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敦煌气候故事

敦煌气候故事

公众号新闻

以下文章来源于GreenLens


2012年6月,甘肃敦煌大泉河的洪水漫过防护堤坝和莫高窟跨河桥面,洪水直接冲刷北区崖体。

 

2020年7月,湖北省鄂州市长江江心上的观音阁被淹没大半。

 

2021年7月,河南郑州暴雨使郑州博物馆内文物被淹,部分文物展厅受到水浸。

 

同年10月,山西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


2023年7月末,京津冀暴雨,关于“河北开善寺,文物工作者正游泳去大殿检查建筑受损情况......”的视频引发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以频繁的趋势破坏这些珍贵又脆弱的文物遗产。


为此,本期「地球快乐吗」跟随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文明的温度》课题组,进入甘肃,探寻气候变化对这里最直接和真实的影响。



🤎🤎🤎

本期嘉宾:

 

原来风沙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经过近30年的治理,现在基本上都解决了--

王进玉(敦煌研究院 研究员,从事敦煌研究40余年)


十几毫米降水量的变化,在西北可能就会形成泥石流和洪水,对人、村镇、产业,还有文化遗产带来无法预见的影响 --刘君言(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风险的项目负责人,《文明的温度》研究项目主持人)


用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这种小事践行可持续,可能我们就还能多看一会儿这些文--方佳翮(怪兽画者,曾为《故宫怪兽谈》《封神演绎》等绘制插画



🎧 
点击收听全部音频内容


vol.09

「地球快乐吗」


敦煌气候故事



05:37

人与城市之外,

气候变化也在影响文物


刘君言: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特殊的地方,有高山、森林、有冰川,也有荒漠和、湿地和绿洲等。同时,它也是中国的生态的屏障,是中国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区域,所以气候但凡有一点点剧烈变化,它面临的危机都是非常大的。


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的速率,是全球的平均速率的三倍

 

而2021年的河南暴雨发生时,在地铁被淹和村庄农田被淹之外,我们还关注到郑州博物馆的馆长,他当时站出来说‘我非常痛心,有很多很多的文物在这次大雨中受损’。此外,在同年10月份山西暴雨中,也有 1700多件山西省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受到损害。

 

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气候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城市,还有大量的由于过去相对稳定的既有条件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亦爽:如果与从气候相对比较稳定的河南来做比较的话,西北是一个人们看来比较脆弱的、气候没有那么稳定的地区,那是不是它(出现极端天气的)的归因会更难。

 

刘君言:其实整个西北地区之所以能够保存这么多的文物,反而是由于它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比如说年降水量差不多40毫米的敦煌,是非常干燥的,正是这种冷干的这个气候条件,壁画才能够得保存。

 

敦煌研究院的王进玉老师有一句话就是叫做: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波动的气候条件的话,反而会对文化遗产造成巨大的影响。

 

 

亦爽:但是西北的风沙和其他的一些地质灾害,会让大家觉得它本身的气候特别不稳定。

 

刘君言:其实是因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化。以甘肃省为例,整个甘南地区有非常多的湿地,草场,是很湿润的,更接近四川那一带的气候条件。再往这个中间武威市这块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干的地方了,在武威市民勤县,年降水量就100多毫米,非常干燥。

 

再往挨着祁连山的张掖来看的话,因为整个气候上面来讲,越靠近山,降水就会越多,所以张掖降水比武威多很多,形成了风茂的绿洲。而再往西来到敦煌,又进入到极端干旱的情况,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可能上海一个站点的小时降水量就达到40毫米,所以可以想见至少从明清以来,敦煌的整个气候格局是相对稳定的。

 

亦爽:所以,这样的一个气候特征,反而铸就了它成为壁画保存大省的一个先天优势。

 


13:29

十几毫米的降水变化,

在西北可能会形成洪水

 

刘君言:西北地区现在的荒漠化戈壁滩,是在自然和人为的作用下共同形成的。其实原来不是这样的,它以前是敦煌壁画里面那样,有丰富的自然条件,山水和农业的文明。

 

敦煌莫高窟第468窟 山崖林木


那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特殊,发生这么剧烈的变化?地理学上面讲中国有三级阶梯,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由于有非常多从海面通过季风带来水汽循环。当气候变化的时候,可以通过的水汽循环去缓和调节。所以整个中原地区一直保留了非常繁荣的文化。

