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公布,LK-99不大可能是室温超导体;日本最早于8月底排放福岛核污水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8月8日,北京大学、量子物质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在arXiv上发表了一篇预印本文章称,他们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出了一种类LK-99(LK-99-like)的多晶样品,通过磁学与电学测量,他们证实,这种类LK-99既不存在迈斯纳效应,也不是零电阻,因此它不具备超导性。他们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表明类LK-99的组成与LK-99的一致。磁学测量结果显示,该样品中各处都含有软磁成分。此外,它在磁体中有半悬浮现象,但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这种抗磁响应很快就会被铁磁响应所淹没。而对未悬浮的样品部分的测量结果显示出了铁磁和抗磁行为的叠加。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他们将类LK-99的半悬浮现象归因于样品对较强外磁场的铁磁响应,而不是超导性。但该论文还需要经过同行评议,其中的类LK-99是否完全等同于最初的LK-99也还存疑。
当地时间8月8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Schoop Lab在推特上发布了一篇将于当地时间8月9日上线的预印本文章,该文章由西班牙多诺斯蒂亚国际物理中心(DIPC)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证实,LK-99不大可能是室温超导体。根据Schoop Lab的说法,他们合成出了一种多晶样品,其中的磷灰石相单晶属于透明物质,他们表示这不是超导体的性质,而很有可能是宽带隙半导体的性质。此外,他们通过计算发现,将铜掺杂在原本铅的位置上是不可行的。同样的,该论文还需要同行评议,作者也表示他们未来会做更多的验证工作。
当地时间8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发表报道称,有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日本政府预计最早于8月下旬开始将福岛核电站经过处理的核污水排放入海。福岛当地将于9月允许渔民拖网捕鱼,而日本政府计划在8月底释放核污水,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开当地的捕鱼季。7月,日本核监管机构批准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排放这些污水,日本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均表示这些核污水是安全的,但周边国家担心可能会污染食品。此外,联合国核监督机构也于7月批准了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计划,尽管遭到了当地渔民和周围国家的反对。
据《卫报》消息,这些核污水已通过东京电力公司的液体处理系统做了过滤,去除了除氚以外的大多数放射性元素,氚是一种难以从水中分离的氢同位素。日本政府表示,在通过海底隧道排入距海岸线约1千米的海洋之前,那些经过处理的核污水会被海水稀释,由此使其中的氚浓度远低于国际认可水平。另外,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水预计需要30到40年才能全部排放完。当日本在2021年宣布这项计划时,中国公开反对该计划,认为这“极其不负责任”,其中中国香港表示,如果该计划启动,香港将禁止从日本的10个县进口食品。(澎湃新闻)
该临床试验于2018年启动,共招募了17 604名45岁及以上、伴有超重或肥胖,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且无糖尿病史的患者,每周皮下注射一次2.4mg司美格鲁肽。在五年时间内,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了三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非致命性中风的发生率。同时,司美格鲁肽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此前临床试验结果一致。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2021年6月由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已在美国、丹麦、挪威和德国使用。诺和诺德预计将于今年内向美国和欧盟提交2.4mg司美格鲁肽的适应症扩展申请,该临床试验的详细结果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科学会议上公布。(Novo Nordisk)
· 医学 ·
研究人员分析了3879名感染HIV-1(最常见及最致病的HIV毒株)的非洲血统患者的基因组,并在1号染色体中发现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和HIV的“设定点病毒载量”(spVL)有关——spVL也是HIV感染进程与传播性的关键决定性因素。而这个区域对应着一个名叫CHD1L的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可以帮助DNA在受损之后解旋,使其能够被修复。在非洲血统的人群中,CHD1L存在一种特殊的突变体,科学家发现当这个基因被关闭后,HIV-1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量比没有关闭时要多很多;但在T细胞中就没有同样的效果。科学家认为,发现CHD1L在限制HIV复制方面的作用,可以为寻找潜在疗法的研究者提供启发。
南漳湖北鳄复原图(图片来源:Long Cheng)
滤食是指动物在水中游走时通过筛网式方法滤取小型生物(如磷虾或浮游生物)为食的行为。如滤食性鱼类(如姥鲨)利用腮从水中滤取食物,而滤食性鲸类则通过鲸须板过滤食物。迄今为止鲜有证据表明中生代(2.52亿-6600万年前)的古代海洋爬行动物为滤食动物,因为化石记录中没有相应特征。而最近,一项发表于《BMC生态学与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古代海洋爬行动物——南漳湖北鳄(Hupehsuchus nanchangensis)可能是滤食动物。
研究认为,南漳湖北鳄作为一种可追溯至早三叠世(2.49-2.47亿年前)的海洋爬行动物可能是一种类似现代须鲸的滤食动物。科学家研究了在湖北省嘉陵江组(早三叠世)发现的两个南漳湖北鳄新标本。其中一个标本从头部到锁骨保存完好,另一个标本则是几乎完整的骨骼。研究者将后者头骨的形状和尺寸与130个不同水生动物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这些水生动物包括15种须鲸、52种齿鲸、23种海豹、14种鳄鱼、25种鸟类以及鸭嘴兽。南漳湖北鳄头骨的吻部没有牙齿,头骨上部的两块长骨形成了一个狭窄的缝隙。这个头骨还有狭长的下颌,头骨的上下颌前端均松散地连接在一起,以便扩大口腔容纳大口的海水。虽然标本中没有须状结构存在的证据,但上颚(口腔顶部)边缘有一列凹槽,表明这里可能有过在滤食时发挥类似作用的软组织。从南漳湖北鳄僵直的身体来看,它可能是一种游速较慢的动物,那么它的进食方式可能和弓头鲸或露脊鲸类似,这两种鲸都是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张大嘴游动以便从水中获取食物。研究者补充说,在三叠纪的这个时期,激烈的食物竞争可能导致南漳湖北鳄发展出了这种特殊的进食方式。
撰文:黄雨佳、栗子、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封图来源:unsplash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