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

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

公众号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中国最一流的城市,为何都在重提“产业强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

近期,从广州、深圳,到成都、苏州,再到武汉、长沙,几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喊出了“制造强市”“产业强市”或“产业第一”的口号,无不将实体经济放在经济发展的“C”位。


部分城市“产业强市”提法

作为西部实体经济的重镇,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继去年成都将“制造强市”写入党代会报告以来,再一次明确“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超大特大城市如此,作为实体产业主要承载者的区县层面也是如此。

日前,成都市温江区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全力推动地标产业提能升级,重点产业、未来产业集聚成势,构建“姓温有据”(产业画像“姓温”、产业选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何实体经济突然变得如此重要?

事实上,并非突然,也非偶然,实体经济自始至终都极其重要,且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显得更为突出和关键。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至今,多个中央会议不断重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可见,实体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同样也是城市“突围”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层面看,全球产业博弈和调整的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经贸冲突正在演化为更深层次的科技、产业之争。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具有关乎全局的重要性。

从产业层面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搅动国际产业格局,进而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带动新一轮城市格局的大洗牌。

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无不如此。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经济进入新阶段,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从城市层面看,前些年“退二进三”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可谓广为人知,高新产业才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底牌,这就进一步凸显产业强区(市)的重要性。

就此而言,押注实体经济才会创造更大的可能。

二、产业强市,谁在领跑?

作为世界上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众多万亿级产业,打造了多个万亿级制造强市,这些地方正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实力,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绕不开的存在,这是实体经济中的实体经济,也是产业强市的关键所在。

先看工业,中国的工业大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

根据各地最新发布的2022年统计公报,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共有14个,除了西部的成都重庆之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在东部。

从TOP20工业城市来看,东部的上海深圳苏州,西部的成都重庆,中部的武汉、长沙,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从先进制造业来看,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深圳、苏州、广州位列前三,成都、武汉、宁波等跻身前列。

这些城市,均坐拥在全国有着一席之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也不乏在新赛道上有了一争之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圳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冠绝全国,广州的汽车产量位列全国之首,宁波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跻身全国第一,而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为全国之最……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实体经济重镇之一,成都近年来先后培育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万亿级产业,且在逐步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

要知道,改革开放早期,成都在全国制造业城市矩阵的地位还不凸显,当时的工业大市无不是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崛起还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

这背后,产业西移、强省会崛起、国内大循环、陆权复兴和超前布局是中西部城市后来居上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以及国内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再加上创新驱动的日益凸显,中西部一些强省会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成渝能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就是得益于此。

与此同时,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航空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区得以摆脱区位劣势,内陆地区得以蜕变成开放前沿,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率先从中受益。

当然,城市的战略主动性也显得至关重要。

早在1990年代,成都就率先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如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2000年后,成都又准确把握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重塑的历史机遇,率先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引入一批国际龙头企业,带动“芯屏端软智网储”的全产业布局,促成了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

这只是成都实体经济崛起的缩影。背靠“制造强市”战略,紧抓实体经济,未来成都的产业实力将会更上一层楼。

三、每一个经济大市,都离不开产业强区的支撑

上海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在浦东新区,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阵地在南山区,广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力点在番禺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在工业园区,佛山智能家电的主要集群在顺德区……

这些经济强区,无不以实体经济起家,又以实体经济当家,靠着制造业打出了一片天地。

深圳南山区,能从最初的一个小渔村,跃居全国经济第三大区,改革开放的基因、制造业当家的定位、科技创新的动能正是背后的最大的秘诀。

佛山顺德区,能从一个“桑基鱼塘”为主的农业县,蜕变成为声名赫赫的“广东四小虎”,再到晋级为全国首个万亿级工业强区,实体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无疑是最大支撑。

东部地区如此,西部地区也是如此,成都及各大区县的崛起,无疑也离不开实体产业的助力。

作为万亿级工业大市,成都各大主导产业散布于各大区域。

根据成都市发改委发布的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名录,成都共有12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主要位于东部区域,而温江区则是生物医药、都市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这些区域,正是成都发力实体经济的重点区域,也是制造强市的主要支撑。

日前,温江召开的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将坚持一手抓地标产业提能升级、一手抓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成势,加速构建“姓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

所谓“3”,指的是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现代都市农业三大地标产业,这是温江区的传统优势产业;

而“6”,指的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印务轻纺、现代商务、文体旅游、数字经济六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的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共同构成完整而立体的现代产业框架体系。

为何是这9大产业?

