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饥荒:人为的“自然灾害”,超700万人丧生
浅谈乌克兰大饥荒:超300万人被活活饿死,斯大林是罪魁祸首?
播报文章
史叨叨
发布时间: 2022-03-03 22:35
关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压制乌克兰民族意识长达200年沙皇统治被推翻,经过4年混乱,乌克兰终于在1922年12月以加盟国身份加入苏联,原本以为能实现民族独立而高兴的乌克兰人很快发现沙皇没了,来的却是斯大林。
1930年,乌克兰发生大饥荒,这场史无前例的饥荒造至少成300多万乌克兰人被活活饿死,让很多乌克兰人至今都对苏联,尤其是对这场饥荒始作俑者斯大林深恶痛绝,改变了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民族认同,严重影响苏联时期甚至苏联解体后的俄乌关系,现存的斯大林雕像经常遭到恶搞、毁坏。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土地平整肥沃,国土面积三分之二是黑土地,占世界黑土总量四分之一,且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古就有欧洲粮仓之称。加入苏联后的乌克兰更是凭一己之力几乎承担全苏联粮食生产。
乌克兰土地面积仅占整个苏联3%,但生产的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却用于全苏联需要。
据统计,1928年乌克兰向苏联交收粮食约4,500万吨,占苏联粮食总征购量40%还要多。这样一个水草丰美农业发达地,为什么会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发生饥荒呢?
多数研究30年代乌克兰饥荒学者都认为,引发这场饥荒最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苏联向国外大量出口粮食,二是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三是在粮食产量已严重入不敷出情况下,斯大林仍坚持高指标征购粮食。
首先,大量出口粮食是为了换取当时苏联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金。为了把苏联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现代化工业国。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在五年时间里完成大量工业化建设和农业制度改革。
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内战和一战,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又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遭到西方国家敌视,在缺乏原始资本积累,难以获得西方国家贷款情况下,大量出口粮食才能支撑工业化发展所需资金。
就在饥荒爆发的前两年时间里,苏联城市人口增加了400万,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也需要大量粮食供应,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是靠牺牲农业代价换来的。
其次,为了在短短五年时间内筹集所需要的粮食,斯大林想出一个高招,在国内强制推行粮食征集制和农业集体化。他派出征粮队强制向农民以低价大量征收各种小麦、玉米等粮食的同时,还将农民住宅、牲畜、家禽等一切和农业有关的财产统统收归国有,从而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在某些地区甚至还把农民烧水用的炉子、茶壶等一并收归,这样的做法引发大批农民的不满,很快政府开始采取武力手段强制推行新政策。
从1930年1月开始,苏联政府抽调大量人力到乌克兰农村镇压抵制农业集体化和粮食机制,不愿将粮食低价卖给国家的农民,仅一年时间,被剥夺财产流放到西伯利亚荒原做苦工的农民超过30万,占当时乌克兰地区农民总数15%。
在此期间,乌克兰地区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大量陷入绝望的富农被迫宰杀牲畜,破坏生产工具和农业基础设施,又有大量普通农户担心被流放不愿耕作,导致乌克兰粮食产量大幅下滑,从1930年的2,290万吨粮食总产量跌至1931年的1,760万吨。
1932年,乌克兰粮食总产量仅1,280万吨。粮食产量日渐下滑,但征粮指标却居高不下。
时间回到1930年,乌克兰粮食总产量2,290万吨,征收指标780万吨。
1931年,粮食1,760万吨,征收700万吨。
1932年,粮食总产量只有1,280万吨,政府却对乌克兰下达770万吨粮食征购指标,远超农民承受能力。
