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你选哪个?|洞穴之外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全球第一枚成功发射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运载火箭。很多人都感兴趣液氧甲烷到底有什么好处?航天专家“”洞穴之外2019年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此最全面最深入的解读,风云之声特此向大家推荐。
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推进剂使用历史---历史属于液氧煤油
动力系统角度分析---动力爱甲烷
火箭总体角度分析---总体用煤油
选择和发展---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推进剂使用历史
物理性能:将液氧和常用燃料的主要物理性能列于下表。
表 推进剂物理性能
液氧 | 液氢 | 煤油 | 甲烷 | |
分子量 | 32 | 2.016 | 163 | 16.042 |
冰点(℃) | -218.41 | -259.21 | -40 | -182.5 |
沸点(℃) | -182.99 | -252.89 | 145~274 | -161 |
密度(g/cm3) | 1.14(沸点) | 0.071(沸点) | 0.836(15℃) | 0.424(沸点) |
粘度(Pa.s) | 196(沸点) | 13.4(沸点) | 1000(0℃) | 117.2(沸点) |
饱和蒸汽压(MPa) | 0.00013(沸点) | 0.101(沸点) | 0.005506(20℃) | 0.1045(沸点) |
临界压力(MPa) | 4.92 | 1.25 | 2.17 | 4.63 |
临界温度(℃) | -118.38 | -240.15 | 403.2 | -82.1 |
闪点(℃) | / | / | 43 | / |
自燃温度(℃) | / | 574 | 240 | 540 |
爆炸极限浓度(%) | / | 4~75 | 1~8 | 5~15 |
价格(元/kg) 粗估,可能不准 | 2 | 300 | 10 | 5(LNG)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甲烷的沸点为-161℃,为低温推进剂,且接近于液氧;
甲烷比热高、粘度低,没有热分解问题,适合用作再生冷却剂。此外,甲烷发动机可以采用膨胀循环方式,这是煤油不具备的;
甲烷的密度约为煤油一半;
甲烷的饱和蒸汽压比煤油高;
烃类燃料中,使用安全性最好的是煤油,甲烷分子量较小,更易产生泄露和扩散。
甲烷的结焦温度为978℃,煤油为589℃。甲烷最不容易结焦;
在涡轮模拟条件下,甲烷不存在碳沉积,煤油存在碳沉积;
当甲烷中硫含量大于1ppm时,对铜内壁材料有明显腐蚀。
由于甲烷结焦温度高,在对喷管夹层再生冷却时,允许更高温度,因此推进剂身部设计相对简单,重复使用寿命更高。
这里笔者怀疑一个问题,就是甲烷有没有可能结焦?当发动机关机时,燃料阀门关闭,但喷管仍是热的,此时残留喷管夹套和头部的甲烷在高温下,会不会形成一定的结焦?
那么历史上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前燃气参数怎样呢?美国的MB-3、F-1为燃气发生器循环,为避免效率大幅损失,燃气温度选择为919K和1061K。前苏联的RD-120为分级燃烧发动机,采用富氧预燃室,可能高温富氧对材料要求极高,同时闭式循环预燃室会再次燃烧,因此燃气温度反而最低,为735K。
表 典型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参数
MB-3 | F-1 | RD-120 | |
压力(MPa) | 3.78 | 6.76 | 31.85 |
燃气温度(K) | 919 | 1061 | 735 |
混合比 | 0.325 | 0.416 | 53.84 |
氧化剂流量(kg) | 1.73 | 22.24 | 173.35 |
燃料流量(kg) | 5.375 | 53.46 | 3.22 |
点火性能:
表 点火能量
液氧液氢 | 液氧煤油 | 液氧甲烷 | |
点火能量(kJ/mol) | 235 | 7361 | 830 |
