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字跟竹子有什么关系?
笑,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亚醜(chǒu)钺(yuè)商代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从构造来看,“笑”字从竹(艸cǎo)从夭(犬)。关于它构意的解读很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北魏杨承庆《字统》解释“笑”是“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
唐朝李阳冰在刊定《说文》时,则将“笑”解释为:“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风吹竹林,竹枝弯曲的形状就像人弯腰笑的样子。
现代有学者顺着杨承庆“竹为乐器”的思路剖析,认为“笑”是“竹”意义的转移:就像乐(樂)原是“木”上着“丝”,“喜”原是“口”上一面“鼓”,都是由乐器(竹、丝、鼓)引申为高兴的意思,符合古人的思维习惯。
▲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虽然“笑”字构造的来源仍待进一步研究,但“风吹竹枝就像人笑弯了腰”这一意象却足够生动有趣。
后世常以“竹笑”形容竹枝遇风摆动的姿态。元代李衎的《竹谱详录·竹态》里就有:“竹得风,其体夭屈谓之竹笑”的描述。
苏轼评价竹画的《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里有一句:“竹亦得风,夭然而笑”。“夭”加“竹”字头凑成“笑”字,是这句话里的巧思。
竹,筛风弄月。于是用“竹”表现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成了古人的竹趣之一。
▲《风竹图》五代十国 李坡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文人常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通过描绘竹叶、竹枝在风中的形态,表现不可见的风。
通过弯曲的竹枝,拂面清风呼之欲出。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借助竹枝,于是有了形状、颜色和脉络。
纸面上的竹画虽是静态的,但却似乎能听见风吹竹叶翻飞的沙沙声。
▲《竹鸥图》 (传)北宋 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描绘“风竹”的画作,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大到园林,小到杯玩,处处可见各类竹元素的身影。
古代文人给竹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了虚心、有节、刚直、坚韧、高雅等人格化象征。
作为“四君子”之一,竹承载了古代文人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陶渊明不忘在他理想的桃花源里,勾勒“良田、美池、桑竹”;王羲之回忆兰亭聚会时,也没忘流觞曲水边的“茂林、修竹”;杜甫在草堂栖居,亦坦言自己“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竹,无花,却常绿于春夏秋冬。空心,却坚韧于山石之间。生而有节,虚怀若谷。
古人对竹的欣赏已经超脱了竹木本身。早在《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将绿竹之姿与君子之风类比。
❖
竹,虚心有节。观复博物馆以“竹节”为灵感,推出——[龙泉宋韵·竹节杯]
手工刻胚做出自然的竹节形,再借龙泉粉青釉的温厚净润,含蓄地承载文雅宋韵。
仿竹节形的杯体挺拔中正;整杯线条刚柔并济,自然延伸,宛若天成。
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清风翠竹,自然之间,最合茶性。
龙泉粉青釉雅致厚润,竹节杯则似伸展而出的新鲜竹枝,生机勃勃,饱含山野气息。
哪怕身处城市,也能感受到栖居茂林修竹间的自然清韵。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7月10-16日,此龙泉宋韵[竹节杯]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相关推荐#
龙泉青瓷以梅子青和粉青为代表颜色。
梅子青较青较透。粉青则青中带粉,呈现烟雾迷蒙的感觉,带着青翠,泛着月白,透着微粉,玉质感强烈。
观复此款千载龙泉粉青釉三才盖碗即选用了粉青釉。整体气质淡雅沉静,温润柔和。
三才盖碗,即“天、地、人”,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组成。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暗含古代哲人 “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以原矿釉料反复多次施釉,追求更佳的色彩与质感。釉层厚,可多见“蚯蚓走泥纹”。
千载龙泉。茶溢清香,碗着雅色。7月10日-16日,此[千载龙泉·粉青釉三才盖碗]限时五折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进入店铺搜索:龙泉窑、龙泉主人杯、青瓷、盖碗、龙泉宋韵等关键词,查看更多茶器佳品。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