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科院神经科学博士:因“脑”施教,怎么事半功倍提升娃的学习力?
这一代孩子的成长,最为确定的是,他们一定会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特别是在AI技术的冲击下,不管是教育内容还是模式,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比如说,随着ChatGPT的兴起,不少美国大学开始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预防措施。
对此,很多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能力、创造力等软技能是应对未来的关键,然而,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认为,更为核心的培养,在于对孩子大脑认知资源的把控!
如何在早期事半功倍地开发孩子的大脑,形成“学霸脑”的底层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各种能力。
然而,“今天的我们,对于大脑的控制力其实在下降!”“算法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很多孩子在大脑敏感期没有发展好一些特质,未来很难弥补。”林博士说。
我们的家长:
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的大脑?
能否因脑施教,不错过大脑从0-18岁每一个发育关键期,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能否帮助孩子从智能产品中拿回对大脑“前额叶”的主控权?
能否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自驱力和专注力?……
8月14日(下周一)晚19点30,中科院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将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分享如何根据大脑特点提升孩子学习力。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先一起看看“爸爸真棒”之前对林博士的采访。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这代孩子是技能被AI挑战、心智被算法操控的一代。
我曾问过一些小学生,说你们知道现在人类正在被AI挑战吗?他们说知道,并且马上给我举出了阿尔法狗的例子。
我问,那你们认为学习围棋还有意义吗?他们回答说,“围棋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变得很厉害”;“我们不仅要学围棋,还要学编程,我们要控制人工智能。”
此外,无孔不入的算法正在渗透孩子们的生活当中。小学生举手说,算法就是我喜欢看的视频,APP会一直给我推同一类,碰到不喜欢的内容我划掉之后,就很难再看到了。
这些答案都让我很感慨。现在的孩子真的非常清楚他们面临的AI的挑战和算法的牢笼,承认算法甚至比他们和父母都要了解自己。
2011年我博士毕业后就在给市场调研公司和游戏公司做用户体验,这些公司用各种方法把人性了解得一清二楚,更不要说之后今日头条、抖音等算法平台诞生,他们太知道怎样才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和消费。
所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脑博弈”的时代。我们的喜好、标签都是完全暴露的。我们已经控制不了大脑的认知资源了——碎片信息、短视频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在流逝,却没有真正用到自己应该和想用的地方。
我们会发现,成人对于大脑的自控力其实是在下降的。我们中多少人控制不了自己去刷抖音、小红书,只能靠卸载来隔绝,因为知道自己无法面对算法带来的诱惑。更不要说小孩子,他们很多从来没有掌握过健全的前额叶带来的控制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我们希望将来孩子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一定要帮助他们拿回对自己大脑认知资源的主控权。
而为了拿回主控权,我们必须更加了解自己的大脑和大脑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在这个充满外界诱惑、算法比我们更了解孩子的情况下,赢得主动。
要认识大脑,就不得不提及大脑前端一个神奇的部位——“前额叶”。它堪称整个大脑的司令部。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聪明,到底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力?其实前额叶驱动的脑网络才是智力的基础。
我们看到下面的图中,大脑有很多功能分区,包括各种感觉、语言等等。而人要高效完成一件事情,一定要受到大脑资源的高级调控才能做到,而这个调控的前提就是前额叶要有效的工作。一些高级认知资源如注意力、情绪控制等,也都是前额叶的功劳。可以说由前额叶驱动的脑网络,构成了人类智力的基础。
我们现在关注的孩子的很多问题,比如自控能力、专注力等等,其实很多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大脑的前额叶。
那么究竟怎么发展前额叶,我们先学习一个概念:“关键期”。
它的提出者哈佛大学的大卫·休伯尔和加州理工的罗杰斯佩里,曾在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见其重要性。
当时,他们将刚出生的小老鼠的眼皮蒙上,并且在不同时间点揭开,去观察小老鼠能否恢复健全的视觉。他们发现--
只要在出生后4个月内揭开,老鼠还有机会恢复健全的视觉;
但只要超出4个月,就没有可能了。
这就是“关键期”。人类的婴儿也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大脑发展到底有几个关键期?
