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用了6个月时间暴涨50%的AIGC概念股,转眼间,20天内已经回落22%。历史上反复出现的AI浪潮,都曾被不同程度炒作,在一阵狂欢后陷入沉寂。它有更明确的技术基础,OpenAI又给国内公司做出了成功的示范,和元宇宙和Web3相比,对于大模型,海内外公司及投资者达成了更统一的共识——这是毋庸置疑的未来。在新技术还未实现大面积落地之时,二级市场提前兑现了科技创新的预期,给众多AI上下游板块带来普涨。只是,随着国内大厂接连发布大模型、科技圈大佬接连宣布入局大模型创业,AI概念估值被一步步推高到转折点之时,有些人伺机离场了。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24家“AIGC概念股”已经合计遭遇67笔减持,甚至掀起实控人离婚潮。从360周鸿祎90亿分手费,到昆仑万维实控人前妻减持“补贴”公司,除此之外,还有近十家AI板块公司大股东家庭被曝离婚。市场恐慌四起,一边董秘愤然否认“离婚减持说”,另一边投资者们却并不买账。谁在蹭热点
昆仑万维实控人前妻李琼减持的消息,是带崩整个AI板块的直接导火索。李琼是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的前妻,二人于2016年9月离婚。根据昆仑万维当时发布的公告,股份分割过户后,李琼合计持有昆仑万维29797560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发行总额的26.4%。这近3亿股股份,按照当日收盘价,让李琼拥有了超75亿元身家,成为当时昆仑万维第一大股东。如今离婚近7年后,昆仑万维股价从今年年初14元一路暴涨至63元高位之时,公司发布了李琼减持的公告。公告称,李琼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的同时,还将减持股份税后所得的50%以上金额重新借回给公司,借款利息为年利率2.5%。按照昆仑万维近期股价粗略估算,3%的股份大约对应20亿,50%的税后大概还剩8亿。也就是说,按2.5%的借出年利率,李琼将每年入账2000万,而只要公司能正常付息,这笔利息就是笔源源不断的稳定收益。这与当年“贾跃亭式减持”的套路如出一辙,昆仑万维股价随即当天见顶。6月21日,公布减持第二日,昆仑万维股价跌停,跌幅达20%,公司市值蒸发150亿元,随后持续震荡下跌,最新股价距今年最高位已回落50%。今年4月4日官宣离婚当日,360股价触及开年来最高点20元,随后一路震荡下跌,最新股价已经腰斩。虽然昆仑万维回应了深交所关注函,表示“不存在配合李琼减持、借助市场热点操纵股价”的行为;360董秘也否认了“离婚减持说”,但投资者们显然并不买账,普遍认为“减持手段层出不穷,预计后面还有更多”。除了离婚和前妻的戏码,AI概念的疯狂还滋生了更多闹剧。6月27日,作为仅次于腾讯和网易的700亿游戏巨头、AIGC大牛股,三七互娱公告,因涉嫌信披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李卫伟、曾开天立案。具体是什么事件触及“信披违规”还不得而知,但三七互娱在今年股价翻倍后,在其股价高位,同样出现了大股东国脉文化清仓减持事件,一举套现1.5亿元。2015年三七互娱借壳顺荣股份上市以来,公司股东累计减持套现已经近140亿,而上市以来实现的净利润总和,也不过才150亿元。这不得不让投资者们质疑,三七互娱是为了套现而上市。至于三七互娱具体为AI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银,显然并不是它所声称的那样。去年年报显示,三七互娱研发费用9亿元,集团营收占比5.5%,而2021年这一数字为12.5亿元,占比7.7%,研发投入不升反降。“今年AI行情,一开始就把预期拉得太慢,如果业绩一时半会兑现不了,就容易造成阶段性深入杀跌。”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诉我们。该管理人表示,就美股来说,不管是上世纪90年代还是2009年之后的两次纳斯达克暴涨,金融环境是利好加持的,但去年开始的AI行情,美股环境却酝酿着巨大的危机。这种背景下,AI如果在走势上过于急躁,后期一定会引发剧烈震荡。他预测,今年AI板块在牛市中途的回调幅度,会大于当年创业板在牛市中的回调幅度。商业化窘境
