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华语金曲一响,谁的DNA动了
一首歌可以流行多久,可以被记得多久?
比如,你或许不会相信,《山丘》发布于2013年,《小苹果》已经是2014年的“神曲”,《南山南》其实是2015年的流行曲目。
“十年不过一首歌”,或许有那么一首歌,不仅是情感、记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时间单位。熟悉的旋律响起,就像重新坐上时光机。
“十年歌单”里,
藏着几代人的青春
点开网易云《十年不过一首歌 | 百事最强音》歌单,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惊讶:《匆匆那年》、《岁月神偷》、《追光者》,这些歌竟然已经是7、8年前的年度流行。
如今转眼已是十年。很多华语乐坛的“常青树”还在,但变化已太多太多。
观察百事这份“十年回忆歌单”,你会发现,流行本身正在发生着变化:10年来,民谣和流行少了,hiphop、独立音乐多了;“天王天后”少了,乐队和音乐人多了。
10年前正是《南山南》、《成都》等歌曲爆红的时代。一把吉他配上低沉的嗓音,记录着一种正在消散的感伤。
十年前,民谣在许多年轻人歌单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有许多年轻人因为民谣而爱上吉他 / 视觉中国
10年后,陈雪凝、隔壁老樊、买辣椒也用券……那些歌手的名字你或许陌生,但你一定记得“若不是你突然闯进我生活,我怎会把死守的寂寞放任了”。
那段旋律会在特定的时刻钻进你的脑海,简单,重复,朗朗上口,你无法避开。大学校园更加开放了,通过互联网,青年人与社会的联结更加直接、密切。
一种轻快、都市性的情感结构,正在取代那种民谣所代表着的一代校园文化。影视OST和广告曲,则开始成为流行歌的“驱动器”。
SHE的《ringringring》,快男快女主题曲《我最闪亮》,还有让人想起夏日海边的《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再到如今爆红的《孤勇者》……其实都是商业推广曲。
创作者不再拒绝商业化的可能,为音乐行业注入活血,也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毕竟,曾经红极一时的“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其实也是一首合作推广曲。
好的商业合作,一定会走向双赢。
听众往往更爱听能引起人共鸣的音乐,许多耳熟能详的商业推广曲满足了这样的条件 / 视觉中国
2014年,吴莫愁发布了《就现在》,这是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集结推广曲,也是百事可乐LIVE FOR NOW的主题曲。
这些年,像百事这样的品牌,对原创音乐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扶持。无论是赞助原创音综,还是举办“百事校园最强音”这样的校园歌手选拔,这些动作为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支持,而这些支持与期许,则会吸引来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
于是,把歌单下拉到底,你会发现,这几年的音乐,变得更轻快,也更加包容了。
聆听这份“十年回忆歌单”,我们面对的不仅有流行消逝的感伤,更有行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变迁。
一代代年轻人,
写着属于他们的歌单
是谁在“改写”着这份10年歌单?答案或许是,“年轻人”。
社会学者甘斯曾经做过有关大众文化的研究。他认为,无论是电影、游戏还是音乐,无论创作者本身是精英阶层还是平民阶层,他们的创作过程都包含着与观众的“对话”。
于是,甘斯提出了“口味文化”(taste culture)的概念:也就是说,流行文化不属于创作者,而是表达着观众阶层特有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年轻人被流行文化吸引着、塑造着,也反过来造就了一种流行文化。他们是流行音乐最有力的创作者和助推者。歌单变化的背后,其实是青年生活和时代情绪的变化。
年轻人的歌单,往往跟他们的生活和情绪密切相关 / 图虫创意
《时代的噪音》这本书里这样描述青年文化的诞生:“我们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在舒适中成长,但是我们却不安地凝视着这个环绕我们的世界。”
一方面好奇又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成长与时代变迁中感到迷茫不安。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矛盾心态,而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说法,青年人往往会选择一些“文化符号”,彰显自己这一代人的性格与想法。
这样的心态,滋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流行歌”,也诞生了其他的流行文化:有了Y2K和亚文化,人们不再提“森女系”或“小清新”;Kpop依然兴盛,但乐队也迎来“夏天”;从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变到了现在的小红书抖音……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而那些老去的流行文化,在互联网上保留,也被年轻人“再利用”,形成了新的怀旧风格。
社会变得更加去中心化、平台化,流行文化也更加多元。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既会热衷于如短视频这类新生的流行事物,也会借用如百事可乐这种被时代保留下来的经典文化符号,体现个性。