这是一张大脑神经元突触发生和髓鞘形成的时间线图。我们发现第一个关键期,也就是第一个波峰发生在孩子的3-4个月,这是视觉、听觉等初级的感知觉突触发生和髓鞘形成的最高峰。
第二个高峰反映的是语言的关键期,大约在7-9月。
第三个高峰则是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即前额叶的发展,大约在2-3岁。
这里,上升的曲线意味着孩子在做各种尝试,每做一次尝试,大脑就多出一倍的突触来支持孩子,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创造各种丰富的环境。
而下降的曲线意味着大脑将孩子不使用或是用得很少的突触修剪掉,这是大脑重要的规律之一——“用进废退”。
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脑越多用,就会越灵活;越懒惰,便会越“生锈”。生理基础原来是突触的生长和修剪。
举个例子,小时候孩子的情绪爆发不分场合,在一次次的大哭、大笑、大喊大叫后,到4-6岁时,突触在修剪,前额叶在驱动我们的行为举止进行优化和控制,最终保留下来的就是孩子最常用、习惯的情绪表达方式。
孩子的自控力、注意力的发展也是这样,4-6岁经历了一个修剪的过程。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就在这个阶段,实验发现,如果小朋友在4-6岁培养好自控力,将会更大程度上预测其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成就。
在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有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帮助孩子形成“默认网络”,是性价比最高的时期。
比如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长大后遇到事情就需要消耗很多认知资源,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他放在真正做事情上的认知资源就会减少。我们说现在的人有很多精神内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相反,那些情绪控制培养得很好的孩子,无需调动额外认知资源,就能自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监测别人的情绪,并且做好有效的调整,这就是意识之下的默认网络。
这正是因为大脑有习惯化的特性,对学会的知识技能会动用最少的、越来越少的认知资源来加工处理,所以那些小时候形成的“默认网络”才不需要大脑有意识地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就能自动化地进行高效工作。
了解了大脑的规律之后,具体来说,在每个关键期,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这里有个重要的关键词:反馈!
家长给予孩子的反馈会帮助大脑判断,到底什么突触该留下,什么该修剪。所以每个阶段家长的反馈非常重要!
👧 0-1岁半 👧
这是发展孩子安全感和依恋的最佳时期。
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很强的孩子,未来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自信心,面对世界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身后有家人。而如果缺乏安全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将来到陌生环境可能会不适应,到处找妈妈。
这时家长如何反馈?小宝宝吃喝拉撒睡可能都只有一个信号——哭,家长要从这个信号中,敏锐地感受到孩子到底是饿了、渴了、拉了、尿了还是困了,及时做出回应,这会奠定孩子未来人生基本信任的基础。
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早教闪卡”,就是在这个时期让宝宝看卡片,美其名曰开发智力。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在大脑里发展出有限的回忆功能,就被用来功利地看卡片,占用了孩子发展“依恋”的资源。甚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觉,如果我没做好,妈妈会不高兴。
👧 1岁半到2岁多 👧
这是发展孩子自主能力的最佳时期。
比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等。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心理上没有真正断奶,做事情能不能自主,往往就是这段时期没有做好。
孩子们在这段时间会进行大量尝试,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与此同时,家长也不应该过于严厉,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完全让孩子自己做事,孩子缺乏成成就感,同样会造成自主能力差。
👧 2岁到3岁多 👧
发展孩子主动性的最佳时期。
孩子在这个阶段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主动做一些家长看起来像是在捣乱的事情。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没有给予积极的鼓励,反而指责孩子是在调皮,进行批评,可能就会影响孩子未来做事的主动性。
👧 3-6岁 👧
孩子发展前额叶功能,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的黄金时期。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要学习社交、规矩、情绪表达等。作为家长,尽量不要表扬孩子聪明、很快学会东西,而是对孩子主动、努力控制自己这种特质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他发展这些人格特质,这才是反馈的核心。
一些家长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觉得学龄前的孩子要快乐成长,无形中就会把规则意识和自控力培养放在快乐童年的对立面。但其实,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培养是可以很开心的。
