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部“消暑”惊悚恐怖片,你敢看吗?
大暑已过,这个夏天你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了吗?
炎热的夏日总是恐怖片、惊悚片的最佳观影时间,无论是感官上的刺激,还是情节里的凉意都堪比消暑神器,好的恐怖片总在带来感官和思考的双重刺激。
我们邀请了几位作者,一人推荐了两部恐怖片,希望这十部恐怖片(也含惊悚片),能为你的夏天带来一些清凉。
让我们一起看看。
《怪谈》 (日本,1964)
《怪谈》是短片集,根据小泉八云小说改编,是日本武士文化背景下的恐怖奇幻杰作,曾被提名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共4个故事,《黑发》《雪女》《无耳芳一》《茶杯中》,气氛并不阴森,却十分诡谲,构图则非常讲究。相对恐怖性,《怪谈》更像一件值得后世揣摩的艺术品。
不少恐怖电影都自此片取经。如《无耳芳一》中“将全身写满经文以避鬼邪”的情节,桂治洪导演《邪》、柯孟融导演《咒》,以及林正英僵尸系列,可能都借鉴过。
《无名女尸》 (英国,2016)
一具无名女尸被送到一对父子验尸官的工作台上,两人在解剖女尸的过程中,发现女尸体内藏满伤痕和神秘符号,一股超自然力量也正袭向验尸房。
女尸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声音,这从某种意义上让影片处于一种瘆人的静谧之中。验尸如同一种解密,但越靠近真相,真相却越模糊。
这是因为女尸身上的邪厄已绵延了漫长岁月,从当代的眼光来看,难解不足为奇。恐怖片最忌讳不明不白,但《无名女尸》除外,对这部电影而言,真相越模糊,观众便越生出寒意。
《驱魔人》 (美国,1973)
其实,只要看看“驱魔”类的恐怖片有多少,就能知道《驱魔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在原创性上,《驱魔人》的视觉呈现,已然超越了时间。
而在故事表达上,弗莱德金那种不用一惊一乍方式吓人的做派,也超越了时间。现如今的恐怖片,或者说,一直以来的恐怖片,都太过于依赖镜头的遮掩、音效的辅助。
但《驱魔人》却用一种直面危机的方式,将恐惧的本源,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做的艺术勇气与艺术技巧,更是超越了时间。
《阴风阵阵》 (意大利,1977)
把阿基多的《阴风阵阵》从铅黄电影的“学术”中摘出来,依旧能发现,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影片。
就像是片中的舞台化效果,大色块的使用,以及哥特式的童话呈现,就像是营造了一个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哥布林的配乐,有时候超越了影片本身的画面,甚至是对白本身。类似的创作,几乎从未在恐怖片中见过。它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电影作为视听语言的综合艺术,《阴风阵阵》给出了范例。
感谢每一部于夹缝中存活下来的好电影
让我们拾起继续编剧的渺小勇气
《怪形》 (美国,1982)
那一年,《怪形》的上映时间碰巧与斯皮尔伯格的家庭巨片《E.T. 外星人》接近,它的市场成绩惨淡,不仅如此,恶评如潮。
而随着时间推移,它却被人们逐渐认可。
片中壮观的视觉特效成为了一个奠基石般的标杆。后来更多被探讨的,则是卡本特模糊的叙事。
影片的人物塑造虽然简洁,但细致入微,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麦克瑞迪在团队中并不是一位迅速决策的领袖,这让主线剧情变得不可预测起来。冷峻的对白和冷漠的氛围加强了电影的未知性和怀疑感。
最让人为之痴迷的,要数《怪形》的末世主义氛围。影片一直对黑暗敞开拥抱,孕育了一种原汁原味的阴暗环境,等待观众主动踏入。因为,《怪形》就在黑暗中。
而在这背后,对人性的讽刺,对信任的藐视,都成为了影片的附属品。怪物可能隐藏在任何地方,甚至可能藏在麦克瑞迪的身体里。
《群尸玩过界》 (新西兰,1992)
导演彼得·杰克逊在大家心里向来都是擅长创作史诗般的幻想和科幻电影的,但在这部影片里,他巧妙模糊了喜剧与恐怖之间的界限,把这一类型玩出了天花板。
