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怼“不好看”,她的回应让我好骄傲!
前些天,我的老同学从美国回来。
四年了,她终于回来了。但事由出差,她时间很赶,我们就约了一起吃早餐。
她一定要让我把两个孩子带着,尤其是二宝。上次见面时,她还在我的肚子里,一晃四年,好想见见她。
我跟二宝说,要带她和哥哥跟我的同学一起吃饭。随口一句,阿姨可是位漂亮阿姨,当年可是妈妈学院公认的院花。
没想到,这句话,她听到心里了。
过了好一会,她跑过来,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阿姨好看,我比阿姨更好看!”
看着她较真的样子,太好笑了。
还有一件事,更让我很感慨。
那天,我接她放学,我俩开心地往学校门外走。看到前面有同学,她赶紧跑上前、并肩走在一起。
走着走着,她转头跟我说:“妈妈,**的裙子很好看,我也想要一件。”
那个小女孩很骄傲地说:“我的裙子是我妈妈给我买的,可漂亮了!你穿的不是裙子,你穿的不好看!”
还没等我想着怎么调和,二宝已经很淡定地回应:“我妈妈也给我买裙子了。你今天穿裙子很好看,我觉得我穿裤子也很好看啊。”
听她这样说,我一阵感慨,啥也没说,冲她点点头。
其实二宝没有“容貌焦虑”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很神奇。因为无论是我还是老王,甚至大宝,都不是她这样自信满满的性格。
她真的非常确信自己的“美貌”,经常说出、表现出“老娘天下独美”的狂妄。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老师带着孩子玩击鼓传花。别的小朋友都不好意思表演节目,轮到她,人家那个自信。站起来就跳,如果不是我拦着,她能跳上半个小时。
我经常和老王说,咱闺女现在这状态,以后可以不用太担心她会容貌焦虑了。
但团队小伙伴贝姐跟我说,她闺女小时候也和二宝一样,但长大了慢慢不自信了,经常觉得自己不好看、很丑。
听她这么说,我更想弄清楚“容貌焦虑”的产生机制,保护好二宝的这份天生的“不焦虑”。
“到国外后变得自信”背后
“容貌焦虑”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比如前两天,某博上就有一条视频引发了讨论。
视频的内容,概括起来是说一个女生出国后,因为被夸赞而产生了心态上的变化。
图源@大脑切片
不少女孩在评论区晒出了同款经历。虽然所在国家不同,但她们被夸赞之后从自卑到自信的心态转变却是相同的。
还有人直接表示:“焦虑消失……放飞自我,胖了……但是真的很快乐。”
我相信,这些感同身受的评论者,都曾被“容貌焦虑”困扰过。
有研究显示,几乎每个女孩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对外貌产生焦虑心理,只是轻重程度有差别。
最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发展成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简称为BDD)。
这种对外貌的在意,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大。尤其到了中学阶段,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激素水平不平衡带来各种差异,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外貌霸凌”。
比如下面这位网友,因为小学毛发重、初高中长青春痘而被同学嘲笑,委屈地回家哇哇大哭。
说白了,就是“外貌羞辱”带来了“容貌焦虑”,而这种被羞辱的回忆,很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即使长大了,也依旧会让人在不经意间吐露自己不够美、不够好看的“自卑”情绪。
与之相对的,那些发现自己“在国外变自信”的女孩,其实就是被夸奖之后,产生了自信。
但问题是,因为外界的羞辱而自卑,又因为外界的夸奖而自信,这样的心态,真的能够远离“容貌焦虑”吗?
这里,我想到了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
他认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有着表演者的一面,都会关心自己在观众(即其他人)眼中的形象,也会使用技巧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按照这一理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在意自己的形象外表。
但,这种在意表现出来却不一样。
如果一个男孩突然格外在意自己的外表,他的家长会更倾向于观察娃是不是喜欢上了班里某个同学……
而女孩,却是切切实实在焦虑中长大的。“容貌焦虑”这四个字,仿佛就是为女性量身定制的一样,贯穿了很多人的一生。
“容貌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到底是什么,让“容貌焦虑”在女孩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男孩真的不会“容貌焦虑”吗?
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后,再去想怎么让娃避免产生“容貌焦虑”,会容易得多。
原因一:社会审美观念的裹挟
我们的社会,有着对女性来说相对严苛的审美标准。
从外貌到体型,从体型到妆容,从妆容到穿着,我不细说,大家脑子里都会蹦出相关的标准。
加上这些年网络发达,各种各样的美女刷屏,各种各样的美颜滤镜,让外貌更加“通货膨胀”。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蕾妮·恩格恩(Renee Engeln)在《美容病:外貌的文化迷恋如何伤害女孩和女性》一书中写的那样:
“你已经习惯用这些滤镜看到自己了,以至于当你照镜子时,你会感到有点害怕。你会想,’哦,那是我吗?那真的是我吗?’
