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逮捕、审问,收集军情、策反敌将…锦衣卫都做哪些事儿?
全能卫队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宣德十年(1435)正月,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上皇位,年号正统。这是他的第一次登基,若干年后还会有第二次。因为在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朝臣一致拥戴朱祁钰为帝,并改年号为景泰。等到朱祁钰病死,朱祁镇获得重新复出的机会,史称“夺门”。
朱祁镇以九岁儿郎的身份即大位,尚且未谙世事,根本无法理政,所以国家大事只能交给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打理。所谓“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贤臣,都是仁宣时期的老臣。他们治国有道,而且齐心协力,所以能够保证正统初年政治清明,四境安宁,延续“仁宣之治”的良好态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统初年之所以能保持国力上升,除了依靠贤臣辅政之外,也借助于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作用,需要它们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可以高效运转,保持充分的活力。锦衣卫是明代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永乐朝设立东厂之后,明代的情侦机构形成厂卫并立的模式。前面说过,这种并立,并不是地位完全对等的并立,而是以东厂为主导,锦衣卫的地位与明初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当然,在这种厂卫并立的模式之下,因为东厂也需要大量的锦衣卫来充实队伍,所以锦衣卫的数量不降反升,规模继续扩大。
虽说锦衣卫的地位暂时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其所承担的任务也会随之而下降。恰恰相反,通过《明实录》,我们能看到锦衣卫在英宗执政期间明显地活跃起来,其所承担的任务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正统和景泰时期,他们像一支全能型的保安队伍,时刻护卫着这个国家。
此前我们曾据《明史》得知锦衣卫基本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已经显得四不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能还会发生进一步变化,逐渐变成替人打理家务的“全职太太”。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在平时都需要担负哪些职能,与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仍然是“直驾侍卫”,也即担任皇帝的贴身护卫。这项任务,其实是从锦衣卫的前身仪鸾司开始就一直存在,而且在有明一代始终得到保持。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行宫,锦衣卫都要时刻保护皇帝,担负警戒,预防不测。
在一些重大仪式中,比如新皇即位、皇室婚嫁、陵寝修建等,锦衣卫除了担负安全保卫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参与和完成很多其他的相关任务。诸如会场布置、隐患排查、仪式设计等工作,也需要锦衣卫的大量参与。包括仪式中一些非常琐碎而具体的事务,如架设云盖、鸣放鞭炮之类,也需要出动大量锦衣卫完成。
从《明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锦衣卫也会担负催缴物资、督办工程,甚至领兵作战等任务。比如从宣德十年的一份奏报中,可以看到兵部每年都会命令锦衣卫催办和督促南京养象所需芦根和茭草。工部也曾奏请派出锦衣卫官员督促整治通州至山海的桥梁道路。贵州发生叛乱时,锦衣卫指挥使李鉴被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赶往领兵杀贼.......