它的情节虽然突发奇想,却巧妙地融合了嬉皮风格,在善与恶之间保持着合理性。《群尸玩过界》的价值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夸张的视觉效果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不断展现那些在常规电影甚至现实生活中都不会出现的荒谬事件。
影片不要求我们思考或共情,而是邀请我们观看、吸收、跟随,并在屏幕上的每一滴血液中感受恐惧的氛围。于是,时隔多年,这一部不拘常理的僵尸片却仍可以跻身经典之作中,还留下了嬉皮恐怖片里的标志性一笔。
《电锯惊魂》 (美国,2004)
2002年,某澳大利亚小伙大病一场,一个华裔朋友去看他。俩人聊天过程中,小伙说自己不想那么年轻死去。
朋友就问他:为了活下去,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小伙病好后,对这句话念念不忘,就跟这位华裔朋友构思了个恐怖故事:两个男人被囚禁在密室里,要想活命,就得干掉对方。
可惜俩人刚大学毕业,名不见经传,没人愿意投资。俩人就东拼西凑一点钱拍一个小短片,说得是一个男人嘴上带着下颚撕裂器,他要在撕裂器工作前想办法逃命。
狮门影业看过这个短片后,给了他们120万美金,俩人仅用18天就完成拍摄,2004年万圣节上映后大获成功,不仅贡献了名为“竖锯”的经典形象,全球票房更是高达1.039亿美金。
这朋友俩也因此声名大噪,澳大利亚小伙名叫雷·沃纳尔,华裔年轻人叫温子仁,这部创造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的电影,就是恐怖迷必看的经典《电锯惊魂》。
《潜伏》 (美国 加拿大,2010)
《死寂》和《非法制裁》都失利后的温子仁,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于是拍了《潜伏》。
《潜伏1》的妙处在于,温子仁在西方恐怖片里鬼屋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东方文化中才有的灵魂出窍的设定,并把它们归置在父子亲情的关系里。
在这部片里,我们可以找到温子仁致胜的全部秘诀:
比如温子仁从来不使用美式血浆,也不极少采用Jump Scare(突然惊吓)的套路,他更喜欢用迟缓的叙事节奏,为观众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气氛,让恐怖感从脚到头慢慢攀升,最终把人在恐怖感里包裹得严严实实。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黄海》 (韩国 美国 中国香港,2010)
准确来说《黄海》是惊悚片。
《黄海》开始麻将馆那出戏尤其的好,画面和画外音双轨并行,各自交代,信息量丰富,给影片奠定了黑色的基调,颇有些西科塞斯的味道。
影片就这样在史诗电影的康庄大道上一路狂奔,直到老绵杀奔首尔,电影偏离了轨道,沿着一条布满荆棘的血腥小路斜刺里杀了下去,终究落了下乘。
当然,从感官刺激上来讲,这样拍电影看着很过瘾,但从电影的品质来说,毕竟还是牺牲了境界,降低了格调。收敛,可能就是经典影片和邪典影片的区别吧。
《月球》 (英国 美国,2009)
《月球》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成本影片之一。
虽然是一部惊悚片,但导演想要表达的还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比如平等意识、比如自我牺牲。当然这些美好品质都表现在克隆人的身上,甚至是机器人身上。而人类的代表,表现出来的是自私和贪婪。
影片还探索了克隆人的权利问题。如果未来克隆人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他们的权利问题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能认同他们是我们的一份子吗?还是仅仅是工具或别的什么。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表演。
静谧的月球,封闭的基地,娓娓道来的叙事让影片的上半部分不亚于《荒岛余生》和《我是传奇》,而逻辑缜密的剧本又把下半部分推向高潮。
如果你想了解恐怖/惊悚片创作方法
点击图片链接即可购买
好 课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