在发动机重复使用方面,液氧煤油发动机较为复杂,需要从各种泄出口排放掉内腔剩余煤油,并进行长时间吹除,此外,对于发动机内部积碳,需要进行吹除、氟利昂清理等,是一件比较费力的工作。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前清洗必不可少,后续的技术方向是发动机不拆下箭过程的清洗。
由于甲烷不容易结焦积碳,以及甲烷易挥发性,液氧甲烷发动机复用的处理相对简易,只需要对内腔进行吹除。
目前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采用液化天然气(LNG)直接作为推进剂,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当然,后续真正用于飞行,可能会采用进一步提纯的LNG,来源会出现一定的收缩,价格也会有所提升。
理论上,任何原油都可以经过处理生产RP-1。但实际上,只有少数油田的油品才可以。再加上狭窄的市场,因此RP-1比LNG要贵(在美国LNG比RP-1贵)。但由于国内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牵引,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新型火箭煤油,以及神华集团的鄂尔多斯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煤油,均已被发动机试车成功考核,其来源是有保证的。
价格上,煤油虽然稍贵,但对于600吨起飞重量导弹,需要煤油大约160吨,价格也仅160万元,比甲烷多80万元,仅占一发火箭亿元成本的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从可获得性和价格角度,尽管甲烷更好,但这个好处几乎可以忽略。
火箭性能
在进行液氧甲烷评述时,大家的理由是比冲比液氧煤油高,密度比冲比液氧液氢高。此外,由于液氧甲烷温差小,共底贮箱绝热更容易实现。
以上都抵消了比冲带来的好处,这些效果难以完全定量化评估,这里采用《表征火箭发动机性能用比冲还是密度比冲好?》一文的综合密度比冲统计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可以看到,在性能上液氧液氢是高性能的不二选择,尽管再难用,但因为极高性能,我们还是会用。但甲烷与煤油综合密度比冲相当,性能上没有吸引力。
表 理论比冲比较(海平面,燃烧室压力7MPa)
液氧液氢 | 液氧煤油 | 液氧甲烷 | |
混合比 | 4.403 | 2.671 | 3.324 |
推力室理论比冲(m/s) | 3818.00 | 2940.14 | 3033.44 |
推进剂综合密度 | 301 | 1035 | 818 |
综合密度比冲换算速度(m/s) | 8017 | 7250 | 7255 |
表 真空比冲比较(燃烧室压力7MPa,面积比40)
液氧液氢 | 液氧煤油 | 液氧甲烷 | |
混合比 | 4.727 | 2.755 | 3.414 |
推力室理论比冲(m/s) | 4462.85 | 3508.18 | 3614.49 |
推进剂综合密度 | 314 | 1037 | 823 |
综合密度比冲换算速度(m/s) | 9423 | 8653 | 8651 |
甲烷化反应:4H2+CO2->CH4+2H2O
电解水:2H2O->2H2+O2
合并为:4H2+CO2->CH4+2H2+O2
相当于:2H2+CO2->CH4+O2
这个反应中,C和O原子来自火星大气,为无限量供应,H从地球上携带。这里面,4g氢可以产生16g甲烷,以及32g氧气。但这里液氧甲烷的混合比为2:1,离3.3~3.4的最佳混合比尚有一定差距。
可以直接裂解CO2(2CO2->2CO+O2),它不用任何外在物质参与。但这个反应产出较低,而且会损坏催化材料。
分解反应:CO2+H2->CO+H2O
甲烷热裂解反应:CH4->C+2H2, CO2+C->2CO
登陆火星推进剂贮存
一种观点,认为地球附近使用煤油好,而星际探索,最好使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这个观点本质上不错,但具体得看星际的平衡温度是多少。
太阳是总发热功率高达Q=3.86×10^26W,地球与太阳距离为1.5亿公里,即L=1.5×10^11m,因此在地球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功率为q=Q/A=Q/(4πL2)=1365W/m2。
图 球体温度计算公式