有意思的是,在景泰年间,锦衣卫的护卫对象也有所扩大,不再只是担任皇室的护卫任务,也会受领其他护卫任务,而且多半是临时的急务。比如景泰元年(1450),户部的奏报就有相关请求。当时,直隶松江府运送折粮官银十万余两,因为大河上冻,非常担心在赴京途中遇到盗贼,所以请求调集锦衣卫军校担任护送任务。
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锦衣卫职能的变化,标志着锦衣卫已经由皇家卫队逐渐变身为帝国卫队,不仅不再由皇室专享,担负任务也更加多样化。锦衣卫已经逐渐变成全能型的护卫部队,并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积极作用。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自从设立之后,锦衣卫便一直担负着“巡察缉捕”的职能。在侦察巡视的同时,可以随意展开抓捕活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对锦衣卫畏惧三分。除此之外,他们还担任着一定司法职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绕开刑部和大理寺。在正统、景泰年间,这些职能也得到了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厂设立之后,锦衣卫仍旧会有独立缉捕和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机会,但侦办大案要案更多是和东厂一起行动,而且明显受到东厂的监督。有时也会奉命与都察院一起执行任务,御史大夫也会在其中起到监督作用。
探情尖兵
搜集军事情报一直是锦衣卫的职能之一,但是史书中相关记载并不多见。也许是出于保密需要,其事秘而不宣,缺少记载也属情有可原。有幸的是,在《明英宗实录》中看到不少相关记载,其中主要是搜集瓦剌方面情报,应该与当时北方边患凸显有着直接关系。
正统十四年(1449),有一条情报显示也先有发兵南下的念头,他在得知北京已立新皇、再无讲和的可能之后,便准备率兵南下,攻打北京。为了对这一情报的真实性进行核实,锦衣卫奉命北上打探虚实,专门搜集有关也先动向的情报。长期以来,锦衣卫对于瓦剌的一举一动都严密关注,他们所搜集到的情报也备受朝廷重视。
接到任务之后,锦衣卫迅速出动,很快便有战果传来。锦衣卫指挥佥事吕贵奏报,说临洮一带虏寇已经逃遁,人民安居乐业,可以对守备力量进行适当调整。兵部在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表示同意并奏请皇帝定夺,相关方案也得到了最终认可。
锦衣卫小旗陈喜同曾被派往瓦剌搜集情报,经过一番努力后,他得到了蒙古高层动向方面的情报,情报显示脱脱不花欲与也先及阿剌知院相约攻打北京报。这一情报很具价值,已将脱脱不花的完整动向摸得清清楚楚,所以陈喜同得到了奖励,被升为百户。
不仅是小旗,中高层军官也会被派出境外搜集情报,比如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陈友充游击将军,前往宁夏一带,出境巡哨。
天顺二年(1458),朱祁镇决心整饬北部防线,命令锦衣卫兵分两路,侦察地形,搜集情报。其中一路由监察御史孙珂和锦衣卫千户吴贤率领,主要巡视从居庸关到山海关一带的重要关隘;另外一路则由监察御史焦显和锦衣卫千户侯爵率领,主要巡视紫荆关、倒马关、雁门关、偏头关一带的关隘。
居庸关长城
朱祁镇对此次侦察行动高度重视,在队伍出发之前还进行了专门的动员工作。他敕谕道:
今天命令尔等前往各处关隘,必须要逐一点视,不分大小,不分远近,不分偏僻,不分险峻,务必躬亲遍历。如果看到有墙垣坍塌、壕堑淤塞以及山坡浅狭平漫可通人马之处,尔等需要立即督令各处官军设法进行修理,务必构筑坚固防线抵御贼寇。如果遇到官军头奸懒而不服调度的,或者是占用私役等恶行,一定不许因循姑息,纵容欺隐。
英宗并且强调,如果各级校尉因为渎职而造成“关隘不固,守备不严,因而失机误事”等现象,将会受到严惩。
