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月船3号”发射成功;宇宙究竟多老?最新估计267亿岁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宇宙学模型指出,宇宙是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开始形成的。据科技日报报道,一项新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研究表明,宇宙的年龄可能为267亿岁,约为此前认为的两倍。该研究结论不仅挑战了主流宇宙学模型,也为所谓的“不可能的早期星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测量宇宙大爆炸以来时间的流逝,并根据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的红移研究最古老的恒星,以及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宇宙膨胀等现象的精密观测,估算出宇宙的年龄为137.97亿岁。但是这一模型并不完美,它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矛盾和悖论。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不可能的早期星系问题”,即在宇宙形成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非常大、非常亮、非常成熟的星系。研究人员引入了保罗·狄拉克假设的“耦合常数”的概念。耦合常数是控制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常数,狄拉克认为这些常数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果允许这些常数发生变化,韦布望远镜在高红移下观测到的早期星系形成的时间框架可从数亿年延长到数十亿年,为其处于更高发展水平提供了更可行的解释。(科技日报)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7月1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成功发射“月船3号”(Chandrayaan-3)探测器,计划实现印度首次登月,执行月球探索任务。
2019年,ISRO曾发射“月船2号”,但搭载月球车执行任务的着陆器未能成功着陆。吸取经验教训后,本次任务中,ISRO优化了“月船3号”的设计,这也是ISRO的第二次登月尝试。“月船3号”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其中着陆器配备四种仪器,月球车携带两台仪器。ISRO主席Sreedhara Somnath表示,“月船3号”用于研究地震活动、等离子体和元素成分等的仪器比此前其他国家成功任务中的类似仪器更加灵敏。ISRO计划于8月23日让着陆器软着陆于月球南极附近,如能按计划顺利着陆,印度将成为继美国、前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登上月球的国家。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据中国科学报报道,7月17日,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其中,同济大学、西湖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9所科研机构,于今年实现“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同济大学教授周颖、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邹丽等的获奖,让“科学探索奖”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本届“科学探索奖”迎来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香港大学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其关于火星生命的研究计划打动了评委。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毛淑德认为,外籍非华裔获奖人的出现,“说明我国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中国科学报、科学探索奖官网)
· 神经科学 ·
当人们看到令自己恐惧的事物时,眼睛会下意识地看向别处,而这种机制在动物界也很常见。但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看恐惧的事物时转移视线呢?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揭示果蝇大脑的视觉区域存在一组特定的神经元,能释放一种神经肽——速激肽(tachykinin),在果蝇的恐惧状态下调节视觉回避。
研究人员使用一阵气流来模拟果蝇受到的物理威胁,引发它们的恐惧状态,并将一个个体积约为蜘蛛大小的黑色物体放在它们飞行的路径上,作为视觉刺激。他们发现,只有黑色物体时,果蝇的行为并不会发生变化,但当气流同时出现时,果蝇会移开目光并回避气流。有基因突变、无法释放速激肽的果蝇同样会避开气流,但不会移开目光。这说明基因突变导致果蝇可以感知恐惧,但无法完成视觉回避。通过钙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当果蝇面对气流时,一组释放速激肽的神经元簇(含有大概20~30个神经元)的活动会增加。这项研究揭示了单个神经元簇如何通过神经肽来调整生物体对于恐惧的感官反应。果蝇的大脑可以为大型哺乳动物提供一个有用的类比,因此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恐怖情形的反应。
据法新社(AFP)报道,根据加拿大跨机构间森林消防中心 (CIFFC)发布的数据,截至上周六,加拿大今年在短短六个半月的时间里,被野火烧毁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千米(1千万公顷),大致相当于葡萄牙或冰岛的面积。根据CIFFC的数据,之前的历史最高记录发生在1989年,当时全年的烧毁面积为7.3万平方千米。而加拿大破纪录的数据,已经超出科学家设想的最坏情况。
据统计,自今年一月份起,加拿大已发生了4088起野火事件,导致超过15万人流离失所。虽然多数火灾都发生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但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目前,加拿大大部分地区正遭受严重的干旱,数月来降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很容易被闪电引发火灾。科学家表示,由于加拿大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这个地区变暖速度比地球上其他地区更快,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也会更加明显。
2020年,日本首次成功从深海山脉顶部提取钴结壳,以提炼钴——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矿物。但开采区不仅变得不适合海洋动物居住,而且采矿还会产生沉积物并向周围水域扩散。7月14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一项关于上述采矿试验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称,采矿区内及其周围海域的海洋动物数量都在减少。
研究小组分析了3次深入日本Takuyo-Daigo海底山的数据:采矿试验前一个月、采矿试验后一个月和采矿试验后一年。研究人员利用一辆遥控车辆前往海底,收集受影响海域的视频。采矿试验一年后,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受沉积物污染直接影响的地区,鱼虾密度下降了43%,而周围海域的鱼虾密度下降了56%。虽然,鱼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研究小组认为,主要可能是由于采矿试验污染了鱼类的食物来源。这项研究没有观察到珊瑚和海绵等移动性较差的海洋动物出现重大变化。然而,研究人员指出,本次采矿试验仅持续2小时,但珊瑚或海绵仍然可能受到长期采矿作业的影响。不过,他们还需要多次重复这项研究,以更准确地了解深海采矿对海底生态的影响。
撰文:徐苏三、黄雨佳、不周、clefable
编辑:clefabl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