迫于压力,乌克兰在1931年被迫动用储备粮上交国家,但还是不够,于是从1932年起,苏联政府出台《关于强化粮食征购措施决议》,主要包括:实行武力征粮,派出搜粮队没收农民种子和一切余粮,关闭所有国营集体商店,强制没收一切粮食储备。
1932年,苏共中央动用武力榨取农民手中仅存的最后一点救命粮,彻底把无数农民推向饥饿的深渊。这几项惩罚性措施实施数月后到1933年春,全乌克兰范围内出现严重饥荒。
据亲历者回忆:1933年春天街头到处都是饿死和快要饿死的人,皮包骨头的妇女和儿童因严重营养不良肿胀着肚子,虽然还有气,但眼神空洞,甚至出现同类相食。
苏联政府发出一些补救性命令,向饥荒地区运送30多万吨粮食,但从乌克兰向外运出粮食行动仍未停止。
据乌克兰方面统计,从1932年冬至下一个收获季节,一个五口之家农户家里仅存80公斤粮食,平均每人每天只有一两半,导致1932—1933年有330多万人饿死,其中90%是乌克兰人。
根据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已公布的相关档案文献来看,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对这次大饥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斯大林下令把所有反对强制征粮和农业集体制人一棒子打死,对苏维埃政权破坏和战争。斯大林认为,对乌克兰农村强力征购没有筹集到政府预期的粮食,是因为富农破坏,解决办法是加速对农村,尤其是对乌克兰农村阶级斗争。
从1928年起,斯大林对农村富农剥夺和镇压,逐渐演化为一种独具斯大林特色阶级斗争模式:把富农当成阶级消灭。
具体方式是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农业集体制,结果适得其反,大量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民被流放,其他农民因畏惧怕被打成富农不敢工作,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
第二,当饥荒初步形成的时候,斯大林不但对各种相关报告充耳不闻,反而进一步采取强制措施。
1932年初,大量乌克兰农民联名向中央报告粮食征集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没有得到重视,斯大林反而变本加厉对乌克兰征粮。
1932年底,斯大林授意中央和征粮委员会扩大粮食征收力度,将种子粮纳入征购计划范围,并威胁农民,如果不在一周内交出种子粮在内的所有粮食,后果自负。
1933年初,乌克兰地区所有形式粮食储备都已枯竭,当乌克兰地方官员面见斯大林,通报乌克兰发生大规模饥荒的消息时,却被斯大林呵斥。
当乌克兰地方领导向中央请求给予粮食援助时,不但被斯大林拒绝,反而有多名官员因直言相告被解职。
据乌克兰方面统计,1932—1933年大饥荒期间,有30%乌克兰各级领导被解职。
第三,当饥荒已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苏联政府仍保持大量粮食出口。据统计,苏联在1932年共出口粮食约180万吨,正常情况下可供600万人生活一年,饥荒年代节衣缩食可养活超过1,000万人。
另外,还有大量国有粮食储备,也就是说,只要苏联适当减少对外粮食出口,再少量动用粮食储备救助饥荒,完全有能力改善灾区缺粮状况,还可以避免大规模人口死亡,但斯大林为了单方面追求工业化发展,忽视了农业和产生饥荒的事实,仍保持大量粮食出口。
第四,灾难发生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不仅推卸饥荒责任,还千方百计封锁消息,隐瞒真相。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斯大林因征粮不利逮捕了大批农业领导干部,指控他们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破坏,并从重处罚,有30多人被处死,另有30多人被关进监狱。
1933年初,陆续有外国记者前来参访报道,斯大林知道后大发雷霆,一面对灾区进行封锁,不允许任何灾民离开,禁止外国记者进入。
为了维护苏联大国的面子,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政府甚至拒绝欧洲国家提出粮食援助建议,这和1921年前后俄国爆发饥荒时,列宁政府千方百计动用黄金储备,从外国购买粮食拯救千万灾民,不顾自身脸面,形成鲜明对比。
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种种做法,使乌克兰人一口咬定这场大饥荒是斯大林等人一手策划,针对乌克兰民族种族屠杀。
如今,尽管没有充足证据能直接证明,但乌克兰一直在联合西方国家谴责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呼吁俄罗斯公布大饥荒档案资料。从这次饥荒开始,乌克兰和俄罗斯算是真正结下不解之仇。
以下场景有点骇人听闻,请心理素质低的玻璃心们,注意打几个防。