反间,今人称之为“反情报”,也一直是锦衣卫的重要职能。情报与反情报,无法须臾分离。锦衣卫既然担负搜集情报的任务,同样也应该担负反间的职责。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如果发现藏匿的奸细和危险分子,锦衣卫都有侦察抓捕的权力。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锦衣卫都可以在各种来往道路上临时设置关卡,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和询问,一旦发现奸细可以随时抓捕。
景泰二年(1451),僧录司奏报说,京城的各座寺庙经常受到各种无缘无故的骚扰。究竟是谁在打扰他们呢?原来,正是锦衣卫校尉在不停折腾他们。为了做好反间,御史和锦衣卫等官员会对各处寺庙往返巡查。如果查到个别僧侣因为赴斋会而不在位,就会对其进行笞辱,以致众僧侣都为此而惊怖不安。
得到僧人的奏报之后,朱祁钰立即对此做出批示,他下令僧录司对各个寺庙自行加强约束,不得藏匿军囚和奸细,那些在寺庙中巡视的御史给事中和锦衣卫都随即撤出。
对寺庙的监控尚且如此严格,对朝臣更是如此,只此便可以想象当时锦衣卫曾担负了多少重反间的任务。
在正统、景泰年间,锦衣卫经常奉命出使,主要对象也是瓦剌,可能是担负谈判任务,也可能是为了搜集军事情报。金吾右卫都指挥佥事季铎被提拔为都指挥同知,锦衣卫千户梁泰被提拔为指挥佥事,锦衣卫指挥同知岳谦升为都指挥佥事,千户梁贵升为指挥佥事,锦衣卫带俸指挥使马显升为都指挥佥事,都是因为顺利完成出使瓦剌的任务。
由于瓦剌是敌对国,出使途中往往充满危险,往往只有那些富有经验的锦衣卫才能担负这项任务。他们在受领任务时就会得到朝廷的赏赐,在任务完成之后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封赏,或为荣誉,或为财物,或为官阶。
明朝地图
宣德十年(1435),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人奏报,上一年派遣出使瓦剌的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康能和神策卫达官千户阿老丁,但他们中途遇贼,只得临时折返,所以只得重新再派。他建议赐赉如旧,但由于阿老丁老病缠身,难以担负这项任务,所以改派骁骑右卫千户陈友顶替出使。在他看来,陈友谙晓夷情,一定可以完成出使任务,至于当初赐给阿老丁的白金衣服应当追夺,改赠陈友。
胡濙等人的请求,虽然合理,却不合情,年幼的朱祁镇不知道在谁的建议下,只是部分予以采纳。他同意改派陈友出使,并按照惯例给与赏赐,至于当初赐给阿老丁的白金衣服,则不必追回。
陈友祖籍西域,非常熟悉西域风土人情和地理情况,所以如胡濙所愿,顺利完成了出使任务。此后,他还多次奉命担负出使任务,职务不断得到提升,由千户升为指挥佥事,再升为指挥同知。到了正统五年(1440),陈友已经升任都指挥佥事。除了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之外,陈友每次完成任务归来,还会得到朝廷其他赏赐,比如白金二十两,金织衣一袭,还有粮食布匹等。
正统二年(1437),陈友奉命出使瓦剌顺宁王脱欢处。因为担心费用不足,他另外申请淮盐一千六百余引。户部接到申请之后,认为陈友的出使费已有余裕,不用追加。英宗朱祁镇对户部意见表示认同,同时也命令他们依据陈友出使的进展情况给与相应资助——即“循次关给”。
陈友究竟有没有通过申请再得到追加经费,我们不得而知。从户部的答复中,我们可以猜想当时对于出使经费的使用,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规定。而且,从朱祁镇的批复中,可以看出其背后也有高人指点,故此小皇帝才能根据陈友及财务情况做出相对合情合理的批示。
层层盘剥
在《明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皇帝将锦衣卫籍作为一种赏赐,授予那些有功之人。就连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那些立有军功的外籍人士,也会被收编成为锦衣卫。这种情况说明,明代的锦衣卫除了可以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之外,也可能享有相对优渥的待遇。
