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青年按语】北大正在举行元培学院暑期课堂。张天行同学在元培学院就读,即将大三,今天作为在校学生志愿者发言。文字至诚动人,能读出青年人的认真、活力和丰厚,我征得同意,抢来先发了。多读年轻人的有思考有营养的文字,让自己也能感到一些年轻,更能感悟一些成长。两年前跟他谈过“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今天他一定知道,虽有天地之间、日月江河,最重却在“学以成人”。为他的成长、拔节,由衷地开心、幸福。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元培学生发言。由衷欣喜看到这么多朝气洋溢的同学,仿佛看到自己曾经的身影。我怀念那青涩而赤诚、稚嫩而炽烈少年品格,有时还会在梦里回到高中时代。但事实上从大二升到大三,我已走过了本科一半的路程,用朋友调侃的话来说,我们已经成了学院里的‘老东西’。沉溺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时,人有些迟钝,但总有些特殊的节点能唤起后知后觉的触动,毕业季和新生季尤其让人感喟不已。看着毕业年级收拾东西离开35楼——被提醒起两年后我也将这样离开学院。共同生活数年的元培人对元培感情很深,难以想象将如何面对这种分别,因而这般玄想也让我更加珍惜此刻的时光。就像谢冕老师所写的,‘我的校园是永远的,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生命的历程不过因缘聚散,但这些经历留下的印记却是永远的。教育是一个人把所学的一切忘完之后剩下的东西。那元培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记——那些在知识之外可以作为生命底色的东西?学院有一句标语是‘尚自然展个性,化孤独为共同’。初读稀松平常,但在元培生活几年后才真正能体之验之。首先,‘自然’意味着一种内在升腾出的力量,意味着找到真诚而持久的兴趣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热爱不局限于专业学习,而是无所不包: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的,因其生活应当是充盈的。而这种充盈指向的是,在生活各方面与世界和他人发生饱含生命情感的关联。这需要念兹在兹的探索,而元培无疑是最适合探索的地方。大千世界有趣之物甚多,但受制于各种条件,我们有缘接触到的实则有限。元培则提供了无限发现自我的可能,我们有通识教育体系、书院课、俱乐部、地院、书房、运动队等等,每一个值得热爱的领域都有人在探索,都可以找到伙伴。我自己结缘很深的是‘轻松歌唱’书院课,它帮我打开了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大门,拓宽了生活的一个维度。在开心或难过时,我都有音乐陪伴,在某些艰辛的时刻它甚至充任着我精神的避难所。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觉得现有条件无法满足自己跃动的好奇心,完全可以自己放手创造,我们现有的俱乐部,最初就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想法萌生而来的。展个性,意味着找到最适合也是独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努力成长为自己期望的样子。找到符合自己天然之热爱的领域后,通过日日为新之持恒,让它在自己的生活中扎下根,为人格的拔节成长输送养分。展个性,意味着我们不必被单向度的评价体系所量化和定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厚度,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丰盈的。当社会普遍膜拜刻板的优绩主义标尺时,元培却更在意那些有趣而可爱的人本身。在元培,我们不断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后半句的化孤独到共同,意味着突破自己的边界,走出自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孤独’之于元培或许并不虚言,这里有些专业的确很‘小众’,我在大一时就有无人交流的切实孤独感。于我而言,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改变同中求同的惯性,转而从异中寻同。多元本是世界的实相,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人本就可以对话。在元培,与其说我们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不如说这些学科间本就不存在界限。与朝夕相处的朋友聊天,自然而然就是不同的学科视角的汇聚。伴随着交流,我选修了中文、历史的课程,接触了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这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甚或谈资,而是开启一扇窗,以及窗子以外更广阔的原野。化孤独为共同的‘化’,需要我们迈出主动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在这里,你会发现人与人的互动无比可贵。元培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我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带来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观念的气息,在这里相处、交流、碰撞,就像一个培养皿或者魔法瓶,蕴含无限可能。没有人能说出,元培的边界在哪里,这关乎生长、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索自己的样子,同时也在探索元培的样子。‘为了更好的元培’,这是一句质朴而赤诚的告白,真挚地道出我们对元培的信念、认同和感情。在互动中,我们也不断回到自身并发现自己,逐渐明晰自己的热爱。在元培,当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为之竭尽心血,所有人都会真诚为你鼓掌。这里没有零和博弈的盘算、狭隘、嫉妒,有的是真挚的肯定、赞美、共情。未名湖不深,却如同海洋般容下大千世界。常常说起轻松歌唱的汇报演出,我永远记得当别的同学表演时,大家在幕后围聚着默默倾听,为音乐和歌唱而陶醉。我们在歌声中相互打动、相互欣赏,静默无言但所有人心灵相通。演出最后,我们唱起《友谊天长地久》,在温柔的灯光下,捧起一颗颗心,歌颂这偶然却珍贵的际遇。在一次采访中,我们要用一个词形容轻松歌唱这门课,我说的是桃花源,另一位同学则提到理想国。我想,这两个形容也无愧地属于元培:这真是一处理想国,真是一片热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意味着我们不是追求优绩之功利的机器人,而是万万少不了真挚生命情感的润泽、少不了情怀与信念持久驱动的活生生的人。元培氤氲着一种气质——在俄文楼和35楼的角角落落,在元培人肩上与心底,有一种难以捉摸却又永远不被现实磨灭的理想主义。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路径生活、探索,或是为着不同的信念辩护和力行;但我们都由衷地希望学院、希望国家、希望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得更好。这里是良善的、热情的、进步的。元培的老师开明而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有勇气把理想镌刻进现实。李老师曾说,‘期望元培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实,希望当我的孩子长大时,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一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意味着所有成长之艰辛,责任之沉重,理想之庄严,都只能由我们承担也应当由我们承担。个人生命如此,国族的历史亦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负责任,谁负责任?感谢元培,亲手交给我们担负其责的尊严与底气。关于元培的难忘回忆不胜其数。我永远记得129合唱的一个瞬间:深夜排练时,寂静的世界回荡着我们的歌声。我的余光落到一位同学真挚而感动的神情,继而又触目到,这是所有人共同的神情;我们咏唱着同一首歌,倾听着同一首歌,一首关于我们自己的歌。那一剎,突然眼眶湿润。很喜欢这首献给元培20岁生日的歌,我们同学现在回忆到动情时还会哼唱:“祈祷你的烛光不灭,突兀于风雪,执着地摇曳”。这校园是永远的,关于俄文楼、35楼和元培的记忆与滋养也是永远的,我们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对于我们可爱的学院,我永远满怀温情与敬意。欢迎你们来到元培,期冀有一天,你们也可以庄重地佩戴上元培人的徽章。 争取每天18:18推送,欢迎关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