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曾比恒大冲更猛,他比许家印更可惜

曾比恒大冲更猛,他比许家印更可惜

金融财经


作 者张宇彤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音 频点击小程序边听边看


挣扎三年,ST阳光城的股价最终停在了0.37元,一纸终止交易告知书,宣布这家曾经的大房企,即将告别A股。


短短三年,年营收曾经超800亿的阳光城,只剩下官网上的硕大字体,还记得它和创始人林腾蛟的来路:


“阳光城,有阳光,有梦想”。




林腾蛟想要做一个商人,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1968年出生在福建闽侯的林腾蛟,从小就学习优异,酷爱阅读。15岁那年,他读到了一本陈嘉庚的传记。


富甲南洋,又不忘爱国的福建同乡陈嘉庚,让林腾蛟大感敬佩,从此立志,要成为“陈嘉庚式的成功中国商人”


在他身上,从商的天分也确实展露得很早。


在大学里,想赚生活费的林腾蛟,不想花体力和时间打工赚钱,而是琢磨起了小买卖。商机也很快找到了一个——明星明信片。


有追星族,就有市场。但林腾蛟却没钱进货,他想了一个好主意:高价赊销。


林腾蛟找到批发老板,把每张进货价提了三毛钱,但要先拿货,账期到后,如数还款。


大学生的身份、高出一截的进货价,让林腾蛟成功拿货;就近购买的便利,追星族的热情,让他根本不愁销路——只用两个月,林腾蛟就净赚七千多块。


在八十年代末,这笔巨款解决了小林同学的生活问题,还给了他再折腾一下的资本。


他把追星生意延伸了一下,开了一家录像厅,接下来又是贸易行和小酒楼,林同学还没毕业,就成了学校里的“林老板”。


懂得找机会、抓需求的林腾蛟,日后的机变灵活,早早就露出了苗头。


毕业后被分配到进口公司的林腾蛟,其实不太满意这份工作——整天喝茶看报,这有什么意思呢?


一个月后,带着做生意攒下的钱,他转头辞职,跑到偶像陈嘉庚发展事业的大本营新加坡去留学了。等他1995年毕业归国,准备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一个大时代已经在他眼前展开。


这就是房地产。


林腾蛟


福建是沿海开放地区,领全国风气之先。在厦门,1983年就成立了政府背景的联发集团,它的董事长,甚至是由时任的厦门市长亲自兼任。


此后十年,厦门冒出来10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房价也跟着一路走高,在1993年,市区里已经有了近4000元每平米的商品房。


林腾蛟回国的1995年,也是房地产的政策大年,国务院在那一年发布了《关于发展房地产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


“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机会,怎么会不落在林腾蛟的眼睛里?


1995年就创立了阳光控股有限公司,先是开发了阳光假日大酒店项目,然后在厦门以“阳鸿新城”的旧城改造为起点,开始了他通往房地产大亨的南征北战。



世纪之交,林腾蛟在福州实验性地开发了一个名为“阳光城”的小区。


虽然资金短缺,但林腾蛟还是找到了办法。他引入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出让部分利润让其垫资建设,在福州机电学校旧址地块上,林腾蛟开发出了当时福州市面上少有的高品质住宅——阳光城一期。


一经面世,阳光城就引发了轰动。借着这个品牌效应,林腾蛟在闽系房企圈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声。


但他也有自己的短板——缺钱。


林腾蛟进入房地产不算晚,但入行后很长一段时间,公司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相当有限。这在以资金讲实力的房地产行业,是个大麻烦。


资金不充裕,就没钱拿地,土储低了,在运作的项目就少,摊子不大,现金流就弱,然后又回到了老问题,资金怎么都充裕不起来。


机敏的林腾蛟当然看得出问题,所以他在2002年把上市提上了日程,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了上市公司“石狮新发”,完成了阳光城的借壳上市。


