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企业「碳阻迹」完成B轮亿元融资,红杉中国领投,高瓴经纬加码| 早起看早期
36氪获悉,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碳阻迹”完成B轮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高瓴创投和经纬创投持续加码。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碳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发以及咨询、市场、商务等团队的扩充。
这是2021年以来,该公司完成的又一轮融资。2021年5月,“碳阻迹”曾宣布获得由高瓴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
“碳阻迹”成立于2011年,推动各行业开展碳排放计算、管理、减排并最终实现碳中和,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碳管理SaaS平台“碳云”、碳核算咨询等。
早在2020年,“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家又发布了“1+N”政策体系,厘清了碳中和的具体领域和方向。
(“1+N”体系,“1” 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指的是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等行业实行的政策措施等。)
在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渗透下,不仅诸如电力、水泥这样的高能耗企业开始管理自身碳排放数据,没有控排要求的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消费品牌、地产集团也先后提出自己碳中和目标,在内部推进碳排放数据管控。
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此前预测,未来30年,中国投资到碳中和领域的资金量将达到140万亿左右。其中,碳排放计算和管理作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基础设施。
在产品方面,“碳阻迹”最早推出碳管理软件-CAMP,开启碳管理数字化的最新尝试,此后又推出碳管理SaaS平台“碳云”。
据介绍,“碳云”平台上,涵盖了企业碳核算、产品碳足迹、供应链碳管理、碳资产管理、碳账户平台、在线认证、碳中和服务等功能模块。使用“碳云”的企业,可以形成“数据采集-核算-分析-目标制定与路径规划-碳减排实施-碳中和”的碳管理闭环,碳管理更高效。
碳云企业碳核算
“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告诉36氪,过去五年,碳阻迹业务呈现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到2022年上半年,在资本寒冬与后疫情时代的双重挑战下,碳阻迹业务同比增长近3倍。
过去十一年,“碳阻迹”已服务的客户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美团、京东、星巴克、肯德基、SKP、陶氏、中海油、中国机场建设集团、迪拜世博会、高瓴、大钲资本、建设银行、万事达、华龙航空、保时捷在内的1200多家客户。
商业化之外,“碳阻迹”近年来还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际知名LCA数据库Ecoinvent等机构建立了系统级生态合作。“碳阻迹”此前就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建中国本土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发布了行业碳足迹计算国家标准以及行业级产品碳足迹平台。
晏路辉告诉36氪,建立碳排放因子库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简化碳排放数据的计算,让碳计算在操作性上变得可行,全面提升全社会迈向碳中和的效率。
比如,要计算一吨塑料的碳排放数据,如果每一家厂商都需要一层层往供应链上层追溯,甚至追溯到最开始的石油开采过程,在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碳足迹基础数据的现状下,实际的整体计算过程就变得冗长繁琐,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立正是希望提升全社会进行碳排放计算的效率,推动全社会迈向碳中和。
“碳阻迹”历经十年积累了含有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超过15万条数据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并且逐步将向全社会所有用户开放。例如搜索“笔记本电脑”,系统内就会显示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碳排放,当中包括了上下游相关零部件会产生的排放量。
晏路辉表示,“碳阻迹”的使命是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未来,当消费者进行商场、超市和网上购物时,通过了解产品碳足迹信息,可以自主选择更为低碳的产品,由此倒逼更多的企业自主自发地生产更为低碳的产品,以及提供更加低碳的服务,这样全社会实现碳中和才指日可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