“我看到一个可怖的景象。这个妇女正把一个亲生孩子的尸体放在台子上宰割。”
这是苏联时期大饥荒发生时,一个人在乌克兰农村看的骇人一幕。
“她边干边唠叨着说,我已经吃掉玛涅奇卡了,现在我要把瓦涅奇卡腌制起来。这将够我们吃一些时候……”
另一个农民在信中说:
“我们全家在挨饿,小家伙们已经8个昼夜在要吃的了,可是没有。我今天就准备要弄死他们,可还是把手放下了,我决定再希望一次:您能帮帮我,我求您了,如果给不了的话,看来就得饿死了。”
还有一封出自某官员的:
“不久,关于饿死人的信件及官方报告纷纷向我寄来。然后,人吃人的惨事开始了。我接获的一份报告说,在基辅郊外瓦西尔科沃镇附近的一座小桥下,发现了一个人头和两只脚底。显然,这尸体是被吃掉了……”
乌克兰,苏联最主要的产粮地,有着不需要化肥,就能让庄稼地野蛮生长的黑土地,粮食产量,一向令全国其他地方望其项背。
然而,就在这里,历史上却发生多次饿死人的惨剧。
其中,以1932-1933年的那次为最重。
彼时乌克兰,饿殍遍地,惨绝人寰。死亡人数各方说法不一,大概在300——750万人之间。
梅科拉恩科,乌克兰诗人和剧作家,1933年时,他13岁。
他回忆,饥饿的感觉,像毒蛇一般吞噬着内心,促使他做出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到附近一家工厂的干部餐厅里,偷窃废弃的鱼头,带回家让母亲煮汤。
人在饿死之前,想尽一切办法充饥。
他们把枯草和碾碎的稻草碾碎,煮熟,然后做成馅饼。
干草,和其他可以吃的植物,可以捣碎、碾碎,同样做出馅饼——虽然里面没有一点面粉。
此外,他们去河床上收集贝类、在田野捉蛇和老鼠吃。
树皮也是能吃的——把它们扒下来,放到水里煮,然后弄成粉末,这样就可以吞咽下去了。
随着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吃人肉的传闻,在村里传开了。
村里议论说,有一家人杀死了家里排行老小的孩子,给大一点的孩子充饥。
梅科拉恩科的母亲,让他出来偷鱼头时小心,不要让那些饿得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人,给盯上。
为了活命,梅科拉恩科冒险混进干部餐厅,靠此躲过了生命中最艰难、最恐怖的时刻。
二、大饥荒的原因
梅科拉恩科的回忆,其实告诉我们了历史的另一镜头:除了农民,干部餐厅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那么,为什么种粮食的人会被饿死呢?
原来,这是因为苏联正在激进地进行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就是通过农村集体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私有经济,划分为集体经济。
说白了,就是把富农的家产给拉出来充公,变成村里的集体的了。
在这一过程中,富农作为一个被批判的阶级,要通过集体化,消灭于历史。
富农当然不愿意,消极抵抗中,全村的粮食产量都降低了。
为使集体化迅速推进,苏联管理者们,对富农的镇压和剥夺,就必须更加硬起手腕。
糟糕的是,从1932年秋天算起,乌克兰地区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划为了“富农”,成为对抗国家的敌人。
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就难以避免了。
粮食产量低,但国家征收的粮食比例,却相对地在升高。
因为,每个苏联人都知道,乌克兰是东欧粮仓、产粮重地。
国家正在工业化、集体化火热推进中,需要大量的粮食征购,且随着工业化指标的推进,征粮比例也必须跟得上时代,增加,是必须的。
如果乌克兰地方征粮不力,要不就是地方官员执行不力,要不就是富农从中作祟,总之,应该强力完成。
据当时的幸存者回忆:
征粮队来了,他们拿走了所有的小麦,家里可以吃的东西,几乎都被拿光了。包括平时不怎么吃,只是用来以防万一的豆子。
“很多人家里被搜得一点食物都没有,只能坐以待毙。”
全副武装的征粮队,闯入富农家中,把墙角、床底下、屋顶等可能藏匿粮食的地方,都搜了一个遍。
甚至,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农民事先埋好的粮食。
就这样,除了粮食,土豆、甜菜、卷心菜等,凡是可以吃的,几乎都被运走了。
剩下的,只有饥馑,以及人们身体抵抗力下降后,必然如期而至的瘟疫。
灾难就这样大规模发生了。
三、身份证的用途
我们现在看这段历史,难免会这样想:
家里缺吃的,完全可以在饥荒灾难发生前,有预见性地予以防范。比如外出打工,迁移他地谋生等。
不能坐以待毙。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现在看是这样,但历史不能用现在的思维来打量。
你须记得,苏联当时的国家目标,是奋力推进农业集体化,要集中精力消灭富农阶级。
所以,针对富农的逃避手段,他们已经早早地出台了预案。
1932年12月,苏联颁布一项国家法令,规定农村集体农庄的农民,只有持有身份证明的人,才可以外出,进城打工。