将自己与完美版本的自己进行比较,让我们有更多时刻感觉自己是不及格的,而且是永远不及格。”
原因二: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
对于很多人来说,来自其他人的评价,或者说社交环境带来的压力,是导致他们深受“容貌焦虑”困扰的重要原因。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外貌羞辱”带来了“容貌焦虑”。
四象工作室曾根据豆瓣热帖“女生因为外貌和体型被羞辱过吗?”的回答,进行过统计。
结果发现,“外貌羞辱”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孩子上小学、中学的那几年。
图片来源:四象工作室
对孩子们进行羞辱的人,主要是同学、朋友(同龄人)。
图片来源:四象工作室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孩子必然会格外在意自己的外表。
而除了同学和朋友,孩子的“容貌焦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否定和不认同。
比如好莱坞明星安雅·泰勒·乔伊,她读书时曾因眼距宽被同学嘲笑是“死鱼眼”,她的父母得知后,不仅没有安慰,反倒一起跟着笑起来。
或许他们并无恶意,只是想跟女儿打趣,却不知这种“伤自尊”的玩笑从最亲近的人嘴里说出来,更像一根刺扎进心里,疼痛无比。
其实,孩子对容貌的焦虑,更多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是一种很主观的自我认知感受。
这种自我认知,本质上就是在寻求认同。
当周围的同龄人和最亲近的父母,都对他的容貌、审美报以否定时,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怀疑,自卑、焦虑也就产生了。
此外,有些家长还会呈两极分化的状态对待孩子:
要么就是强调女性的外貌重要性,让孩子过分关注外表;要么就是把孩子对外貌的关注定义为“臭美”,勾起孩子的羞耻心。
这两种态度,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那么,是不是男孩就没有容貌焦虑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之前给同学们推荐过《浮萍男孩》这本书,作者莱昂纳德·萨克斯在提到男女自尊心的差异时说:
“对女性来说,假如(环境让)你认为你聪明,你就真的会聪明起来。”
换句话说,女孩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外界的肯定,这是她们更容易“容貌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男孩呢?他们只是不容易为自己的容貌焦虑,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受到环境影响。
如果社会审美和周围环境都对男性提出要求,男性也同样有可能焦虑起来。
比如这几年火起来的“细狗”“油腻”等网络热词,有针对身材的讽刺,也有针对气质的嘲笑,还有根据这些词衍生出的“健身就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医美”一类网络热梗……一些婚恋市场上屡战屡败的男性看了之后,很难心里不介意。
当然,这个话题之下,关于“男性凝视”和“女性凝视”的讨论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今天不展开分析。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怎样让孩子远离容貌焦虑”上。
让孩子不被“容貌焦虑”伤害
在这个号称“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容貌评价。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明白“你不必为了容貌而焦虑自卑”呢?
👉🏻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孩子,虽然长相平凡,但举手投足间处处透着自信。也许你会好奇,他们为何会如此自信?
因为,他们的背后始终站着无条件支持、鼓励自己的父母。
而且,这类父母不是简单的“夸夸党”,而是言之有物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外貌上的优点:
单眼皮可以是“高级感”、塌鼻梁可以是“国际范”,皮肤黑有点壮?不要紧,这些特征,代表着健康。
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独特之处,也能引导孩子认识到外貌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不需要盲目追求外界要求的“完美”。
👉🏻强化孩子的内在品质
一个大家眼中很漂亮的花季少女,因过度认同“瘦=美”的畸形审美观,在一味追求“比别人瘦”中失去了生命。
一开始,她的父母觉得青春期的小女孩都爱美,等她饿了就会吃东西。
正是这种想法,让他们没有及时和孩子沟通,等到孩子真的出现心理问题却无法自行纾解,甚至精神科医生都不好插手时,一切都晚了……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熟悉我的同学们都知道,我生来普通,曾经被大学同学当面diss“你没你妹妹长得好看”。
“容貌焦虑”这个词,放在十几年前,估计我会对它避而不谈。
但现在,我不能说我不在乎了,但不再为它烦恼了。
仔细想想,“容貌焦虑”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不是因为自己突然变美,也不是因为夸我的人变多,而是因为我的认知水平提升了,掌握的“方法论”更多了。
比如,在审美单一化的环境下,我可以使用脑科学中提倡的“认知重建法”。
重新定义容貌标准、追求多元审美、强调内在美……前文我提到的几个方法,其实都符合“认知重建法”的要求,让人可以有意识地去质疑遇到的扭曲消极评价,再用客观评价去替代扭曲认知,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又比如,面对他人的品头论足,可以利用思维模型“汉隆剃刀原则”,即“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的。”
所以,无论是学生阶段来自同学和朋友的评价,还是步入社会后来自他人的diss,我们都可以自己这样理解:
他们大放厥词,是因为不够成熟、认知存在局限、缺乏边界感、不懂礼貌、没有素质……
不认为对方有“恶意”,就不会觉得受到攻击,心态会平和许多;而一旦认识到对方的“愚蠢”,就会立刻发现,他们所说的内容毫无意义。
就像三毛曾说的:“你对我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我想,作为家长,越早把这样的思考方式教给孩子,越能让孩子少走弯路、早点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即使依旧在意自己的容貌外表,也不会陷入焦虑的泥潭。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MBA智库: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原则
2.《浮萍男孩》,莱昂纳德·萨克斯(Leonard Sax)
3.《美容病:外貌的文化迷恋如何伤害女孩和女性》,蕾妮·恩格恩(Renee Engeln)
因为“丑”,她一年50多次登上热搜!可普通孩子的容貌焦虑,又何尝会少一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