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厌男,她是我女友”文化2023-07-29 06:07《最完美的离婚》近些年,“厌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常常与“油腻”“普信”等描述搭配出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模仿“油腻男”的博主,引起了女性的广泛共鸣。 与“厌女”的语境不同,“厌男”的靶标,是男性身上的父权制。就像上野千鹤子说的,“女性主义否定的是男性性,而不是个体的男性存在。如果被分类为男性的人们希求得到完整的肯定,那么就像未得到完整的肯定而与厌女症做斗争的女人一样,男人也必须与自己的厌女症格斗。” 韩国作家闵智炯的《她厌男,她是我女友》,是一本适时回应这种“厌男”情绪的轻喜剧小说。它让中文世界的读者获得了扑面而来的熟悉感,书中没有出现姓名的“她”的处境,也是此地很多“她”的处境。💡本文不针对任何男性个体,金胜俊除外 01.异性恋的悖论:男人真的喜欢女人吗?《她厌男,她是我女友》的主人公金胜俊,看起来并不需要亲密关系,而只是需要拥有一个女朋友或妻子,来迎合世俗的标准。他已经对无休止的相亲感到厌烦,既无心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女孩,也缺乏对婚姻生活的想象力,但他还在无休止地相亲。也许他哪天厌烦到极点,会随便抓住一个符合条件的女孩,依次在恋爱、结婚、生子的任务栏里打勾了事。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继续在婚姻里过着单身一样的生活而不受指责。 《最完美的离婚》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和学生时代的初恋重逢并复合了。这也不是一段多罗曼蒂克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有大把这样的关系——目标明确、结果导向。打从一开始,他就自以为是地要把“激进女性主义者”的女友,改造成“天真无邪”的“贤妻良母”。这段关系于他,是打怪升级的游戏而已。他并不享受和女友的相处,除了其中性爱的部分。但当他发现女友也会主导性爱,又感到无尽的失落。 所以问题来了,(部分)异性恋男人真的喜欢女人吗?具体一点说,真的把女人当作具有独立意志的平等主体来喜欢吗? 这简直是异性恋中的核心悖论。按上野千鹤子的说法,厌女症依然是当今社会重力般理所当然的存在。在传统的父权制性别二元结构下,男性把女性贬抑为可以控制和支配的欲望客体,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父权制的文化遗产延宕至今,从最直观的视觉层面看,就像一场大型的巴甫洛夫实验。 书里的金胜俊多次表达对女友装扮不够女性化的不满,而有些现实中的男性,在漆黑的晚上对着路过的模糊女性轮廓吹起口哨。这种日常化的男性凝视,可以轻而易举地上升到偷拍狂、盯射群、N号房之类的严重情节。女性成了泄欲的工具,哪怕只是碎片化的女性符号,都可以让他们“条件反射地自动发生反应”。 《凪的新生活》比起女人,这些男人更可能把男人当“人”,也更可能喜欢男人。这里的喜欢与性欲无关,而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homosocial)。它是连接男性集团的纽带,通过一致将女性客体化,实现集团成员主体性的相互确认。“担保一个男人为男人的,不是异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 社会学家艾伦·约翰逊把男性认同视为父权制的组织目标。男性集团奉行单一标准的“霸权性男性气质”,排斥与之相悖的一切所谓的“女性特质”,以及具有“女性特质”的男人。它会让男性陷入失控的焦虑,不断校准和强化自己的“真男人”身份。所以约翰逊才说,哪怕在两性关系中,看着男性的“永远是父权的男性凝视,那个眼神越过她的肩膀评判着他”。 在书中,主人公金胜俊的亲密关系显得非常拥挤。他会因为路上迎面走来的男人看他的女友,不爽又暗爽“这么漂亮的女人是我的女朋友”;也会因为女友让他在已婚的男性友人面前丢脸,而下定分手的决心。 《东京女子图鉴》以此类推,不难理解盯射群和N号房中那些男人的“熟人献祭”——间接合成或直接上传女性亲友的私密影像至男性社区,为获得男性集团的认同递上投名状。 建立在男性认同基础之上的主体化途径,是狭隘、虚幻而又脆弱的。这是一种自我随时处在瓦解边缘的体验,受困于此的男性“看一切情境的眼光都是它可能如何增强或威胁他们的控制感”。于是,本可以袒露情绪和脆弱的亲密关系变成了检验男性气概的考场,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结的机会也随之被掐断。 02.性别意识的时差:男人对女人“感同身受”有多难?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厌男”首先是因为男性普遍性厌女。从公共领域到私领域,两性的权力结构并不平等,但很少有男性愿意承认这个事实。2023年刚出炉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要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131年。结合现实生活的目之所及,这个预估有点乐观。父权制的大火烧了几千年而余烬未灭,在起码的性别意识上,男女的时差可能都不止几百年。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点出,不平等结构的深度内化会催生出一种效力,即权力上位者无需对下位者进行“阐释性劳动”。所谓的“阐释性劳动”,是为了维系人际关系而站在他人视角的体察和想象。权力上位者有武力威胁作后盾,可以简单粗暴地达成自己的任何目的,自然也不会为他人着想。 社会往往默认女人为男人做更多的“阐释性劳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很难对女人“感同身受”,连尊重和理解都很稀缺。