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时代崛起,浙大、中金联手发起一支30亿基金
为何是浙大?
作者 I 杨继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投资界获悉,中金浙控传智科创基金近日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功,首期规模30亿元,落地杭州市。该基金由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浙江大学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中金公司共同发起,中金私募(中金系全资子公司)和九智资本(源于浙大的国内一流高科技投资公司)担任联合管理人。
该基金的投资方向十分明确:科技、智能、前沿技术等领域,聚焦于“卡脖子”“强链补链”等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
一所高校如此深入地参与到科创事业,这在国内创投圈并不多见。忆往昔,在浙江大学125年的历史沉淀下,浙大系创业者已经遍布天下,从段永平、史玉柱到陈明永、黄峥等;看今朝,当教授、科学家、理工男创业已成为一种主旋律,从禾迈股份杨波教授、臻镭科技郁发新教授到迦智科技熊蓉教授、零跑科技朱江明等。
如今,新基金汇聚了浙江大学和中金公司双方优势,正如斯坦福大学和高盛投行合力开展科技投资创造了硅谷传奇。
为何是浙大?
历经百年沧桑的浙江大学,曾被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高等学府,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科技创投力量。
在举国大力发展科技的今天,浙大系开始脱颖而出。据《2022浙江大学校友上市公司榜单》统计,截至2022年5月20日,浙大系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级别311人,管理或控制了280家主流上市公司,其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82家)、工业(70家)、可选消费(41家)、医疗保健(32家)、材料(21家)等行业。
翻看长长的浙大商界校友名单,既有无线电工程专业的步步高段永平、竺可桢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拼多多黄峥、以及巨人网络史玉柱、一加手机刘作虎、泰格医药曹晓春等等,更不乏大量科技公司的身影:
2021年6月,字节跳动罕见投了一位浙大70后女教授——熊蓉。由她创立的智造物流机器人企业“迦智科技”宣布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由襄禾资本领投,深创投跟投,老股东字节跳动与联想创投继续加投。早在2016年,熊蓉带领几名学生创办了迦智科技,公司的几名核心人员都曾是她的学生。
今年3月,零跑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它的背后就是毕业于浙大电子工程专业的朱江明。48岁时朱江明决心造车,在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零跑汽车应运而生,一次返校分享,这位连续创业者说,“持续不断的创新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要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如今,这位浙大校友即将收获一个IPO。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去年连获两轮融资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商“飞步科技”,创始人何晓飞也是一名浙大教授;此外,水晶光电董事长林敏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炬华科技董事长丁敏毕业于浙江大学测试机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也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不胜枚举。
多年来,浙大系奋战在“卡脖子”技术的第一线。浙大控股集团早已投资了保障中国“芯”突围的国产浸没式光刻机核心浸液系统项目;国内唯一、打破国际垄断、已在我国重点型号机型应用的飞机数字化装配项目;突围国际封锁、引领大国重器(航天器、核工业等)创新设计的工业软件项目等等,勾勒了一张硬核投资版图。
这一次,浙大、中金联手
我们把目光回到这支新基金上。
据悉,中金浙控传智科创基金由中金资本与浙大控股集团合作发起设立,投资方向十分明确:科技、智能、前沿技术等领域。在新时代格局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地区乃至国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因。
中金公司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是在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合作下运营而生,“国际”和“创新”成为中金公司与生俱来的标签。
截至2021年底,中金公司保荐的科创板项目募资额位列首位,显著领先第二名,且创造多个市场首单。此外,中金也并助力了商汤、微创机器人、阿里巴巴、蔚来、海尔智家、金山云等“明星”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复杂项目执行经验,因此中金公司不仅被誉为最具有“国际范”的券商、也同时是最懂科技企业的券商。
为深度参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 2011年中金获准成为第一家拥有私募股权基金业务资格的券商。发展至今,中金资本管理资金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在国内券商领域遥遥领先。依靠平台的投行业务基因,中金资本也成为了最懂科创类企业上市的投资机构。
中金资本旗下多个以科创为主题的基金也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包括中金启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长三角科创发展大基金、中金硅谷基金、传誉凤凰基金等,源源不断为国内科创优质项目输送金融活水,投资了宁德时代、寒武纪、理想汽车、大疆创新、中微半导体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助力中国科创产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第一”、“首位”、“开创性”等头衔的闪光灯持续夺目,中金公司出色的人才队伍仍不忘初心,专注而坚定。将光束折射,聚焦本质,中金人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与卓越的项目落地能力更显熠熠生辉,也与浙大校园里“求是创新”的歌声遥相呼应。
中国的科创时代来了
“硅谷崛起”的奇迹正在长三角上演
回看大洋彼岸,美国硅谷的崛起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具有“西部精神”的斯坦福大学,离不开早期一大批工业“牛仔”的冒险创业行为,可以说斯坦福孕育了硅谷。20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已经孕育了惠普、英特尔、甲骨文、苹果、雅虎、谷歌、特斯拉等高科技企业。
《2022硅谷指数》报告指出:2021年,硅谷整体风险投资完成441亿美元,共计257次交易,金额与数量均创新高。美国四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上)和三分之二的“十角兽”公司(市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总部位于硅谷。毫无疑问,斯坦福让硅谷从一片荒凉的农业区中拔地而起,成为世界科技和生物技术的一个中心。
图片来自David Rumsey Map Collection, David Rumsey Map Center, Stanford Libraries
现如今中国正迎来史无前例的科技创业黄金时代,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众高校也在奋力一搏。怀揣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心,他们开始联手VC圈,一起孵化孕育中国的谷歌、英特尔。
历史总在重复的书写着相似的故事,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正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复述着硅谷当年发展的故事:
浙江省牵头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正与上海、江苏协同发展打造成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在这个在较小区域集中了大量的科创企业,正如硅谷聚集了Facebook、谷歌、苹果等上千家高科技公司总部,该区域也已成为中国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制高点的主阵地。高校研发与企业研发在此相得益彰,高校人才直接进入科创走廊创新创业,这里的创业因子仿佛就像空气中的负离子一样多。
图片来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官网
大潮袭来,创投圈的技术派奋然崛起,属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时代悄然来临。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成为了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主体。
高校为何如此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创投事业?这背后的原因似乎不难理解。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主体,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的痛点,科学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却不知如何进行市场化,最终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为了让更多原创性技术落地,高校联手VC不失为一种创新探索。
闻风起舞的VC们早已嗅到了科技的涌动,都在争相奔赴各大高校争抢教授和创业者,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路口——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是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大注脚;每一次科创的变革,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其中,高校也登上了创投的舞台。
薪火相传,惺惺相惜。不少浙大学子都会记起那首马一浮先生所作的浙大校歌,词中包含的“求是创新”便是浙江大学的校训。桃李满天下,每年一批又一批浙大学子走出校园,投身中国科技创业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