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团队发表对室温超导材料LK-99的初步验证结果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韩国研究者将LK-99样品放在磁铁上方。由于迈斯纳效应,超导体放在传统磁铁上时会保持悬浮。对于LK-99只有一侧完全悬浮的现象,研究者表示这是因为样品不完美,导致只有一部分具有超导性并出现迈斯纳效应。(图片来源:原论文)
当地时间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Sukbae Lee与合作者宣布,发现全球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改性铅-磷灰石晶体(LK-99),两篇相关论文发表在arXiv预印本网站(论文1,论文2)。
论文中描述的样品LK-99的制备过程并不复杂,因此目前有多家实验室正在尝试复刻样品,进行验证性实验。7月3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在arXiv上发表论文表示,他们合成了LK-99,但样品既没有抗磁性,且室温电阻也不为零,且电输运行为更接近半导体。8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bilibili上发布视频展示了他们合成的LK-99样品,并验证了样品具有抗磁性,但由于样品只有几十微米大小,是否具有零电阻还需要制备新样品来进一步测试。
与此同时,近两日发表于arXiv上的两篇文章也对韩国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理论验证,它们分别来自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研究团队。据《科学》(Science)上名为In The Pipeline的独立博客中的一篇评论文章,这两项工作都是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来计算LK-99的结构,结果均发现LK-99在理论上具有室温超导的可行性。初始的铅-磷灰石是非常好的绝缘体,但引入铜原子掺杂会导致电子能带结构重排,在费米能级上形成一个孤立平带,这是超导体中高转变温度的常见特征。这篇文章还表示,目前合成方法中的多个条件都会显著影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包括原材料的纯度、氧气的存在、加热和冷却速率;此外,相比于目前制备出的多晶样品,如果能生长出良好的LK-99单晶,或许就更容易实现超导性。
以上所有论文均发表在预印本网站上,尚未经同行评议,因此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上的工作都需要进一步验证。(Science News)
图片来源:Pixabay
贫血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贫血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增加,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妊娠期短、死产等发生率增加有关。多年来,众多国际组织都致力于减少贫血的发生。近日,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血液病学》(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研究表明,全球贫血问题仍然严峻,且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之间存在持续性差异。
该研究分析了1990-2021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贫血数据,并通过建模探究了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同类分析中最为全面的研究之一。研究发现,2021年全球贫血患病率为24.3%,较1990年的28.2%有所下降。然而,受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女性患病率(31.2%)普遍高于男性(17.5%),且五岁以下儿童和妇女的贫血问题仍十分严重。由于地域差异,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和南亚地区贫血问题也尤为严重。2021年贫血的致病原因是膳食缺铁,占贫血病例总数的66.2%。此外,妇科疾病、孕产妇出血是妇女贫血的主要原因,而血红蛋白病以及诸多传染病是5岁以下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这一研究发现,将促使人们关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贫血问题——尤其是妇女儿童贫血问题进展的不平衡,寻求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7月2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宇宙飞船失联。事情起因是“旅行者2号”任务控制中心在传输一系列命令时,无意中改变了“旅行者2号”的方向,使其天线偏离地球2度。这意味着地球地面的天线将无法接收“旅行者2号”传回的信息。不过,7月31日,NASA还是检测到了来自“旅行者2号”微弱的“载波信号”。这也显示目前“旅行者2号”状况良好,但由于天线偏移,相关人员将无法给“旅行者2号”发送任何指令信息。不过根据既有的程序,“旅行者2号”将每年自动重置几次方向,以防发生类似的情况,下一次自动复位将在10月15日,届时通信将会恢复。NASA科学家已经知道“旅行者2号”的位置以及其10月份的预定位置。
1977年,“旅行者2号”发射升空,并于2018年11月5日突破太阳系的最外层结构——日球层顶,成为继“旅行者1号”之后又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飞行器。其携带有一张“旅行者金唱片”,内含115张关于地球上生命的照片,以及用59种不同的语言录制的问候语。目前,“旅行者2号”已经在太空中旅行了近46年,与此同时,它正在以每小时约5.6万千米的速度行驶,距离地球约190亿千米。“旅行者2号”还有最后一个故障保护装置,如果它与地球失去联系一段时间,它就会开始寻找地球。(New Scientist、Business Insider)
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在太古时期(40亿-25亿年前)年轻太阳还很微弱的时候,甲烷或许通过保持早期地球温暖并维持液态海洋,促进了生命演化。不过,生命起源前的甲烷来源一直有争议。此前研究显示,甲烷的产生可能局限于热液喷口周围地壳处于高温和高压的区域。最近,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指出,地球早期的甲烷形成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容易也更普遍。
研究人员用一个模拟早期地球无生命条件的模型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在气温只有30°C时,他们发现,在含有活性铁和甲基化硫化合物的中性pH溶液中,甲烷能在活性氧(如过氧化氢)的作用下产生。所有这些成分在地球早期含水环境中应该非常丰富,因为光在浅水域中以及热在整个水体中都能产生活性氧。这表示,温暖环境和光驱使的反应或许能在无需高压和高温的情况下,在全球含水环境中产生甲烷。这些反应可能影响了生命出现前的大气化学演化。作者认为,这种环境下的甲烷形成过程可能使早期地球上的甲烷体量大大增加。
· 医学 ·
据人民日报消息,7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由仁会生物申报的贝那鲁肽注射液(菲塑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用于成年人的体重管理,为国内首款获批减重适应症的原创新药,也是继诺和诺德自主研发的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第三款获批的GLP-1类减重新药。贝那鲁肽为仁会生物自主研发的全人源GLP-1受体激动剂,其氨基酸序列与人体天然GLP-1达到100%相同,表现为抗体发生率低,疗效显著,安全性更佳。
该药适用于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或者BMI≥24kg/m2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人群。贝那鲁肽随餐给药,模拟天然GLP-1分泌模式,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不在体内累积或长时间停留。因此,GLP-1类药物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恶心等常见不良反应,在贝那鲁肽的使用者中持续时间更短、程度更轻。在效果方面,贝那鲁肽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摄食中枢,减低用药者食欲;另一方面作用于消化系统,抑制胃蠕动,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再加上对糖类、脂肪类物质代谢进行调节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使用者的体重。(人民日报)
撰文:李承泽、不周、clefable
编辑:clefabl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