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过的一次失业大潮
Jul.
14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来源 | 怀左(hztongxue)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爸下岗了,回村买了一辆车,开了一个小卖部。
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国企工人,接替了我爷爷的岗位,在厂子里开大卡车。
那时候,工人在村里的地位比较高,人家一说就是:老李家的光景真好,两代人都是工人,肯定存了不少钱。
存没存钱我不知道,但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还记得我爸和我说过的:“等你大了,就可以接我的班,以后也可以开车,干到老还有退休金。”
说实话,我当时对开车没半点概念,可一听退休金就兴奋。因为我爷爷有退休金,每月领一次,每次能给我带好多吃的和玩具。
我去过我爸工作的厂子,在市里,很大,一望无际的感觉,还记得铁制的楼梯与狭小的宿舍。
有一年,我爸因为和工友打扑克,中途取葱,因心里惦记牌局,一不小心就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摔断了腿。医院的那股味,我也有点印象。
可还未等到我接班,国企大改革,我爸提前下岗。据他说当时下岗的人海了去了,无数人一夜之间就没了工作。
小时候,我以为他在吹牛,可后来每次去市里,他和路人聊几句,总能聊到以前的那个“大厂”,再聊下去,原来都是工友。
中考时,因为我户口在市里,按规定要去市里考试。我爸前一天带我去找旅店,结果和店员聊几句,发现也是工友。
五湖四海皆工友,原来大家有共同的回忆。
失业后,我爸带着一笔钱回村,和我妈一合计,接手了一个小卖部。说起那个小店,挺有意思,早先是我爷爷开的,后来转手给我二姑,再然后卖给了邻居,最后又转到了我爸手里。
店很小,但颇有点家族企业的意思(哈哈哈哈),风风雨雨,又兜兜转转。
对我有没有影响呢?
也有,我的就业观突然就打开了,原来读书不只是可以当科学家,还可以去当工人,而且即便下岗,也能回村里开小卖部。没法接我爸之前工人的班,我开始盘算接手我家那个小卖部。
可看店真的是太无聊了,尤其夏天,又热又闷,半天没个人,我只能坐凳子上昏昏欲睡。
当时也没个手机,我发明的对抗疲劳的方法有两种:
1. 吃水果,疯狂吃水果,我妈问的话我就说水果快烂了,不吃浪费;
2. 玩小当家水浒卡,左右手各一张,幻想卡片上的好汉对打。
小卖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经营得还可以,没想到后来村里的小卖部越来越多,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开了十几家,分散于各个角落。
我小学还没毕业,就感受到了些许红利引发的激烈竞争。蛋糕没变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们刚开始还能攒点小钱,后来也就勉强维持。
就那样,还没等到接班,我上大学的那一年,我家的小卖部也关停了,差不多类似于我们全家失业。
算小家庭的第二次起伏吧。
村里人眼里最好的工作,还是公家的单位。如果谁家孩子成了老师,进了银行,分到医院,或者进了政府单位,在人们的讨论中,简直如神一般的存在,聊起时,眼神里充满了向往。
所以,小时候我虽然想着未来可以接手小卖部,但爸妈和我说的却是好好学习,以后能考出去,找个稳定的好工作。我爸还会经常感叹,句式基本就是,如果他所在的厂子没倒闭的话,他一定会如何如何。
回头看,虽然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但大家理解的社会,其实各不相同。每个小孩刚出生的时候,都和白纸差不多,稍微大一点时的认识、习惯和想法,基本都来自于父母以及身边的人。
父母的见识、知识、阅历以及对社会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将自己过滤之后的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各自独特的情感和情绪,再次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初级社会化。
因为我爸的失业,我感觉到所谓的“稳定”好像也没那么持久,除了靠外部平台,还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带着这个想法,我上学的时候就根据自己爱读书的喜好,持续往读写方面走,想着也算基础技能,未来即便起起伏伏,应该也能混碗饭吃。
爸妈给我传递的第二个观念,就是家里比较穷,很多东西咱们买不起。
其实这个观念,或者说现实,对我影响也挺大。
上大学时我确实什么也买不起,赚钱后,把之前想体验的基本体验了一遍,成家后,消费欲望降低了许多。
幼时的贫穷也有好处吧,就让我看到,原来保持一种低物质低欲望的状态,其实也可以自得其乐。
这两年我就转成了这个节奏,对心态的调整有很大帮助,也算伸缩性和适应性。还有一个,就是每当我想起自己的低起点时,也会放松很多,觉得现在还好。
第三个观念,是我挺好的。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观念,但从小到大,我爸妈基本没否定过我,在学习也比较相信我。
听多了之后,在我心里也成了一个观念,遇到问题时,我总觉得可以过去,即使担心,也不会太怂。
如果把就业看成我们在社会分工中找位置的过程,从我爸妈身上,我看到的是:
1. 也许会有波动,不要预期太高。
2. 还得有个通用技能,有需求的地方,就能施展。
3. 对自己要有信心,适应起伏。
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道理,但也是几十年的经历中,看到的经验。
从我读大学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单就业方面的观点,分门别类已经听了太多。合并同类项后,基本就是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果再把前面的十年也算上,这中间其实也有很多次起伏。
但身在学校中的我们,习惯了以成绩和努力去判定成果,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社会后,才感觉到并不是很适合。和人相互祝福时,大家都喜欢说越来越好,一个是客套,另一个是真心那样觉得。
现在去看,坚信进步和拔高预期,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信念,在起伏面前,容易栽大跟头。
也就是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看清,社会如大潮,原来我们一直是被裹挟着走的。
— THE END —
☀作者:怀左:文学硕士,资深写作课老师,畅销书作家,个人图书《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18年当当单榜全国第一,个人微信:dapang112506。本文选自怀左(hztongxue)。灼见经授权发布。
◐◑告别米兰·昆德拉 独家专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者许钧 ◐◑贵州男孩反杀校霸获刑8年,全校喊冤惊动全国,如今终于收到一个好消息 ◐◑“2000名学生没一个清北”,谁还在质疑张桂梅? ◐◑掌校21年!从最年轻的C9校长,到最年长的985校长 ◐◑知名女作家患癌后容貌大变,消失9个月再现身,她直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