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宜家睡觉、地铁站里打坐:“蹭凉族”是贪小便宜?
▲ (IC photo / 图)
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贪小便宜”,其最初需求都是纳凉消暑——满足市民的纳凉需求也应该作为市政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公共部门应该多多想办法为老百姓撑起“遮阳伞”。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城市为什么出现“蹭凉族”。
文|陈子非
酷暑降临,持续的高温天气,让全国各地的“蹭凉族”又开始广泛出没了。
不少人选择去商场、家居店、银行、地铁站休闲纳凉,其中几乎每年夏天都成为“重灾区”的宜家商场,此时此刻有人拖家带口在体验区床铺上睡午觉,有人拖鞋甩了一地,有人则旁若无人将商场当成自家卧室……
“蹭凉族”为何越来越多?“蹭凉族”到底是共享资源还是贪小便宜?城市可以为“蹭凉族”做些什么?
高温催生纳凉需求
有人认为“蹭凉族”的出现,是国民道德素质下降的体现,要不以前怎么就没见着这些“蹭凉族”?然而,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暂且不论空调的广泛普及也就这一二十年的事情,另外一个重点原因是:以前确实没那么热。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这些年的气温一直在上涨,客观上也导致了有纳凉需求的人多了起来。
去年中国气象局权威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1951年至2021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
尤其是,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偏多。
去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全国有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气温升高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与人类大规模地排放增温气体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湿岛效应”等的叠加,相较于周边农村的气温也会更高一些。所以,如今夏天一到,极端天气一多,居住在城市的人家里如果没有空调,真的会比较难熬。
坊间经常用“热死人”来表达极端高温天气下人体的不适。事实上,这不见得是夸张,有一种叫“热射病”的严重中暑,有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一般来说,中暑按照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三个等级,最轻的是“先兆中暑”,有眩晕、神志恍惚的症状;接着是“轻症中暑”,有较为强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挥汗如雨、浑身倦怠等症状;最严重的是“重症中暑”,除比轻度中暑症状更严重外,还会出现体温高达40℃甚至以上的高热,并且意识障碍、抽搐痉挛等。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热射病最严重,高热会直接对各器官系统造成损害,死亡率高达60%。所以,只要是“重症中暑”,都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火速送往医院抢救。
极端的高热形同自然灾害,也并非家家户户都装有空调,总有人对于纳凉有需求,不仅可以让身体舒适一些,也可以避免中暑的发生。在这一情境下,“蹭凉族”情有可原。
(IC photo / 图)
节约资源VS贪小便宜
每年夏天,公共场所里的“蹭凉族”不在少数。比如很多地铁站已然成为附近居民的“避暑胜地”,一些大爷大妈常常午后带着孩子前来蹭空调和睡觉。
宜家的“蹭凉”“蹭睡”大军多年来也一直存在。不时有人拖家带口在体验区床铺上睡午觉,上海甚至出现了专门在宜家聚会的老年人俱乐部。宜家一度推出规定:禁止顾客在样品家具上蹭睡。但推行此规定很有难度,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人对“蹭凉族”是带着一种“理解的同情”的态度。一方面,天气太热,有些“蹭凉族”是不得已,比如房子是租的、没有条件安装空调、不舍得电费等等,面对这些有困难的人群不妨多些理解。古有立窗旁听、凿壁借光,“蹭凉”或与之异曲同工。
另一方面,“蹭”这个词看似负面,实际上它带有共享资源、分享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的意味。无论是地铁站还是商场,夏天中央空调一开,并不会因为没有人群就把空调关了,既然人多人少都是一样的电费,而场所本身又是老百姓有权进入的公共区域,那么老百姓“蹭凉”既不违反规定,也不浪费资源。
一定程度上,“蹭凉”提高了空调的利用率,节省了电费、节省了资源。毕竟空调在人为制造“清凉环境”的同时,也要排出热量,客观上加剧高温的发生。
不过,也有人认为,一些不文明的“蹭凉族”本质上是贪小便宜。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的纳凉行为并不鲜见。
比如有人到地铁站纳凉时,带上凉席,随便躺卧,堵塞通道;有人公然在商场里脱了鞋,盖着被子呼呼大睡,不仅影响商家经营,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就像有网友在宜家购物时吐槽道,“特别无语,想看个东西,好像你还打扰他休息了似的,真把那儿当自己家了”……有些人由此对“蹭凉族”观感不佳。
总之,有些时候,“蹭凉”可以起到帮助他人、节约资源的效果;可有些时候,“蹭凉”也引发各种不文明现象,堪称奇葩行为大赏。无论是因为哪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可能都有失偏颇,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纳凉是民生工程
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贪小便宜”,其最初需求都是纳凉消暑。试想一下,如果市民朋友酷暑里的纳凉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又何苦跑到地铁站或商场、在有些人不理解的目光下纳凉呢?
诚如前文所言,极热天气形同自然灾害,有可能会热死人。那么,职能部门要抗击的自然灾害,理应包括极热天气。满足市民的纳凉需求也应该作为市政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公共部门应该多多想办法为老百姓撑起“遮阳伞”。
此前有不少城市在盛夏之际,会免费开放防空洞等传统纳凉场所。只不过,这是“老式”纳凉的方法,并由于位置、设施和纳凉效果不佳等原因,很难满足大众对于纳凉的需求。
所以,不妨开放市政建筑、图书馆等夏天时一定会开空调的公共场所,能开尽开,为有纳凉需求的老百姓提供纳凉场所。如果“正规”的纳凉场所多了,对纳凉的文明倡导多了,地铁站、商场等区域的不文明纳凉行为也就减少了。
还可以创新纳凉手段。比如去年湖北宜昌市推出了专门为户外劳动者送清凉的“纳凉公交”,就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宜昌公交集团在该市城区多个流动点开出“纳凉公交”,以流动的方式,停靠在市民尤其是户外工作者最需要的地方,为包括户外工作者但不限于户外工作者的所有人群,提供了一处阴凉之地。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高温的天气也是考验社会责任的时候。给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这是相关部门的明确规定,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题中之义,应该不折不扣地落实。
总之,对于文明的纳凉行为多些理解,对于不文明的纳凉行为善意劝导。可以纳凉,文明就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