 

西北地区身居整个欧亚大陆的腹地,祁连山、包括青藏高原,都会挡住从印度洋来的大量的水汽,所以这边的整个气候条件是由局地的小气候循环形成的。当气候从暖湿向冷干的变化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变化就会非常剧烈。

 

初中有个知识点叫做热熔比,陆地的热熔比和水的热熔比完全不一样,水会吸收掉很多的温度的差异,但是陆地不会,它会释放出来,所以西北的温升就会更剧烈,远远超过沿海地区的变化。

 

亦爽:可能是未来中原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先兆,或者是警示。

 

刘君言:对,没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西北地区做典型案例的一个根本原因。放在上海,甚至放在山西十几毫米降水量的变化,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尚且都能承受的住,但在西北可能就会形成泥石流和洪水,对居住在那里的人、村镇、产业,还有文化遗产带来无法预见的影响。

 


16:56

为挡住洪水,

建造300年一遇的防洪设施


亦爽:最近很多人都在用“暖湿化”形容西北地区,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刘君言:因为我们一说到暖湿,脑子里自然呈现的就是生机勃勃、水草风貌的画面。那实际上用暖和湿形容西北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它气温快速上升,降水量快速变化。



甘肃省的年降雨量只有江苏省的年平均量可能1/ 8都不到,仍然是一个很干燥的一个气候格局,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改变,完全没有达到想象中汉唐时期的暖湿水平。


还有一个方面是西北地区的变化是急剧性的,虽然降水总量看上去是上升的趋势,但是把它做拆解的话,会看到非常急剧波动的曲线。我觉得这也是公众去认知气候变化的一个难点,因为我们会习惯性地用线性的思维去抹平差异,抹平波峰和波谷。

 

敦煌莫高窟是在大泉河冲刷的西岸崖壁上建起来的,所以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害。2012年6月5日,大泉河的洪水曾漫过防护堤坝和莫高窟跨河桥面,洪水直接冲刷北区崖体。最严重的时候把通往敦煌莫高窟3公里处的公路大桥都冲垮了。很难想象敦煌之外,没有全球关注度和巨额资金支持的其他文物保护场所会怎么样?

 

大泉河推深的河岸

  

王进玉:1981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大泉河西岸修筑防洪堤,以后又进行了多次加固,2003年重新修建了该段地防工程,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但是2011年和2012 年的洪水都漫过了局部防堤坝和莫高窟跨河桥面。

 

两次大洪水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按照更高的标准扩建防洪堤坝,西岸防洪堤坝加高加宽,东岸原是河水冲刷形成的自然河床,有的地方凸,有的地方凹,工程实施中统一扩宽了河床,并在一些关键段落加固了堤坝。并对河道进行了推深清理,从而整体提高了防洪标准,达到了300年一遇的水平。

 


17:47

气候变化给文物带来的

短期长期损害

 

亦爽:大家都认为莫高窟或者西北地区的文物天生具有脆弱性,认为风沙、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或游客的拍照行为会为这些文物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变化下的极端天气这些因素。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涅槃佛(中唐)

 

刘君言:这个恰恰是做《文明的温度》研究课题的一个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在快速影响着文化保护却没有被得到足够多的关注。我们去看莫高窟的时候其实特别震惊,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在一片荒漠中间有高高的防洪堤,可能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突兀的场景,为什么一片荒漠甚至河道里面连水都没有,要筑起这么高的防洪堤?


 

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我们这一次研究课题的成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原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会对文物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推手,对文化遗产造成更加直接的,剧烈的损害。

 

亦爽:顺着这个思路,除了报告里介绍的极端的短时危险对于文物带来的损害之外,气候变化是不是还有长期的影响?