对于地球上的理论球体,假设对热的吸收率和发射率都是1,则吸收热量等于发射热量。这里面,面向太阳的一面面积是圆面积,即πR^2,而球体整个辐射面积是求面积,即4πR^2,因此:
随着SpaceX回收利用的成熟,回收已成为运载火箭领域的显学,使用液氧甲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毋庸置疑,液氧甲烷重复使用理论上一定是比煤油好的。煤油发动机虽然每次清洗,但不可能洗得完美如初,它迟早会因为结焦积碳,变得不可使用。
但结焦未必是发动机的最短板,目前SpaceX业已证明液氧煤油发动机至少可使用6次以上,包括3次静态点火和3次飞行(此处多次启动计算为1次,另外不知回收后发动机是否拆下单独进行试车,因此未统计)。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潜力仍未被全部挖掘。
奥立佛·温代尔·霍姆斯提出霍姆斯马车理论:车轴折断的同时车轮也刚好转到最后一圈损坏,马车的所有部件也同时寿终正寝。即该马车的所有部件没有哪个比另外的部件更脆弱或更耐久。这是一种充分均衡的状态,与其有联系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就是“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强调的是短板造成的前进阻碍,而霍姆斯马车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是长板的浪费。
取发动机功率与质量之比,小型喷气航空发动机比汽车大34倍,但仅有火箭发动机的1/48。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功率质量比达到SSME水平,它的重量仅有1/4磅。火箭发动机能量的高度集中,让其使用寿命存在一定的限度。一台汽车发动机可以使用20年,一台航空发动机可以使用约1万小时,而一台航天发动机寿命仅可以用小时计。
图 不同发动机功率与质量之比
易用性的选择
后续商业航天在选择发射场时(后续专题聊商业航天发射场),为争取更多得自由应尽量减少与发射阵地的接口,如取消发射塔架,直接起竖发射,此时需将排气、预冷等管路从一级走到尾部,增加了级间连接和分离环节,大大增加了系统设计复杂度。
这也是说,煤油更好用。
选择和发展
动力爱甲烷,总体用煤油。动力爱甲烷的理由很多基于优化;而总体用煤油的理由很多基于安全和风险。不同的需求决定了大家的选择,只是现在重复使用、探测火星等开启了新的方向,总体是否需要战略转向呢?
暂时看来条件并不充分。真正的产品、真正的名牌,都是时光积淀而成。中国航天、中国火箭今天辉煌的成就,数起来也不过是300发的积累。
在没有新的大量的数据支撑面前,目前的数据告诉我们,煤油仍属于地球,甲烷未必属于火星。有基础时,在没有数据支撑就贸然转向,可能导致基础的严重浪费;无没有基础时,虽然貌似两个都可选,因为传统工业只要原理可行终能成功,但只有在熟悉的环境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有一天,甲烷属于重复使用和火星被数据或事实证明了,对我们来说晚不晚?笔者认为不晚,因为这个证明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十年的跨度。
是趋势,并不代表今天就得干,譬如星座,现在是趋势,但铱星星座干得太早,并没有得到好处。工程更强调持续推进,而不是时不我待。
一款火箭的寿命大约为20年,因为20年正好是一代人的周期。大大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即使再经典的设计,没有人继承,也终将走向没落和失败,这也是俄罗斯近些年航天发射失败率超高的原因。因此,20年一个轮回,下一代人终究会重新设计属于它们那代人的火箭。
从下表看,美国的运载火箭比较好地符合这个周期,1996年,美国空军制定EELV计划时,就规划EELV要服役20年。笔者一直感叹这是不是美国系统工程强大的一个体系,并在后续专题探讨。
表 世界火箭服役期
国家 | 型号 | 首飞 | 退役 | 服役时间 |
美国 | 大力神2-GLV | 1964 | 1966 | 3 |
美国 | 大力神-3 | 1969 | 1987 | 19 |
美国 | 大力神-3A~E | 1964 | 1982 | 19 |
美国 | 雷神AD、DM、LV2F等 | 1958 | 1980 | 23 |
美国 | 宇宙神B、D | 1958 | 1967 | 10 |