一地的产业布局,既与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息息相关,也不乏响应国家战略、参与区域竞争与科技产业变革的需要,前瞻布局,主动出击,形成富有强大底蕴又不乏未来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就此而言,温江的“3+6”产业体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姓温有据”,既有“参天大树”,又有“茂密森林”;既有优势产业,也有未来产业,既要巩固既有优势,也要布局和发力未来。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所言:

“通过多年发展,温江已累积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随着城市发育愈加完善,城市功能对产业支撑更强大,特别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特而精’产业,将有望实现新一轮增长。”

三大地标产业,均是温江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都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地处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最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成了西部地区竞逐全国生物医药高地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绿色食品和都市农业,则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生态活力区等战略加持,剑指西部绿色食品高地和“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

至于六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非一哄而上,而是均有产业基础,且不乏连点成网的融合效应,均是温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从温江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就可见一斑。

近日,各地公布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温江区有6家企业名列其中,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加上之前已经入围的企业,温江目前已有13家“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见长,素有“腰部企业”之称,被誉为高新企业的“中场力量”,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据统计,如果将国家级、省级都囊括在内,温江区目前共拥有8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占全区规上企业的1/4以上。

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来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体现温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大底蕴和竞争力。

而在生物医药之外,近年来,温江区接连诞生了一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农业领域的科技企业,跻身省级乃至国家队阵营。

温江之所以发力这些未来产业,除了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外,更重要的是创新动能蓬勃,智力资源充裕,为进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温江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流大学云集,创新要素集聚,营商环境改革走在前列,三产融合、数实融合、军民融合、产城融合卓有成效。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四川共有8所双一流高校,其中有一半位于温江或设有校区,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

这些高校的存在,为温江揽获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90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2个公共技术平台,以及不计其数的高学历人才储备。

高校云集,而高学历人才又在蜂拥而入,这让温江被赋予“建设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的重任。

数据显示,目前,温江已聚集“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205名,全区人才总量达33.7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3左右。

这一切,都为温江区发力实体经济、布局高新产业,创造坚实支撑和先发优势。

四、产业强则城市强,这是城市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铁律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全国GDP达59.3万亿元,同比增长5.5%。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3.9%,体现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

面向“制造强市”,成都提出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到2025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

过去10年,包括成都在内的一众城市借助产业升级,完成经济位次和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

如今,发力制造强市,一旦支柱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成都的GDP总量有望向着3万亿元大关大步迈进。

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发力点,温江区也提出,全力推动制造强区建设,到2027年的目标为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8%。

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突破,将会带动温江新一轮的提能升级,助力温江区跻身千亿大区之列。

总之,无论是区域竞争还是国际博弈,实体经济都是重点中的重点。

谁能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方向,谁能布局更多面向未来的高新产业,谁就能先行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实体经济萧条,四大街区店铺大量倒闭关门金融业往哪走?金融与实体经济新的结合点又在哪里,一场闭门午餐会给出答案【宏观市场】实体经济仍需政策呵护——评2023年7月金融数据《別知己》Q2交付量创新高,Rivian将高调回归?李佳琦出事背后!网红和直播是破坏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一流的绩效激励,都在顺应人性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郑州银行让金融活水在中原腹地持续浇灌关注丨引金融活水 润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一线观察关注丨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 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21万亿!险资服务实体经济显身手 | 另类投资气象第378期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靠“两手抓”飞花 依之谓兄诗图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这个女叛徒,比赛第一天叛逃美国,现高调回国捞金,大呼我是中国人!【提示】加强区块链在实体经济、公共服务及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上海发布这一实施方案一流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流的罪犯广东21地市敲定任务书!对实体经济、制造业等作出部署!小女人读《道德经》一流的学者,三流的政客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一流的管理者,都有这种商业思维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主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工信部党组《求是》杂志撰文: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了风向吹向实体经济,零售企业如何把握机会?渤海银行:用金融“活水”为实体经济贡献动能PaaS平台成为赋能实体经济走向数实融合的重要路径|甲子光年智库《2023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纽约成为北美唯一榜上有名的城市,生活最划算的州竟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挥制造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蔡少芬一家五口蜗居80㎡公寓,孩子睡上下铺:二流的父母拼房子,一流的父母拼……日线和小时线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坚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龚正今天在浦东新区调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最一流的城市,为何都在重提“产业强市”?32岁“韩国周杰伦”高调回归,横扫榜单的偶像巨星,又杀疯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