而股价受益于大模型概念的公司,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一是发布了大模型的厂商,也是涨幅最多的第一梯队,比如昆仑万维最高涨幅到200%以上;二是大模型的配套落地应用,比如中文在线和汤姆猫,涨幅在100%至200%之间;从年初ChatGPT引起国内热烈讨论开始,至今半年时间的摸索中,投资人及各方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是,通用大模型不是属于创业公司的游戏。更有资金和数据储备的大厂,因此聚集了更多市场注意力。包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等在内的排头兵大厂们,几乎代表了现阶段国内的大模型水平。但现实来看,即便是第一梯队大厂,技术落地的前路也依旧漫长。这体现在技术投入、团队搭建和商业化等更多层面。一位AI技术人士告诉36氪,国内大模型基本分为三种来源:目前国内大模型团队,基本是走第二种微调路线,意味着底层技术依赖国外开源技术且难以突破。比如询问“王阳明在电子信息科技方面有什么建树?(显然事实是没有)”,天工大模型却给出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四个方面的建树总结。
在人才和团队上,大厂对语言大模型的商业化焦虑暴露无遗。
一位负责大模型人才招聘的资深猎头告诉我们,阿里现有团队工程师偏多,现在想找算法人选,而且要有商业化经验。
“能站在客户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单纯对内业务算法”。
一方面,算法人才不够密集,很多大厂用做应用开发的人凑数;另一方面,招聘方需要前沿研究和商业化视角兼备,但这样的候选人少之又少。
商业化的另一掣肘,是现阶段部署成本仍较高。
据了解,国内大厂的通用模型的私有部署价格在千万级别,成本较高,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小企业暂时用不上,通用模型还无法铺开大面积商业化。
在成本压不下来的技术初期,这一情况预计会持续一段时间。为解决这一阶段商业化空白的问题,大厂和创业公司们都做出了统一的调整:比如阿里发起了大模型开源社区“魔搭”,陈列了超过900个行业专属模型。前述猎头表示,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正是中国语言大模型的特点,海外还没有这样的趋势。可以看出,上一轮AI革命经历的落地难题,如今的大模型还要再走一遍。没有公司能逃过商业化和产品化的证明题,但显然,目前国内大模型竞争面对着有些尴尬的境况——大模型,开始去泡沫
随着AI狂热告一段落,国内AI行情的后续走向将取决于,一是与美股AI行情共振的情况,二是相关公司中报业绩表现。今年6月ChatGPT的网站与移动客户端的全球流量环比下降9.7%,系去年底以来首次下滑,访客在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也下降8.5%。此外,微软Bing、Character.AI等网站流量在6月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此前AI 热潮下,美股“七巨头”总市值飙至11万亿美元,大涨60%,几乎三倍于德国GDP。今年5月,美国银行策略分析师Michael Hartnett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科技股和人工智能概念股估值过高,正处泡沫化的“婴儿期”,同时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或许还未结束,以史为鉴,建议投资者抛售美股。与此同时,国内没有业绩支撑估值的概念股,正一一暴雷。7月11日,浪潮信息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86亿元至3.82亿元,同比下降60%至7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28亿元至1.02亿元,同比下降88%至99%。随后第二天,浪潮信息股价一字跌停,遭主力资金撤离,净流出近10亿元。作为市值超600亿的AI大牛股,年初至今,浪潮信息涨幅高达113.3%,期间最大涨幅甚至超过了200%。6月16日,三位副总经理合计减持656699股,按当日股价约合3700万元。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引起的第四次浪潮,如此前一样,减持狂欢填满了不少人的口袋,但泡沫之后,企业都有更多的证明题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