美国 | 宇宙神LV-3系列 | 1959 | 1989 | 31 |
美国 | 德尔塔-1、2、A、B等 | 1962 | 1972 | 11 |
美国 | 宇宙神1、2、2A、2AS | 1990 | 2004 | 15 |
美国 | 宇宙神3A、3B | 2000 | 2005 | 6 |
美国 | 航天飞机 | 1981 | 2011 | 31 |
美国 | 宇宙神5、德尔塔4 | 2002 | 预计2023 | 22 |
苏俄 | 东方号系列 | 1957 | 1991 | 35 |
苏俄 | 闪电号、上升号等 | 1960 | 1976 | 17 |
苏俄 | 联盟U、联盟FG | 1973 | / | >47 |
苏俄 | 宇宙号1、宇宙号3/3M | 1962 | 2007 | 46 |
苏俄 | 质子号K、M | 1968 | / | >52 |
苏俄 | 天顶号2、2SLB、3SL、3SLB | 1985 | / | >35 |
欧洲 | 阿里安1 | 1979 | 1986 | 8 |
欧洲 | 阿里安2、3 | 1984 | 1989 | 6 |
欧洲 | 阿里安4 | 1988 | 2003 | 16 |
欧洲 | 阿里安5 | 1996 | 2025 | 30 |
日本 | H1 | 1986 | 1992 | 7 |
日本 | H2 | 1994 | 1999 | 6 |
日本 | H2A、H2B | 2001 | / | >19 |
一上来就上型号,跨度又有点大,试错成本极高。
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或机制呢?笔者想象了如下的方法:
成立“运载火箭创新技术孵化团队”,给予高优先权,经费自由支配、技术自由发展,以技术储备为目的,以小火箭发射为手段,完成新技术和全维度考核的有效整合。具体要求为“五个一”:每年提供1千万经费,要求发射1枚入轨运载火箭,火箭起飞重量不超过10吨,使用不少于1项涉及全局的新技术,发射成功允许团队明年可执行1次小卫星发射任务。
这里的几个约束考虑如下:
一是1年1发能否做到?第一个1年有点难,可以设置2年缓冲期,从第3年开始,理论上应能做到。
二是1千万经费够不够?对于真正的火箭产品,1千万根本就不够花,但由于赋予了较高优先权,是具有搭车便利的,譬如借用其它型号典试品、进行搭载试验等,均可大幅节约经费。对于创新而言,经费不宜过多,多了就很难花到创新上了。少了能不被人关注,反而能更为自由地运用新技术。
三是10吨够不够入轨?肯定够,电子号火箭就10吨起飞规模,投掷能力达到200kg以上。重量不宜太重,太重了花钱多,同时由于重的更容易入轨,又相当于降低了对火箭研制和创新的要求。这里的10吨,正好和1千万互为约束。
四是不少于1项涉及全局的新技术是什么?新好界定,液氧甲烷是新,助推返回是新,但不新就不好界定了。改根防热电缆算新吗?也许算吧,但可能对火箭全局意义不大。对于此条,也许应该拟订一个更为明确的实施细则。
五是考核什么,奖励什么?奖励钱?奖励名?都不好,就奖励荣誉感吧。不以成功为考核因素,避免为了保成功只使用最成熟的技术。但也不能什么方向都不指。成功了就提供发射载荷的许可。火箭生来的目的就是发射载荷,而对不足和缺失的补齐和追求是人内心固有的,这个允许将使得人的使命得以圆满。此外,也不怕没有小卫星搭载,可以通过向商业卫星公司提供买一送一服务,相信会有人感兴趣。
■ 参考文献
孙宏明. 液氧/甲烷发动机评述[J]. 火箭推进, 2006, 32(2):23-31.
禹天福, 李亚裕. 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应用前景[J]. 航天制造技术, 2007(2).
罗伯特・祖布林等. 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M]. 科学出版社, 2012
文章于2019年4月16日发表于 微信公众号 理念世界的影子(洞穴之外|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你选哪个?),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 扩展阅读
地球在宇宙流浪,人类在地球流浪——天体力学的几个图像切片 | 洞穴之外
“电子号”火箭运载能力有150千克吗?(发动机随笔3) | 洞穴之外
SpaceX载人龙飞船逃逸系统测试故障的常识与演进 | 洞穴之外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