青云读书群】,一个免费的微信读书学习群,众多体制达人的聚集圈,成员遍布中央、省市、县乡政府各层级、各部门。
圈子主要分享最新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类好书和【写作学习资料】,以及各类智库前沿研究报告,助您深度学习以观大局、察大势。
关键还有圈主的写作公开课,添加微信【snoomy】,即可申请加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