实际上是说,没有特殊证明的人,没有身份证,不能外出。
这里有个身份证的背景。
身份证,并非苏联时期的首创,它早在沙俄时期就从西欧引进了,但苏联时期的身份证制度,特别之处在于,它只对16岁以上的、城市的居民发放,农村人是没有身份证的。
领取身份证,是在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下属警察机关登记的,凡是没有参加社会主义劳动、在机关工作,在学校上学的人,都不予发证。
同时,非城市居民也没有身份证。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所有可疑的敌对分子、不合格的流民,以及富农等隐患人员,全部排除在了城镇之外,清理出了工人阶级。
但同时,这张身份证,也永久性地把农民锁在了农村土地上了。
所以,想在征粮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逃离黑土地,那是不可能的。
1933年1月,发现端倪后,国家就发出命令,绝对禁止北高加索和乌克兰的饥民,逃亡至白俄罗斯、中央黑土地区等地。
这一行动,同样是由武装的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负责执行。
命令发布3个月,他们就在各个铁路、公路沿途,逮捕、遣返了22万逃荒的饥民。
所以,许多人不是直接饿死在家里,而是饿死、病死在了路上。
“我可以给你一个大致的概念。”基辅(乌克兰的首府)第一书记曾对莫斯科高官米高扬说,
“新近有一列火车开进了基辅,上面装满了饿死者的尸体,这列火车,一直从波尔塔瓦到基辅沿路收集尸体……”
四、历史的反思
大饥荒是事实,但在当时的苏联,尤其在高层领导人中,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他们都喜欢用高大上的数据,来向领导人表功,数字造假,掳夺百姓,成了那时见怪不怪的不正之风。
赫鲁晓夫,是生于乌克兰、发迹于乌克兰,对乌克兰大饥荒有较深刻了解的高官。
尽管如此,他也睁只眼闭只眼,在现实情境和政治目标之间游弋、平衡。
据说后来有一次,他还因直言请求降低征粮数量,而遭到了从未有过的惩罚和处理。
历史不会因为一时的沉默,而永久不见天日。
多年后,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
我想,对待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一味地“黑”。
人们只知道苏联在二战时的强大,只看到二战后能对弈美国的,只有苏联,但很少人知道,从1921年到1939年,这段20年的短短时间里,为啥苏联会从一个落后的“泥腿子巨人”,变成工业强国、军事厉害国。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所有伟大的背后,都有难以想象的流血牺牲。
苏联接连推行的5年发展计划,迅速、坚定而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这是苏联全体人民伟大牺牲换来的。
从残酷的历史中,既要看到人性的可怕,也要看到历史的意义。
这是我们评价历史的一贯态度。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却焚书坑儒;
武则天杀人无数,改变人伦天理,却中兴了佛教;
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历史的东西,最好留给历史。仇恨是另一种无知。铭记历史,汲取教训,才是历史的唯一意义。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大饥荒惨相才逐渐解密,为世人所知。
2002年,乌克兰总统签署法令,把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每年此时,乌克兰人都会在基辅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悼念几十年前的不幸罹难者。
纪念现场的横幅上,写道:
“但愿你的屋子里,总是有够吃的面包”。
现场,教堂的主持人说,当下重要的是:
“要提醒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我们的前辈在大饥荒的日子里,曾经有过怎样可怕的经历。这些事件在提醒我们珍惜面包,记得我们中间还有挨饿的人。”
——飞春读传关注
乌克兰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国土面积中有近2/3是黑土。自古以来都是欧洲最大的粮仓。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土地肥沃的国家却遭受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饥荒。这场饥荒直接造成乌克兰1/4的人口死亡。