但是,优酬未必能够养廉。可能还是因为锦衣卫所拥有的各种权力,他们的腐败行为在明代史料中寻常可见。永乐之后,朝廷设立东厂对其加以监督——虽说不是专为监督其腐败,却不幸沦为“贼喊捉贼”,仍旧是监守自盗的尴尬局面,锦衣卫的腐败行为仍然是蔓草难除。
下面,我们仅对正统元年前后进行一番考察,看看那些东窗事发、已经见诸纸面的贪腐行为,以便对锦衣卫留下更为全面的印象。
正统元年(1436),朱祁镇将浙江都指挥徐政降级处分,原因是他在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因为畏惧边警,所以弃其所守,并假托奏事之名跑回京城。监察御史杨仕敏等人负责对其进行参劾,开始针对的只是他的胆小怕事和渎职行为,没想到在调查之中很快发现他在署事锦衣之时的种种劣迹。除了盘剥下级而不当获利之外,他还经常指挥手下军士四处诈取财物,因此留下了斑斑劣迹。
指挥佥事,秩正四品。这样的级别,想必薪水不菲,但在贪财获利的这条道上已经行走得太远,欲豁难填,已经刹不住车。
上层军官如此,中下级军官自然也好不到哪里,正所谓羊狠狼贪。
千户是百户的上级领导,一般是一所之长官,手下统领千人,至少会比今天的营长有范,甚至可追团长,却也会在盘剥下级之余,四处抢夺民产。
有一天,朱祁镇忽然接到一位民妇的一封莫名其妙的诉状,说是自家的庄稼地里忽然被别人种上了庄稼。是忽然之间出现了一位无私奉献的“活雷锋”吗?显然不是。民妇不仅没有遇到雷锋,反而是遇到了强盗。根据民妇的诉状,他家的田产系世代相传,在丈夫去世之后,家中已经一贫如洗,只能指望着这份田地勉强度日,没想到却被别人霸占。朱祁镇立即下令户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非常出乎皇帝的意料,因为霸占寡妇田产的,正是行在锦衣卫指挥林观千户朱喜。
连老百姓的庄稼地都可以抢种上自家的庄稼,而且是出自锦衣卫千户之手,这在古今中外都堪称奇谈。恐怕也只有这个,才能叫做“刮地皮”式搜刮吧。
明象牙腰牌(锦衣卫正千户)
千户之下是百户。百户确实只是个小头目,放在今天也就是连长这么大的官员吧。不过,虽是下级军官,却已具有一定权力,所以同样可以徇私枉法。
起初,行在户部郎中蔡穟在广东执行公务期间公然索取财物,结果被巡按御史金敬发现并揭发。不久之后,锦衣卫百户王兴奉命前往捉拿蔡穟。没想到王兴接受了蔡穟的贿赂,一直拖延不办,公然违抗命令。朱祁镇认定蔡穟罪行严重,下令斩首示众。至于王兴,更是大逆不道,不仅收取贿赂,更有蔑视朝廷之罪,也被当即斩首。
不只是下级军官,就连锦衣卫的普通一兵也有索贿的恶习。
当时有个叫皇甫经的士卒,冒充校尉四处索取财物,在狠捞一把之后,最终被人察觉。不久之后,他被抓捕入狱。在审讯过程中,皇甫经扛不住各种酷刑,就此供出一大批上级领导。兵部侍郎李郁、陕西参政李约、备边都指挥徐政云等人都受到牵连,就此揭开锦衣卫的另一道惊人黑幕。
原来,李约在担任兵部郎中期间,曾经接受皇甫经的贿赂,由此而将其吸收进入锦衣卫。至于李郁,也是皇甫经的同乡,在曾担任其上级期间,利用这一层关系私自派遣其四处抓人。
从这个案件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锦衣卫士卒的贪腐妄为,也可以看到当时锦衣卫层层盘剥的黑幕,包括在征兵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皇甫经既然是通过行贿才能进入锦衣卫,他在进入这个体系之后,自然也会通过索贿和盘剥他人,寻求相应的补偿。在平时,他必须听从上级命令,按照上司要求抓人,帮助他们鱼肉百姓。这或许也被视为“本职工作”。在完成这些“本职工作”之外,只要找到可乘之机,就一定会借机徇私。
俗云,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按照锦衣卫这种一层吃一层的模式,最底层的平头百姓只能像小虾米一样,依靠吃泥巴度日。他们只得蜷伏在社会的最底层。
有明一朝,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由于明朝的影响力,越南后黎朝、阮朝也仿明制设有锦衣卫。(本文节选自《锦衣卫:畸变的国器》)
文 熊剑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