但阳光城通过融资得到的资金仍然很有限,对于在资金上有很高要求的房企,还是折腾不起大风浪。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阳光城在2004年想要收购地产与酒店结合的上海天骄大厦,却根本拿不出去钱,还是由二股东委托银行,将其1亿元的自有资金,以11%的年利率放贷给公司后,才得以完成。


好在这个地产与酒店嫁接的项目,成为林腾蛟快速逆袭的关键转折。


2005、2006两年,天骄大厦为阳光广场分别实现了1.51亿元、1.11亿元的创收,几乎是当时阳光城年营收的全部。


尽管在2006年前,阳光城的销售额还未超过2亿元,但这个案例,让林腾蛟对未来发展的思维,有了巨大的改变:


第一,小地寡财,不能局限于福建之内,一定要到更大舞台打仗;第二,要更多利用资金杠杆,就算借高利贷,也要扩大规模,不能自然生长。


此时,如请过梁朝伟代言楼盘产品的世茂集团、更名为旭辉集团的永升旭日……不少闽系房企都率先走出大本营,前往一线城市发展。 


林腾蛟也把公司总部搬到了上海,开始以上海为据点,走向全国。而他的另一手,是高举高打——一个标志性的楼盘产品,对房企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上海天骄外,他还在老根据地福建,一举拿下“丹宁顿小镇”、“乌山荣域”和“阳光上城”几个项目,打造成阳光城的重要名片。


在阳光城的历史上,2010年被称为全国化的跃进元年。这个叫法,是有来历的。


那一年,万科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突破1000亿的房企,碧桂园、龙湖的销售规模也超过了300亿元。中国当年的商品房销售额虽然达到5.25万亿元,城镇化率却只有46.6%。所以从大形势上看,整个房地产业实在大有可为。


但回头再看看自己的阳光城,2010年的销售规模还在百亿以内,林腾蛟实在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轰轰烈烈地拼上一把。


或者说,赌上一把。



曾经有地产媒体评价,林腾蛟能用人,也能换人,而决定用人和换人的标准很简单: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在房地产这个行业里,能干的经理人,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般行业比不了的。特别是房企总经理/总裁这个位置,就是一个金融、政府关系、建筑学、财务、综合投资、美学、管理学多种复合能力的综合体。


这个岗位上的人,比董事长干活强,一点也不奇怪。


很早就弄懂了这一点的林腾蛟,开始大胆地吸引和利用人才,为阳光城的扩张铺路。


为了给管理层创造环境,林腾蛟优化了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三权鼎立的制度,把管理层的权限放到最大,自己则退居幕后,一度除了年度预算、高管聘用等25项事项需呈报外,其余经营的问题,都交给高管。


他的一个大手笔,是挖来了华润置地的骨干经理人陈凯。


陈凯一毕业就在华润置地,从项目案场,一路做到执行董事。在被林腾蛟挖来后,他得到了巨大的权力——可以直接决定一个地块的取舍,也可以直接审批大数目的投资金额。


能干的陈凯也没有辜负林老板的期望,从2012年开始,只用三年,他就带领寂寂无闻的阳光城,实现营业收入从54.53 亿元到223.8亿的大跨越。


在陈凯离职后,林腾蛟继续贯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用人原则,挖来了碧桂园的朱荣斌和吴建斌,分别担任阳光城联席董事长和执行副总裁。


摆在“双斌”面前的阳光城,其实是有点棘手的。经过陈凯的第一波拉动,阳光城蹿升很猛,但从2015年开始,利润率又开始大幅下滑,而且产品美誉度不高,债务和融资成本也下不来。


2017年8月,在上海总部,朱荣斌首次公开露面,他喊出了一个口号:再造一家千亿房企。


不到三个月,他又升级了目标:2020年达成3500亿规模。


老搭档吴建斌的捧哏是“你只要有地,我就不差钱”,而朱总又回了一句:你只要有钱,我就不愁没地。


喊这样的口号,背后其实是林老板定下的军令状——在崇尚“爱拼才会赢”的闽系房企,以及在喜欢说“相信成功逻辑”的林腾蛟心中,阳光城短期目标是千亿,中期目标三千亿,要杀进中国地产十强。