1932年到1933年期间,乌克兰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一些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另外一些地区却暴雨连绵。不仅如此 一些农作物还感染上疾病,蝗虫也接踵而至。灾难相继到来,让乌克兰陷入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饥荒。无数民众在这场饥荒中死去,在大饥荒高峰时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一些人甚至将此前埋葬的各种家畜的尸体挖出来再次食用。这场灾难,至少夺去700万乌克兰人的生命。这一切似乎是人类无法抵挡的自然灾害。事实上,天灾仅仅是造成灾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事态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人祸”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可以说,这场饥荒是有人故意为之。被认为是一场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计划。背后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928年。
此时的苏联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工业化,以及农村集体化。此时的苏联工业极为薄弱,为筹集资金支持城市的工业化,斯大林决定出口粮食赚取外汇,乌克兰无疑是苏联最大的粮食产区。苏联首先当然想到的就是从这里拿粮食。于是苏联对乌克兰进行了掠夺式的征收机制,大量的苏联共产党员被派往农村。让农民加入集体。
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很多农民不愿意将粮食上交,为让加快农村集体化的进程,苏联将一些反抗的农民列入“富农”阶层,并将所有“富农”全部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不被划入“富农”阶层,乌克兰的农民们不敢再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始消极怠工,而且随着大量经验丰富的农民被流放。许多土地渐渐变成了荒地,这自然就导致粮食的产量下降。
从1930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仅有2290万吨,而上交集体的粮食高达780万吨,剩下的粮食只够人们的生存。到了1931年粮食产量仅剩下1760万吨,此时却仍需上交700万吨粮食。到了1932年,粮食产量仅剩下1280万吨,上交的粮食却反而多了起来达到了770万吨。1932年整个苏联的粮食产量预计9070万吨,真正收获却仅有5500万吨左右。
从那时起粮食危机就已经出现,很多农民为了活下来不得不藏起一些自己的粮食。不过,此时的苏联却下达了一项命令,私自藏匿粮食和盗窃集体粮食将判处死刑。这完全杜绝农民将粮食据为己有,至少有7.8万人在这期间被判处死刑。在乌克兰活不下去 很多农民开始往外跑,不过在1933年1月乌克兰颁布命令,禁止乌克兰火车站向农民出售火车票,这断绝了乌克兰农民的最后生路。几项整治措施之后乌克兰大饥荒爆发大量的乌克兰民众被饿死。
据估计,被饿死的乌克兰民众在250万到480万之间,此外还有因为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的疾病感染,最终的死亡人数超过700万人。在此之后,这场乌克兰大饥荒就被小心隐藏了起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西方出现了各种关于大饥荒的论调大多数西方著作都认为:
这场饥荒是苏联高层对乌克兰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
乌克兰在独立之后也指出,这场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不过,显然这些论调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依旧有失偏颇,根本上来说,导致饥荒的真正原因有3点:
第一点是自然因素引起的粮食减产。
第二点则是农民数量的减少,那时为了加快城市工业化发展,量的农民进入城市。
最后一点这是决策层的失误让农民消极怠工。不过,显然苏联并没有种族灭绝的计划,因为在意识到出现饥荒问题之后,政府也发布了一些补救命令,包括向饥荒地区运去32吨的粮食。而且到1933年,随着自然灾害的过去,乌克兰也迎来大收获,这场大饥荒顺利度过。
总之,乌克兰的大饥荒,可以归咎于苏联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自然环境。但是却不能说苏联有着灭绝乌克兰的目的,西方“故意饥荒”的说法其实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