格雷伯直言,“要我说女性主义叙事存在什么局限,那就是它有点太宽宏大量了,强调更多的是被压迫者的洞察,而不是压迫者的蒙昧或愚蠢。”这恰好是《她厌男,她是我女友》在做的事情。 《问题餐厅》它以金胜俊为第一视角,展现了“韩男”的性别意识到底有多落后,对女性的认知到底有多贫瘠。其中的很多桥段和细节,典型到中国读者也觉得熟悉。从始至终,金胜俊都拿着老套陈旧的爱情脚本,并且把自己的无知归咎于,秉持女性主义理念的女友是“奇怪的女人”。 全书中金胜俊最爱说的台词是“我会守护你”,这是他所认为的极致浪漫。好像话放在嘴里嚼一嚼,就能先把自己感动了。然而实际上,“守护”是“所有”的另一种表达,包了层虚伪的糖衣而已。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说,这是“权力的色情化”,本质是为了确认女友的性的归属,特别是有其他男性“外敌”时。 金胜俊得知女友被知名作家性骚扰,愤怒的不是性骚扰本身,而是“竟然有人敢动我的女朋友”。他还质问作为受害者的女友,“老实说,要是你是有夫之妇,那个作者还是作家的家伙就不敢那样对你了吧?”对女性的处境肤浅无知不说,更是打心眼里认定妻子是丈夫名正言顺的专有物。 讽刺的是,金胜俊的“守护”更像是口嗨。当他与权力资源多过自己的作家正面对峙,全身紧绷、僵硬,连自己是谁都说不出口,就稀里糊涂找台阶下作罢。在此之后,他不赞成女友追责维权,反而因为女友落难沾沾自喜,因为这满足了他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 现实生活中,金胜俊这样的男性是很普遍的存在。他们不是什么坏人,没有真的做出伤害女性的事情,他们只是顺其自然地享受性别特权。社会学家艾伦·约翰逊说过,“特权的标记就是你不需要有意如此就可以行使或从中获利”。男性的日常里没有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的厌女症,一直在社会上占据主流话语空间,成长过程中得到的肯定和认真对待也更多…… 《问题餐厅》没有痛苦,就不会思考性别问题,不会希望改变。况且特权根本不是选不选择的问题,是自然而然拥有的。甚至因为太过自然而然,而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特权。“除非去改变给予特权的制度,不然它们就会一直持续运作。” 但如果享有特权的人“何不食肉糜”了起来,就让人讨厌了。当女性公开控诉父权制下性别结构的不公,常常有男性感到被冒犯。金胜俊就说出过那句非常典型的话,“好像在影射所有男人都是潜在加害者,听起来就像我也犯了错,让我很不舒服。”还会有男性说,男性也会受到权力的倾轧和“霸权性男性气质”的损害。但这些与女性所受到的系统性压迫相比,在数量、范围和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本质上,还是父权制造成的。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这些男性意识到了父权制的不公但不想真的为此负责,也无法割舍男性身份所享受的性别红利,以及相应付出的沉没成本。借用约翰逊的比喻,父权制就像信托基金,它并非继承者创造。继承者不用为它不道德的所作所为负责,却可以用它赚来的钱。归根结底,他们或多或少仍然是认同父权制的。 03.女性主义者的恋爱丧尸路怎么走?综上所述,一个异性恋的女性,在觉醒了性别意识成为女性主义者之后,恋爱的道路注定坎坷。即便她幸运地没有遇到会施加暴力的“危险男性”,也极大可能遇到把女性看作二等公民、不愿意理解女性处境的男性。《她厌男,她是我女友》的作者在书的后序中,把女性主义者的恋爱比作“丧尸路”—— “社会上到处都是丧尸……和我一样流着相同血液的人存在的概率非常低,为了寻找那个人,我必须冒着被丧尸追赶、被丧尸咬到的高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不和男性谈恋爱似乎成了一个自然的选择,但这个选择的背后是不自由。就像作者所说,“在明知走出去极可能被丧尸咬的时局下,选择独自生存究竟是对的选择吗?其他选择也得有意义,这个选择才有意义,不是吗?如今这种选择不过是为了生存的次要方案。” 《最完美的离婚》其实,避害是人的本能,爱欲同样也是。书中的女友知道金胜俊是“韩男”仍然和他复合,因为她没有在他身上经历过觉醒之后爱欲的幻灭。“通常深入了解对方之后,我对男性的好感就会慢慢消失,不过你是我以前就喜欢过的人,所以……感情这种东西真可笑。” 这个女友最后还是和金胜俊分手了,没有人可以唯结果论地说“你看,非要和丧尸谈恋爱,真是活该”。成功主义不该是恋爱的评判标准,也不该在女性本就处处受掣肘的生存空间里再添一道枷锁。 在上野千鹤子的心目中,“女性主义”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厌倦了和男性相处的女性,可以逃往自身,或者追寻友谊等其他形态的亲密关系。对男性尚存欲望、幻想或是依赖的女性,也不用对抗自己的性取向,为和男性谈恋爱感到羞耻。 《最完美的离婚》上野千鹤子这样肯定恋爱的意义: “我至今相信,恋爱是谈了比不谈好。因为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 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我向来认为恋爱不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恰恰相反,恋爱是一种‘面对对方时极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的状态。” 人的欲求复杂微妙,爱情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糊弄自己”。也许可能性微小,但理想的亲密关系必须亲自探索和实践。因为如果希望中奖,就必须去买彩票。参考资料:1.《厌女》| 上野千鹤子2. 《性别打结》| 艾伦·约翰逊3. 《规则的悖论》 | 大卫·格雷伯撰文:布里监制:猫爷封面图:《最完美的离婚》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