进入阳光城的“双斌”,赶上了中国房地产最激进的一段岁月,也创造了阳光城最激进的一段岁月,他们为阳光城制定的打法,和当年的融创、恒大虽有小异,本质却是大同——全国范围,跑马圈地。


朱荣斌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指挥阳光城在全国打冲锋。当年,阳光城宣布进入乌鲁木齐、环京等20个区域,买进120个项目,“双斌”一起为阳光城设计了一套“三全五圆”战略:


贯彻全地域、全方式、全业态的“三全”拿地方式,强调要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迅速覆盖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


“五圆”要求公司内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与良好的运营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做到“人等地,地等钱,钱催人”。


在三全五圆的催动下,阳光城冲入二三线城市,用招拍挂、收并购,一级整理、三旧改造产城融合等多种手段,获取了大量优质土地,成为业内著名的“地皮收割机”。


在一次交流会上,朱荣斌指着门口的一排人告诉大家:


“这都是我招来的区域总经理、投资总经理。我每天都在不断地面试。”


但无论是放权经理人,还是全国招兵买马、快速扩张,背后都离不开两个字——大胆,既要大胆花钱,就要大胆借钱。


从林腾蛟到朱荣斌,在人才上都很舍得花钱。在业内,阳光城一度以高薪酬著称,人均年薪达40万,居地产圈之最——甚至连应届毕业生,都能拿到20万年薪的开价。


比起拿地的投入,薪酬只是小钱。


2017年,阳光城的土地储备预计在手货值近5000亿元,其中超八成土储,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而在2018年上半年,阳光城就花了1203.1亿来拿地,位居当年全国第十二位,并且收购频频,一时成为“并购王”。


也正是在这一年,阳光城的销售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第二年又突破了两千亿,2020年,它的销售额达到了破天荒的2180亿元。


这一年,公司以821.7亿营收,52.2亿的归母净利润,创下了借壳上市以来的最佳业绩。也正是在这一年,阳光城终于成功冲进了世界500强。


林腾蛟这一年52岁,这也是他最接近“中国成功商人”志向的一刻。


在“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成长速度TOP10”的榜单上,从2018-2020年,阳光城连续三年都是冠军,比恒大冲得更猛。


公司的油门踩得有多快,其实从这个“三年冠军”里,已经闻得到汽油味了。



对于做一个“陈嘉庚式”的成功商人,林腾蛟似乎从没放弃过愿望。


在早期创业时,他就办过学校,中间又短暂投资过种业;而在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后,林腾蛟又通过子公司,在教育、医疗、金融、环保、新能源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布局。


林腾蛟热爱国学,对阳明心学尤为热爱,所以不仅资助教育,还每逢机会,就到处宣讲、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严格评价这些多元化业务,其实都和房地产主业关系不大,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看不出林腾蛟把它们与地产协同关联的大动作。


不过,没有用产业协同的名义,搞一个巨大无比的摊子,对阳光城而言可能是件幸事。


因为在地产主业上,阳光城的摊子已经足够大,也足够快了,以至于当公司跑到悬崖边时,已经很难刹住车。


2020年8月,又一轮宏观调控来了。


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了“三道红线”指标:1,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2,净负债率不超过100%;3,现金短债比大于1。


“三道红线”的出台,给高周转、高杠杆、低利润的房地产行业模式,画上了句点。那些高度依赖这一模式的企业,无不就此陷入困境。


阳光城的发展,恰恰靠的就是高杠杆,用子公司套子公司,联合债权、收购、投资等多种玩法,不断获取资金支持。


无论是在陈凯时期,还是在“双斌”时代,都是如此。


比如,2011年,为了拿到一笔15.5亿元的融资,阳光城先用上级公司调整了子公司的股权结构,引入投资。


其后利用信托的方式,对子公司发起信托计划,拟造债权;上级公司再通过承担兜底责任,合理收债,获取信托公司给子公司的债权优先基金。


这样的融资,不但减轻了税务压力,还因为两个公司都属于阳光集团旗下,债务相互抵消,不在报表中展现。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阳光城的报表中通常只见增加的融资、大额的收益,有时却难看到融资的来处,和背负的债务。


