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已晋升上校军衔的陈帅之子、粟大将姑爷陈小鲁,毅然决然的转业了....
1976年5月,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正担任第39军244团政治处主任。然而,这个时候他却产生了要转业的念头。
陈小鲁在一封给岳父粟裕的信中表达了自己与团里“学习小靳庄”思想派别的不合,并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意愿。
粟裕在阅读这封信后,立即给陈小鲁打电话劝他要冷静思考、避免一时冲动。
事实上,陈小鲁所在的244团是军区“学习小靳庄”的典型单位,这种思想派别是江青抓紧推行的。然而,陈小鲁并不赞同执行他们的指示,因此心生愤懑,并写下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语表达自己与他们的分歧,并提出希望转业的请求。
但是,在粟裕耐心地劝说下,陈小鲁最终没有离开部队。然而很快之后,他被调到了北京工作。
回溯到陈小鲁当年参军入伍的经历,可谓充满了坎坷。
早在1968年4月的一个晚上,正在工厂改造的陈小鲁被周总理秘密召见到西花厅。周总理告诉他,要送他去部队锻炼,虽然暂时没有军籍,但是如果表现出色就可以补办入伍手续。
陈小鲁明白这实际上是周总理在给自己保护伞,因此没有表示反对,第二天便跟着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杨德中前往部队。
几天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农场所属的部队驻地。农场主要种植水稻。陈小鲁从小就有吃苦耐劳的经历,因此面对恶劣环境和繁重劳动任务,并没有退缩。他和战友们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连年来,他一直被评为五好战士。
然而,在这期间他仍未被批准入伍,并且也没有获得津贴待遇。
当时离家时,母亲塞给了他100元钱。在那两年的时间里,除了买些牙膏和日用品外,他几乎没有花费任何其他东西,总共只花了16元。两年间,他也没有得到新的军装,一直穿着部队发给他的那一套旧制服。他洗了又穿,穿了又洗,颜色都已经发白。
直到1970年5月,陈小鲁终于被批准入伍,并在同年加入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军旅生涯。
陈小鲁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军人身份,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到了1974年时,陈小鲁已经成为副团职干部,在仅28岁的年纪成为当时军区最年轻的副团职干部。
实际上,在陈小鲁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从军还是在地方工作,他都不太看重。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在临终前对他说的那番话:“无论你做什么,只要稳定安定就好了。不要指望成为什么大官,只要你的工作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自己心里过得去,不受制约,自己满意就行了。”
因此,当陈小鲁后来遇到了被人操纵的情况,并且感觉自己在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时,他毅然决然地提出了转业申请。
当时,军区领导找到他谈话,并劝说他坚持下去:“现在部队正培养年轻干部,而你是军区最年轻、表现最优秀的团职干部。你的成绩非常突出,发展前途非常广阔。还是再坚持一下吧!将来肯定会前途无量!”
然而陈小鲁仍然坚守自己的意见,并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解释:“长期与妻子粟惠宁分居两地,无法照顾好家庭。”
最终,在岳父粟裕的劝说下,陈小鲁决定留在部队,并被调到了北京,加入了总参二部工作。
转眼到了1991年,陈小鲁已经晋升为上校,本来有着非常美好的前途。然而,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再次提出转业。
当时,粟裕已经去世,组织找到他谈话,希望他慎重考虑。但是陈小鲁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一直认为,我并不比任何人高明多少。如果我离开部队,它依然会变得更好!”
在陈小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脱下了穿了21年的军装,开始涉足商海。
起初,陈小鲁在创业道路上并不顺利。由于资金有限,他尝试过几个行业都没有成功。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骑着自行车四处借钱。很多人感叹道:“如果陈小鲁继续在部队发展下去的话,至少也会成为师级干部吧!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呢?”
然而,陈小鲁对此并不后悔。他从来没有为离开军营而懊悔,因为就像他父亲陈毅所说,他从来没有期望过成为什么大官,只要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就足够了。
1994年,陈小鲁的事业迎来了转机,逐渐步入正轨。他先后担任海南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由于陈小鲁是陈毅元帅的儿子,很多人对他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他是靠父亲才取得成功的。
对此,陈小鲁非常坦然地回应道:“一个人如果只是做成一两件事情,并不算长久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靠自己做人。”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陈小鲁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并且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
2018年2月28日,陈小鲁突发心脏病在海南离世,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72岁。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商海,陈小鲁都以自己为底线,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只要踏实做事、靠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