比如你让孩子遵守了合唱中的声部,最后可以唱出一首美妙的歌曲,他就会觉得很开心;听到其他小朋友唱的时候,也不会插嘴。
只有让孩子觉得培养自控力是能给他带来乐趣的,他才真的愿意反复训练自己的前额叶。
👧 6-12岁 👧
这是孩子发展勤奋的关键阶段,背后的生理基础是前额叶能否对其他脑网络有很好的支配。我们发现,现在孩子所谓的学习问题、注意力问题,其实背后都是他们的“勤奋”没有得到学校、家长积极的反馈。
很多学生一开始是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的,但班里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我们更认同孩子的努力,他可能就会勤奋;如果我们更看重分数、排名,孩子就会觉得再努力也做不了第一、达不到家长期望的状态,自己不够优秀,努力也没用,从而躺平、摆烂——背后的心理其实是自卑。
👧 12-18岁 👧
这是孩子探索同一性的阶段。青春期的孩子们非常关注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社会情感和社交敏感度很高。
我们发现,社会情绪能力不好的孩子,往往家长的情绪控能力也很欠缺,给不到孩子恰当的回应,而是会和孩子硬刚,出现亲子矛盾。
这时候的家长不能完全和学校站在一起,而是要给到孩子爱和包容。真正好的家长,一定不是天天谈论学习的家长。如果说你和孩子在家的对话有50%是学习,那么请另外用50%聊生活。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们只喜欢学习好的我。
有些家长养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在关键期,培养孩子主动、自控、专注、社会情感、社交等底层能力的重要性。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孩子的学习上。
错过了这些关键期,未来再要弥补就会很难。
除了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我们还能做什么帮助孩子拿回大脑的主控权?这里我有几点建议:
👉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前额叶,而不是成为孩子外在的“前额叶”。
从孩子最早的动作和行为举止的控制,到情绪的控制,再到对大脑高级认知资源的控制比如注意力,都是由前额叶主导的。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专注,但忽略了一点是,这些特质都应该由孩子自己的前额叶驱动!
有的家长热衷于充当孩子外在的“前额叶”,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忙不迭帮他做;孩子不专注,就反复催促他;孩子遇到情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斥责和制止,而不是帮助孩子认知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要知道,家长越强,孩子就越弱。
很多家长以为帮助孩子做事没关系。但我们曾在托育机构做过的一个实验,结果令人惊讶。
当时,老师教2岁多的孩子们剪纸。一开始,老师把着他们的小手剪,成功后,孩子们的情绪并没有高过水平线,没有挫败,当然也没有成就感。
后来小朋友们挣脱老师的手想要自己剪,最后一下子剪开纸张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有了一个高峰,这就是我们说的成就感!
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失败,所以代替孩子做事,虽然避免了一些伤害,但过程中,孩子同样体验不到成就感。
所以家长要做的,是有所守护地给孩子们试错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试错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前额叶和其他功能脑区的有效链接。未来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大脑认知资源和行为。
我们不要走在孩子前面,而要走在后面,给到支持。
特别是现在,学习的竞争很激烈,孩子面临很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孩子敢不敢去尝试?对于自己的成绩,愿不愿意努力去提升?遇到问题,能不能主动找到解决的办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长的反馈。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反馈是,一定要得第一,一定分数为先,那么可能孩子就会产生无力感,自卑、躺平。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自我效能。在我看来,这就是孩子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存在感、成就感,并且学会使用自己的大脑,从0到1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学术是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之一,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学业以外的自我效能成长空间——比如做饭、做家务、培养兴趣爱好等,让孩子在多元的评价标准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自我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的获得,需要孩子当下的能力与面临的挑战相适应,或者挑战比能力高一点点,我抬抬脚就能勾到。这样孩子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就感,并且带来持续进步的动力。
这种自我效能感未来可以迁移到任何方面。只要孩子学会使用自己的大脑,并且在任何一条路上体验过完整的从感兴趣,到遇到困难,再摸索出方法克服困难,有了自我效能,他无论身在那里、做任何事情,都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对家长来说,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强化孩子的脑网络,培养专注力。
“你怎么那么不专心?”“怎么什么事都要我们催?不催就不动!”“做作业怎么那么磨磨蹭蹭?”