但只有林腾蛟和他的核心管理团队才知道,阳光城唯有借钱、买地、卖楼环环相扣,赚钱并及时还钱,才能一直跑下去。


如果任何一个小细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带动整个链条崩盘。


果然,官方管控刚出现时,阳光城的资金链就开始吃紧,面对“燃料短缺”的问题,林腾蛟拉来了“泰康系”的33.78亿元投资。


而想要让投资尽快见收益,阳光城只能继续不停地以高溢价拿地,做大资产规模。


然而此时,阳光城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船,信用风险事件频发:


旗下理财产品的“华冕财富”,到期不予兑付;业主拿房一年,办不下来房产证;楼盘偷工减料,不接受业主维权;别墅停车位变地下室,还按面积收费,导致业主多付几十万等等,都消耗了消费者的信赖。


当信任危机出现,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销售环节,让阳光城的资金回笼受阻,而负债的窟窿,又越来越大。


2021年,危机逐渐浮出水面,此时阳光城的年营收降已至425.26亿元,而年度负债总额为3162亿元,累计土地储备达3155.53万平方米,而归母净利润为-6.95亿元。


同年,作为阳光城的重要股东,泰康系终于难忍阳光城的巨额亏损,对业绩投下两张反对票。


矛盾进一步激化,即便林腾蛟带着一众高管,奔赴泰康总部亲自沟通也无济于事,最终泰康系以折价清仓亏损16亿元离场出局。


消费者对阳光城信心大幅度下降,和评级机构的下调评级,已经让阳光城摇摇欲坠。那么,融资的雪上加霜,开始让阳光城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猝然崩裂,接下来一切都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2022年初,朱荣斌在即将天命这一年,向老板林腾蛟递交了辞呈。


临走前,朱荣斌清仓耗费1.36亿元买入的阳光城股票,4年净赔4000多万。


在朱荣斌入职那一年,林腾蛟曾和朱荣斌设定了一个中期目标——阳光城超过3000亿销售规模。


而2021年末,阳光城的年度总债务却达到了3162亿,痛失大将的林腾蛟,不得不走出来主持局面。


在同年的内部会议上,林腾蛟表达了面对危机的决心:“不会抛下员工,在关键时刻要同舟共济。”


为了解困,林腾蛟积极奔走自救,他通过和债务人商谈展期、出售资产等方式向外界释放了绝不躺平的信号。


他先后变卖了所持兴业银行股权,又辞去了兴业银行董事职位,在辞呈原因处,写下了“专注自身企业经营”几个字。


他套现了30.52亿元的万物云股权。为了应对美元债展期,林腾蛟甚至押上了母公司阳光集团和个人信用,在多方争取下终于获得了3笔美元债务展期。


但危机远未解除,到2021年末,阳光城账上资金尚有271.8亿元,但实际可动用资金却不足1%。高杠杆在推动阳光城发展的同时,也为阳光城的陨落埋下了伏笔。


截至今年3月底,虽然阳光城已还款超450亿,但仍有高达2744亿元的总负债,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非流动负债为614亿元。同时,因为两笔合计2726.25万美元利息无法兑付,正式构成违约。


为稳定阳光城的经营,缓解债务压力,林腾蛟只能选择继续割肉回血。


2022年5月,阳光城将所持永康众泰小镇股权以57亿元转让给滨江集团,在持有的一年间亏损达4.45亿元。一同“割肉”的还有旗下龙净环保股权。


同在5月,林腾蛟将总股本的15.02%以17.34亿元对价转让给紫金矿业,这与2017年36.7亿元的收购金额相比,又打了对折。此外,阳光城还转让部分三木集团股权,福州国资成为了实控人。