当代年轻人会用百事可乐来展现自己的个性,也会用分享到朋友圈的歌单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当然与百事的品牌基因有关。百事品牌诞生、成长之初,就将 “年轻”作为深植品牌内核的文化。
百事第一个出圈的广告语,叫作“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他们还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广告曲,歌词是这样写的:“今天生龙活虎的人们一致同意,认为自己是年轻人就喝‘百事可乐’,他们选用正确的、现代的、轻快的可乐,认为自己是年轻的人现在就喝百事。”
此后,百事可乐的品牌形象,一直与青年世代牢牢绑定着。
一直到当下,百事的这种品牌文化,依然没有改变。2013年起,百事坚持举办“百事校园最强音”活动,为喜爱音乐的年轻人提供舞台。
这10年来,“百事校园最强音”的舞台覆盖上千校园,累计近百万学生群体参赛。而百事也注入大量资源,助力青年梦想,邀请专业导师指导评审,设立梦想基金助力加持、联动音乐平台窗口赋能,以品牌力量扶持年轻人音乐梦想。
百事,最懂年轻人的变与不变。
今年的“百事校园最强音”舞台,上海赛区的庄锦添演唱《Break the rules》,这是一首硬核摇滚,歌词简单直接:“I'm not afraid anymore”,这是属于年轻人的勇气和力量;
但也依然有人在唱着十年前的歌——吉林赛区,肖欣演唱《成全》;新疆赛区,左海龙唱了《平凡之路》。岁月在一代代人身上流过,但经典依然是经典。
在这样持续、直接的互动中,百事与年轻一代始终紧紧绑在一起。
有些人在“百事校园最强音”的舞台上实现了梦想,收获了掌声;也有的人不求结果,只是想要有那么一束光打在自己身上;还有人,仅仅是来“玩”——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从来都是属于年轻人的勇敢和率真。
就像有些歌曲就是在年轻人的重新演绎下,才会重新焕发生机,而百事的品牌价值,也在和年轻人的连接中,有了新的内涵。
对百事来说,新世代的年轻人什么样,百事就是什么样。
百事校园最强音舞台,
守望下一代青春
时代在变,情绪在变,但百事对年轻人的关注与扶持从未改变。
其实“百事校园最强音”推出这个十年歌单,也是为了告诉年轻人,无论是怎样的世代,百事都可以为他们提供崭新的舞台。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十年歌单里的音乐悄然流转,百事最强音的舞台也在悄悄变迁。
歌单里淡去的那些民谣,这几年来,也在舞台上愈发少见;而越来越多的说唱、电子、摇滚,也出现在百事的这份“十年回忆歌单”里。
近几年,年轻人的歌单中,说唱、电子、摇滚的浓度越来越高,“百事校园最强音”把舞台交给他们自己来做选择 / 图虫创意
百事可乐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也是青年人梦想的激励者。无论是想要成为rapper还是鼓手,百事只把“最强音”的舞台交给你,由你选择做自己。
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年轻一代不仅在“消费”文化符号,也在“生产”着新的文化。
在过去几十年的品牌历程里,百事可乐一度成为潮流文化的标志。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百事的喜爱、支持、再创作,也为品牌赋予了新的意义。
而“新”,正是属于年轻人的独特力量。
这一年,内地音乐节“井喷”式爆发,年轻人“报复式观演”。恰逢百事校园最强音和网易云音乐的“双十周年”,二者共同举办的“热爱全开音乐节”中,有吴莫愁、邓紫棋、Click#15等一系列受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人参加,除此之外,百事可乐潮音数字唱作人,也会有一个大胆的“破次元表演”。
百事元宇宙概念打造新升级,实现百事可乐潮音数字唱作人打破“次元壁”,破界出道
这是百事元宇宙概念打造的新升级,用虚实结合的场景创意打破“次元壁”,给舞台带来了充满未来力量的创新演绎。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音乐节百事给到了观众相较寻常音乐节更低的价格,还提供了线上小程序观看方式,最大程度降低音乐爱好者们参与观看的门槛,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参与到这场音乐盛典中,一起感受这个时代的音乐力量。
而这,正是“音乐节”这一亚文化的初衷——从伍德斯托克到国内的大小厂牌,音乐节最大的文化基因在于“平等”。从着装、周边到旗帜、口号,观众也参与了每一场音乐节的“文化共创”,他们和演出者一起,共度同一个时空,也共同写下了新的故事。
而这,也是十年歌单变化背后的“秘密”:流行风格在变,创作方式在变,行业生态在变……因此,音乐越来越体现着年轻人的主动创造、主动选择。
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台下,无论是作为参赛者还是观众,年轻人开始牢牢地掌握文化的主动权,通过校园歌手比赛、通过音乐节、通过互联网,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从演唱会到音乐节,从现实世界到元宇宙,年轻人的“理想生活”,在百事都可以找得到。
“年轻人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模样”。时代的审美与情感在变化,这并非一定意味着感伤。
百事决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年轻人,由他们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
“我们无法改变时代的浪潮,于是决定站在浪潮里,和你一起。”
编辑 | 鸣 玉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张子怡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