刘君言:其实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就是极端性的降水,包括它引发的洪水。比如处在山坡上的金塔寺,面临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一方面是强降水,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湿度变化。


金塔寺东窟墙体潮湿引起泥壁酥碱脱落,下部露出崖体。脱落部位已进行边缘加固,图片来源《文明的温度》报告

 

湿度的变化会造成酥碱病害,因为砂砾岩的大量盐分和碱分,在处于高风险湿度区间时,就会不断地溶解、结晶,进行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严重的酥碱病害。这样的病害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为它脱落之后只能采取补救的措施。

 


25:20

最大的危机是,

社会结构适应不了

 

方佳翮:公元1258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非常大的火山喷发,以至于很多火山灰冲到大气层后遮蔽了一部分阳光,于是从那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地球进入一个寒冷期。

 

而在中国,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冷到西湖结冰后可以在冰面行走,甚至发生了冻死人的情况。过了大约 50年,南宋就灭亡了,在此之前南宋跟整个北方的各种政权扛了100年。所以气候变化毁灭一个文明就分分钟的事。

 

刘君言:这个地方我要想跟方老师argue(探讨)一下,因为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方老师讲到其实是整个地球在气候上的一个周期性变化——从汉唐,到南宋,然后到明清是在一个周期波动的气候变化过程中的。


但是现在的气候变化是一个急剧性的变化,因为以前从一个寒冷时期过渡到温暖的时期,可能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短短的100年时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1. 2摄氏度,如果只看陆地温度会更高,因为海洋吸收了90%以上的热量,也就是说现在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以至于这个变化速率是我们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现有的社会结构适应不了的,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危机来着。

 

 


30:18

敦煌之外,没有关注度

资金支持的文物会怎样


刘君言:和过去相比,工业革命以来很多的社会技术设施也被固化了,包括钢筋水泥房子,被硬化的路面。因为人类进入集居、定居的状态之后,不再像以前一样迁徙、晃动,开始依托过去的经验来建造基础设施。那如果某个地方以前是特别干燥的,人们修建的防水、排水设施、水渠水管就会很少,也不会为河流保留更多的留白区域。

 

这样的经验在面对突发性的变化时,是很难应对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脆弱性,即应对不了灾害,也很难恢复到灾害来临之前的状态,它的弹性和韧性是很差的。

 

这个是气候变化最可怕的地方,它攻击的是最弱的一环,是木桶的最短板。

 

亦爽:文物属于这个短板吗?它更形而上。

 

刘君言:我们想要去看到的是它有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2021年山西暴雨下破坏了非常多的文物,它们虽然不像国宝、省宝那么有价值,更多是低级别的代表某个地区或村落的,但同样也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信仰,是非常脆弱的。

  

敦煌研究院历经20年在莫高窟窟顶设置了六道治沙防线,包括6000米阻沙带、100多万平方米草方格沙障、长1800米带宽超过10米乔灌植被立体防护林、上百万平方米砾石铺压带、窟顶A字形尼龙阻沙网、崖面化学固沙带等多位一体的防沙治沙防护体系。图片来源《文明的温度》报告


真正开始做行动、研究和前瞻性的预防性措施的则是一些例如敦煌研究院的大机构,开展了非常多正面案例。


但是除了敦煌以外,更多的是没在保护中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气候变化面前非常脆弱的木桶短板。

 

亦爽:敦煌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打了个样,就是有资金、有前瞻性的文物保护应该怎么去做。可能更多的是目所能及范围之外的,没有更多资金被保护的文化遗产,才是我们做这些项目的最终目的。

 

敦煌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能实时反映每个洞窟内环境变化,图片来源《文明的温度》报告

 

刘君言:没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两个案例的对比,一个案例是敦煌,另一个案例是张掖的金塔寺。金塔寺也是一个全国文保单位,保留了非常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但是和敦煌相比,它受到的关注,能够得到的保护经费和它的保护机制都是更加薄弱的,他们甚至刚刚才开始做壁画的一些防护性措施。



37:48

修复,

要看它和当地的关系是什么

 

 

方佳翮:像敦煌这种地方一定要修旧如旧,让它和它所在的环境保持一致。因为它承载了过去的历史的沉淀,也是过去千百年的文化审美的积累,同时是一个史料的宝库,可以让我们看到唐代是怎样的,宋代是怎样的,帮助我们想象或勾画过去的生活。

 

莫高窟第323窟所绘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还有一种那是可以加入一些现代设计的,来把古代的和现代的做一个结合,比如很多像水桥这种不可移动的古迹,本身不仅承载着古人,也是现代人一直在使用的,所以文物的修复需要看它和当地在地人的关系是什么。

 

 

44:41

气候变化下,

我们真正关切的还是人

 

亦爽:气候变化下,经济、生活和文化遗产,面临的压力都特别大,我们应该首先关注什么?