孩子的学习上,“专注力”是被最多提及的一个问题,而其背后,还是一种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前额叶的能力。
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大脑成像,可视化地看到我们的注意力有三个网络:
定向网络好的孩子,做事情能达到心无旁骛的状态,周围的一切压根听不到、看不到,形成心流。
警觉网络好的孩子,可以一直保持高专注的状态。有的孩子很聪明,但他坐不住,不利于深入思考。
指的是多快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资源调用出来,以及能否迅速在不同资源中切换。我们看到有的孩子遇到事情能迅速调用注意力资源,完成事情;但有的孩子磨蹭、拖拉、启动慢,这就是敏捷度网络的问题。
孩子是天生就有专注力,但很多时候被家长的干扰破坏了。
比如在孩子专心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出于关心,让他喝水、吃水果,休息一会儿;孩子做作业,我们提醒他注意坐姿;练琴时,不断纠正孩子手型;辅导作业的时候,大吼大叫……
如果前者叫“打扰”,那么最后那种就是“粗暴的打扰”,会给孩子的注意力造成干扰,慢慢的,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没法控制自己。
在专注力训练中,家长还有一个误区是,认为孩子一直专注才是好的,只有“收”却没有“放”,甚至在孩子学业出现一些问题时,越收越紧——作业不做完?那你就啥都不要做了!兴趣班?不上了!家务?不做了!弄好学习比什么都强。
但其实专注力最理想的状态是——收放自如,学的时候认真,玩的时候开心。这意味着家长有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注意张弛有度,而不是一味地“收”。
👉要把睡眠当作学习的一部分。
谷爱凌曾说,她学习好的秘诀在于睡眠!每天一定要睡够10小时。这是真的有依据的!
我们看到,前额叶在正常睡眠和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活动强度差别很大。作为大脑的中控室,睡眠不足降低了前额叶的工作效率,让前额叶没法很好地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行动。这就是为什么疲劳驾驶容易出问题。
此外,大脑中的海马负责记忆。对学习来说,记忆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睡眠充足和不足的情况下,海马区的活动强度差别也非常大。
除了要睡够时长,睡眠质量也很重要。睡眠质量和前额叶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背外侧前额叶有关。我们看到,如果睡眠质量不好,背外侧前额叶的信号强度也会显著下降。
所以,睡觉真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对于大脑前额叶的工作效率来说,非常重要!家长一定要把睡眠当作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来看待。
👉运动也能健脑哦!
有的家长认为运动主要是解决孩子的健康问题,殊不知它在激活大脑方面也不遑多让。
有数据显示,只是短短20分钟的走路,对孩子的大脑激活就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国外还有一种“零点课堂”,就是在上一天课之前,孩子们先跑步,用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来激活大脑。
还有一个研究显示,如果想要用运动真正帮助到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坚持运动,有两件事情需要家长做到:
其一,家长无时无刻不去督促、鼓励孩子;
其二,就是家长亲力亲为和孩子一起运动。
要让孩子产生改变,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当孩子看到家长锻炼起来很开心,给生活带来了好处,他就很愿意参与。
「 写在后面的话 」
采访完林博士,我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经常纠缠于细微末节——要不要鸡娃?要不要上奥数?要不要学英语?要不要报各种课外班?但其实,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对孩子大脑前额叶的开发,帮助孩子掌控大脑认知资源,才是0-18岁孩子教育的重点。
特别是AI时代的到来,很多成人也无所适从。平时刷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资源已经被割裂得很厉害。而我们家长作为孩子的起跑线,如果自己都没能掌控好我们的认知资源,又怎么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帮助他们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父母就是孩子的环境。与其鸡娃,不如先从认知升级,多了解一些脑科学开始,找到真正对孩子一生重要的东西。
👇👇想培养孩子脑科学及专注力相关能力,8月14日(下周一)晚19点30,中科院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将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分享如何根据大脑特点提升孩子学习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