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迎接一轮回血的机会公众号新闻2023-08-03 23:08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蛛丝马迹表明,不久之后经济将迎来一轮回暖之旅,股市和楼市也将先后回升,给拴在绳子上的人们一个回血的机会。什么蛛丝马迹?主要有这些指标:社融数据、PMI、PPI、工业企业利润。1七月份的PMI指数公布了:制造业PMI相比六月回升0.3至49.3,非制造业PMI下降1.7至51.5。大家第一眼看到这个数据,可能会觉得很一般嘛,制造业下滑速度虽然有所收敛,但仍然在荣枯分界线50以下。非制造业虽然高于荣枯线,但却有不小幅度的下滑。但是拆开看里边结构的话,却有不少亮点。在制造业中,大型企业景气度没有变化,但是小企业景气度上升了一个百分点,从46.4上升到47.4。这基本上指向当前的制造业景气度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小企业。而非制造业的下滑,主要是因为建筑业在降温。服务业表现还不错。另一个亮点是,内需订单有明显的回升。总体的新订单指数回升了0.9至49.5,达到了今年四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内需订单的回升幅度远远大于新出口订单。新订单贡献了整个制造业PM卖环比回升幅度的九成。这说明,国内持续了一年半的焦虑和消费抑制之后,经济本身终于快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接近于出清状态。说白了就是,憋到了极限、跌到了谷底,后面只能是上升了。市场本身的需求在回升。这也正是小企业的景气度回升的原因,因为小企业对消费者的终端需求更为灵敏。而且历史上七月因为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向来是经济的淡季,所以七月份PM I也往往是环比下行。但今年的七月竟然环比上升,是有点不寻常。这是PMI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回暖的一点迹象。当然从新出口订单上也能明显看出脱钩仍在持续。出口订单疲软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于海外需求疲软,而是和他们鼓励本土制造、并尽可能地在群友之间加强贸易联系、排除中国产业链有关。所以未来这一轮的经济复苏周期,基本上就是内部需求跌到极点之后出现反弹,而外贸则很难趋势性反弹。这是需要我们认清的现实。2金融数据也传来了一抹亮色。六月社融比预期值多增了1.12万亿,人民币贷款比预期值多增了1.3万亿,这个超过了今年1、2、3月小阳春的水平。M2同比增速也比预期值高出了0.1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不仅环比5月增加很多,同比去年六月也仍然是大幅超出预期的。要知道,去年的基数很高,因为去年6月有政策发力,带动了信贷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这种基数很高的情况下仍同比多增2400亿,这个是实实在在超出普遍预期的,反映了市场本身的状态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贷款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知道从去年以来居民贷款一直在萎缩,只有企业贷款在撑着。但这一次居民贷款有明显回升了:新增9639亿,同比多增1157亿。社融从表面上看,六月同比增速降至 9%,但这个主要是因为政府融资的拖累:政府债券同比少增了1.08万亿。如果扣除政策面的这种影响,它反而能够反映出市场本身和实体经济本身有触底的征兆。不出意外的话,六月份的社融数据大概率就是今年的底部了。从历史经验看,社融底出现之后,几个月的时间便会出现经济底。3再来看工业企业利润。这个基本上反映了实体经济盈利状况,进而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温度。一到六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累计下降了16.8%,相比一到五月份的降幅收窄了2个百分点。但看六月份,利润同比-8.3%,而五月份是- 12.6%。显然,六月份的数据开始企稳。六月的利润环比增幅创五年来同期最大涨幅,达到了13.1%。同比虽然仍然再降,但是降幅明显收窄。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下降。而成本下降主要是因为上游原材料尤其是矿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行。这才使得中游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虽然六月份的利润回升,主因不是由于下游需求的复苏,但是上游原材料矿产品价格下行也很有参考意义——上游原材料下跌到低位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整个经济周期也处在了低位。当然,指标中透露出来的这些迹象还算是早早期信号,毕竟还都处在负值当中,只是负值在收窄。真正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经济回暖,还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大概一两个月之后,PPI和CPI也会走上回升的过程。那个时候会体现出下游消费复苏的迹象。4以上几个指标体现的都是市场本身的节奏,而并没有太多的政策面因素。事实上也是到最近政策面才开始有所发力。而且我们看到了政策正在落地的过程,并没有流于口号。这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也会对经济复苏有较大的帮助。其实我们现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逻辑是和年初一致的。内因是,中国经济本身的周期会在今年到位。外因是,美元加息基本结束了,外围的货币紧缩环境改变了,这对于中国的汇率和资产价格会形成一定的支撑。我的判断是,实体经济大概会在九月份见底。而在此前后,可能会迎来股市和楼市分别回暖,毕竟股市和楼市作为资产价格,终究无法脱离对经济的信心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很多被套的人们可能会迎来一波回血的机会。至于为什么今年的复苏和见底周期比我们年初预计的延后了好几个月?有一个原因是我们高估了政策发力的节奏和力度。一开始就提出了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在这个基调下,我们看到了两条路线来回地拉扯,直到七月实在撑不住了才开始陆续出台。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