 

刘君言:其实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很难来做排序,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危机。在《文明的温度》这份报告里,我们也把生态生态系统、产业和文化保护、文化遗产都放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去做,因为它们是环环相扣的生态产业。


敦煌莫高窟千手千眼观音(工艺品)


其中,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根基,产业是整个人类生存生计的依托,比如报告里讲的酿酒葡萄的种植,已经在西北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供养着很多的人的生际,文化遗产则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回到气候变化我们真正关切的是什么?其实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加系统性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这个播客节叫「地球快乐吗」,其实我想说地球不在乎,我们从始至终在乎的都是人,是人的精神、人的生存、人的生计和人未来的发展,这个也是我们做《文明的温度》项目的初衷。

 

方佳翮以敦煌著名的反弹琵琶为例,琵琶来自于西域,身上穿的是皮帛,印度首饰,跳的舞也不是中原的舞蹈,但是这被我们中国人当作一个自己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我们这个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民族,这样一个多元和开放的民族,它就会慢慢的把全世界各地有营养东西吸收过来,然后重新转化成新的这些文化的遗迹,以及往后继续发展各种文化,所以我们的文化一直在生长,但是如果我们把之前的那些文化给掐掉了,你的这个生长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莫高窟第112窟关于反弹琵琶舞的特写

 

这也是为什么要去关注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要去尽量的减少人类对文物影响。用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这种小事践行可持续,可能我们就还能多看一会儿。 


部分观点引用自《文明的温度》报告,点击阅读完全获取完整报告



策划 主播:亦爽

编辑:云萝卜

声音设计 剪辑:黑羊

除标注外本期图片来源

敦煌书坊、央视新闻、晨歌、unplash


了解更多《文明的温度》调研发现



🎧 

完整内容,请前往小宇宙




🎧扫码收听「地球快乐吗」




📧 

更多可持续相关资讯
或市场合作,请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美气候特使举行气候双边会谈“敦煌女儿”再捐1000万驼不完,根本驼不完……敦煌一景区骆驼集体“罢工”案例 | 千年敦煌:活在当下、接续未来今年敦煌的游客,把1000头骆驼都累趴了把敦煌壁画戴手上,美到挪不开眼活动 | 7.25 哥大气候学院来北京啦——下周二硕士项目宣讲会,与气候学教授面对面敦煌骆驼因游客太多被累死?景区回应→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有骆驼疑被骑死?敦煌回应天上有了一颗“樊锦诗星”!“敦煌女儿”再捐1000万中国难得的沙漠酒店:神秘东方诧寂美学,迷失在千年敦煌的梦境里坦道宽车拍梦轻敦煌骆驼疑似被人"骑死"?官方回应大水之年淘金游-峡深金硕穴古幽敦煌骆驼疑似被人“骑死”?当地回应她发现敦煌每个洞窟都有病F1明年重回上海,敦煌开通新列车,赌城巨型魔球亮灯把敦煌壁画戴手上!敦煌美术研究所正版授权:美到挪不开眼【七夕好礼】Virginia总统山庄游:(1)Mount Vernon封面故事| 应对极端气候,农业新商机揭秘敦煌仙女戴的首饰:美成童话,一眼沦陷!敦煌又双叒开始堵骆驼了身着“敦煌飞天”彩衣夺冠的她,背后有什么故事?晨游---How Fast Will I Lose My Swim Fitness?敦煌回应“骆驼被骑死”:未发生累死事件敦煌日历2024来了!一整年不间断沉浸式艺术展,再现大美敦煌带着孩子去哪儿玩?10个全国亲子营,敦煌、草原、房车、沙漠、树屋,全都有!去敦煌要看这本书,不去敦煌也要看这本书景区骆驼疑被人骑死?敦煌文旅局回应:执法队已经去了解情况【冯站长说安全】2023年7月21日若与你重逢 - 宝贝弟弟篇(2)网传敦煌骆驼被人"骑死"?官方回应敦煌的骆驼上一次这么累,还是在汉朝敦煌骆驼累到哀嚎倒地?景区回应活动 | 7.25 哥大气候学院来北京啦——明天硕士项目宣讲会,与气候学教授面对面敦煌飞天、九色鹿首饰来了!穿越千年之美,一眼沦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