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追踪“杜苏芮”|甲子光年
大模型能否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
作者|王博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
一位福建漳州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全套的防台风装备,她不仅给窗户贴上了胶带,还用木板和木棍牢牢抵住了窗户。尽管做了这些准备,但是她还是有些担心地说:“希望有用吧。”
在厦门市湖里区长乐三期小区,小区门口的扩音器不断播放着防台风注意事项,小区的树叶掉落区和外墙脱落区也拉起了安全警戒线,以防居民靠近发生危险。
当地居民严阵以待的,就是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
而在距离厦门2000多公里的北京,自从7月21日“杜苏芮”生成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们就在密切关注台风的移动路径,并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
“预警发出去,通常就睡不着了,就算已经下班,也会随时盯着看台风到底在哪里登陆。”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高拴柱在接受中国气象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7月2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预报信息,“杜苏芮”将于28日上午登陆,最大可能在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陆。7月27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预报信息,“杜苏芮”将于28日早晨到上午登陆,最大可能在福建东山到惠安沿海登陆(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
“尤其是自己做的预报,很想知道有没有报准,那种心情就跟等待考试成绩出来一样。”高拴柱说。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杜苏芮”的中心在7月28日9时55分前后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50米/秒,强度为强台风级。晋江就在东山到惠安之间。
台风预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百度“台风吧”中,有网友对比了国内外专业气象机构发布的“杜苏芮”预报,光是登陆地点,就有广东、福建、浙江等多个版本。而AI气象大模型在台风预报中的表现也是近期“台风吧”内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一款国产气象大模型关于“杜苏芮”路径的预报图被吧友频繁引用,该大模型除了在“杜苏芮”产生之初预测的登陆地有些偏差外,后续预测的登陆地就一直是福建。
国产气象大模型也得到了“国家队”的认可。根据中国气象报社的报道,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在“杜苏芮”影响期间,就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华为公司联合开展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试验,在台风预报中应用了“风乌”“盘古大模型”。
当一些AI大模型的应用走出PPT,它们可能没有出现在热搜、头条中,不容易被大众感知,但是它们提供了专业的工具,提高了分析速度和精度,创造了经济价值,甚至挽救了生命。
1.捉摸不定的台风
7月21日“杜苏芮”生成后,香港天文台给出过一版路径预报,“杜苏芮”登陆华东或是华南都存在一定可能性。有网友基于这张图调侃,“这范围像老师给划的重点,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调侃归调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业气象机构预测的“杜苏芮”路径也存在差异,台风预测需要经过反复研判分析,不断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滚动订正预测结果。
“杜苏芮”本身也很特殊,一路上拐了多个直角弯,多次冲上“热搜”。此前,中央气象台专家在分析“杜苏芮”的情况时坦言,“杜苏芮”移动路径不确定性大,具体登陆位置很难确定,强度变化也需要再三分析。
回顾历史,1986年的“韦恩”、1991年的“纳德”以及2001年的“百合”,都是路径较为曲折的台风,有的甚至可以用“贪吃蛇”般的走位来形容,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将台风预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是各家专业气象机构的目标。台风预报路径越准确,相关地区的防范措施越及时、有效,台风对人的伤害就会越小。从经济角度来看,2017年发表的《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的效益评估初步研究》一文就指出,对于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小1千米,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0.97亿元。
但是,减少台风预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自然》(Nature)杂志在2015年刊载的《数值天气预报的寂静革命》(The quiet revolution of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一文就指出,囿于气象观测的准确度,大气系统中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求解大气模型所需资源规模巨大,全球中期天气预报的有效性每10年才提高1天。
根据中国气象局、日本气象厅、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等专业气象机构的评估报告,从1990年到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能力进步显著,2020年的72小时预报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24小时预报水平,可预报时效延长了整整2天。但是,各机构的评估结果还表明,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的减小趋势在近几年明显减缓。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台风路径预报是否已接近可预报性极限的关注。
上海台风研究所余晖研究员团队2022年初在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AMS上发表文章指出,从1990年到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历时约10年。
在1990年代,气候类和统计类方法占主导,区域数值模式崭露头角。 进入2000年代后,区域和全球数值模式均飞速发展,气候和统计类方法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0年代,随着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全球数值模式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关于台风预报技术和数据的国际合作极大推动了基于集合预报系统和多模式预报的客观集成预报技术在各大机构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各机构的台风路径预报表现出显著的趋同性。
2.从数值预报到AI预报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研究成果
在《自然》(Nature)杂志正刊发表
图片来源:《自然》(Nature)杂志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
图片来源:「甲子光年」现场拍摄
参考资料:
*《“捕”台风的人———走进“杜苏芮”登陆前的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报社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307/t20230727_5676654.html
*《专家详解:“杜苏芮”系本世纪以来对福建影响最严重的台风之一》,澎湃新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621967125574401
*台风路径预报是否已接近可预报性极限?
https://www.sti.org.cn/keyanchengguo/2588.html
*《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研究成果在《Nature》正刊发表》,华为官网
https://www.huawei.com/cn/news/2023/7/pangu-ai-model-nature-publish
*《华为云提出盘古气象大模型:中长期气象预报精度首次超过传统数值方法,速度提升10000倍以上》,盘古气象大模型团队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2285853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风乌”大模型,全球气象有效预报时间首破10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https://www.shlab.org.cn/news/5443382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