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方意:提振消费信心,让居民“有钱花”“想花钱”“敢花钱”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方意
Q1
从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中,能读到哪些重要的信号?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全年的经济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一是对上半年经济形势作出客观研判,二是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调整部署。上半年的经济大势中,分而论之,既有恢复力,又有阻力。恢复力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厚积薄发,实体经济的厚实基础在于我国所坚定推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我们建设起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从统计数据上,我们得到了一份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长5.5%的成绩单。
然而,经济恢复中也具有强大的阻力,表现为诸多困难挑战,最大的阻力是关于提振内需的挑战。内需不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居民、企业和政府在经历三年疫情后,资产负债表在不同程度上受损。资产缩水的同时可支配收入下降,导致负债压力提升,难以维持高水平的消费和投资。其次,微观主体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这既表现在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和提前还贷,又表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和加杠杆意愿较低。最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仍待解决,化债压力依然较大,致使地方政府被动去杠杆,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因此,经济形势决定经济工作。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突出的重点任务为两点。一是,强化经济的恢复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克服需求不足的阻力。多措并举修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改善微观主体预期,进而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
Q2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信心?
经济需求由三驾马车拉动:消费、投资、净出口。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呈现出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三是,贸易增长具有较强的韧性,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目前主要任务是扩大内需,重点在于促进消费,难点在于刺激投资。
提振消费信心是重点,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首先,帮助劳动者稳就业、增收入,扩大消费券的使用领域和派发规模,让居民“有钱花”。其次,改善微观主体预期,维护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让居民“想花钱”。最后,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让居民“敢花钱”。
拉动投资增长是难点,需要解决投资中的若干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矛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深化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活力,避免“资金到位、项目不足”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其次,要协调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技术领域、新兴领域、新基建处于快速增长期,吸引力强;房地产业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难以吸引增量资金,但是地位依然不可替代。这要求政府部门一方面引导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投资,另一方面妥善处置房地产风险,在“金融16条”的基础上,改善房地产市场投资。最后,要解决好强政策与弱预期之间的矛盾。当前阶段,政策组合拳频出,然而企业预期持续偏弱,尤其是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政府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让政策真正直达市场主体,提振企业投资预期和信心。
Q3
在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政府部门将如何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稳定经济运行和防范风险?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严峻性来源于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地缘政治风险,乌克兰危机尚未解除,大国博弈加剧。二是经济金融风险,美国与欧洲不断加息,中美经济周期错位,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进程受阻。
在此背景下,最好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就是——坚持以我为主,修炼经济内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而言,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提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和直达性。只有扩大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其次,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突出问题,优化专项债券项目的资金使用方式,避免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并做好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配合与衔接,增强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服务于稳经济、促发展的大目标。
最后,在风险防范政策方面,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避免大国博弈对经济金融造成负面冲击,警惕外部输入性风险,为国内经济复苏和逆周期政策调控维持良好环境。
Q4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将如何加大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减负。政府的减税降费政策已升级成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049亿元,占比76%,是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受益者。组合式税费政策将精准有力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是融资。在政府的支持下,结构性货币政策更为精准地直达科技创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发挥牵引带动作用,6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为3200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再贷款约1.75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6月末,工具累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2254亿元。同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形成,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能够促进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是引导。首先,发挥政府投资性资本的引领作用。政府资本能够扶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成长,进而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做好“财金联动”,能将“金融活水”引入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撬动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助企纾困。最后,政府应增强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待实力偏弱的中小微企业,要在政策支持上一以贯之,保持定力。才能真正增强其信任感与积极性。
Q5
如何确保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的目标的实现?
实现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强内功。实体经济的“恢复力”来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应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强逆周期调节,提振消费信心,拉动投资增长,改善微观主体预期以克服经济复苏的“阻力”。还应加大政府对实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
其次,治病根。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大风险分别是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风险化解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风险防范。在“治急病”时更要“抓病根”。具体而言,金融体系宜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产品。房地产领域宜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打上房住不炒的“思想钢印”,长期内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债务方面,既要加速推进存量债务的化解工作,更要优化增量债务的借贷成本与期限结构,还要深化推进地方国企的治理与改革。这些工作都不可能做到“药到病除”,但良药苦口以致体质强健,许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就能不攻自破。
再者,抓落实。当前阶段,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在于预期和现实的矛盾。近期政策频繁出台,接连发出信号。然而,只有各地区各部门真正将政策支持落到真金白银,将行动与思想统一起来,切实地保障民生、提振消费、拉动投资、化解风险。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与政策实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居民对经济的预期。在信用经济的时代,信心比黄金更宝贵。预期向好,信心提升,就能真正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
文章来源:中宏网
责任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