截至2023年5月,阳光城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总额,高达647.32亿元。5月5日,阳光城带上了ST的帽子,股价一路下滑。


6月13日晚,公司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告知书,自此迎来了“A股再无阳光城”的终局。


2021年,林腾蛟在危机时刻,为给员工鼓劲儿,写了一封真挚家书,标题用的是《严冬过尽绽春蕾》。


想必他也没想到,这个季节竟然这么漫长,他大概也没想到,阳光城,会有阳光不再的一天。


让阳光城阳光不再的,当然有中国房地产逻辑转换乃至行业整体魔幻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自己。

毕竟,没有人强迫林腾蛟必须去那么凶猛的负债扩张,也没有人会因为阳光城不那么负债扩张,就让它退市。



[1]《阳光城迎退市终局,林腾蛟曾想尽办法“自救”》,中国房地产报
[2]《失速阳光城:挣扎自救无奈跌落》,21世纪经济报道
[3]《阳光城危情15日,闽商林腾蛟的奔走与自救》,第一财经
[4]《阳光城崛起往事(下):瞒天过海的表外融资“茅山术”》市值风云
[5]《激荡40年,房地产路在何方?》远川研究所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陈斯文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许家印,离婚了?恒大回应!他曾表示欠妻子太多曾比毛宁红,巅峰时家破人亡,隐退20年,他依然“执着”马云出手了? 许家印的香港恒大中心更名为万通保险中心恒大回应许家印离婚传闻;羊了个羊赚6.76亿分红5亿;海底捞推出洗头发服务;一线城市二手房价连降三个月...恒大深夜核爆,许家印彻底摊牌马云出手了? 许家印的香港恒大中心更名为马云关联公司; 中方回应瓦格纳集团事件: 这是俄罗斯内政丨早报许家印离婚了?恒大回应:不清楚,没有消息恒大签不平等条约!许家印豁出老本!恒大负债2.4万亿!许家印骄奢淫逸堪比帝王,内部文件爆出大料!中东金主出手恒大汽车:花36亿买股份,另给6亿过渡资金!许家印也站出来了…千亿大佬被围殴,比许家印都惨…Cast A Giant Shadow 1966, Kirk Douglas曾比恒大冲更猛,他比许家印可惜还了 117 亿,贾跃亭比许家印强在哪儿?冷却的不止季节(65)— 隔墙有耳诗坛感兴恒大负债 2.44 万亿,许家印只剩两个月:那些成就你的,也可能毁掉你叹为观止!恒大深夜发财报负债超2.4万亿!净亏8000多亿!许家印造的这颗雷,实在是太大了!冰岛雷克雅未克(Reykjavík),水边即景负债超2.4万亿!恒大深夜连发3份财报:过去2年净亏8000多亿!许家印还能翻盘吗?恒大汽车深夜公告:2年亏了840亿,总负债超1800亿!许家印最新露面…许家印离婚?恒大一问三不知早财经丨许家印提恒大俱乐部目标:明年冲超;郭树清卸任央行副行长;ChatGPT6月访问量环比负增长广田股份走向重整,许家印的好兄弟在为恒大“买单”许家印离婚?恒大回应自己巨债缠身,许家印真的离了?恒大回应;多位高管已离婚;业内人士分析→恒大深夜核爆,许家印彻底摊牌!许家印痛失125亿买下的恒大香港总部,马云接盘!恒大汽车有救了?中东金主出手接盘:花36亿买股份,另给6亿过渡资金!许家印也站出来了…许家印被传“技术性离婚”?恒大回应来了许家印突发!恒大财富:无法按原标准兑付……比恒大更劲爆的雷比恒大更劲爆的雷,要来了吗?惨+吓人!许家印深夜突晒巨亏账本!新聘会计所狂打脸恒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