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应届生眼中,什么才是“令人心动的offer”?
还没毕业
就遇到“人生的难”
都说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李哲(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或许是对此最有感触的那一批。
研究生期间,李哲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7年前,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风头无两的年代,实属大浪中的潮头,蓝海中的蓝海。在这样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生和家长们趋之若鹜的显学,尤其是像李哲这样顶着985、211、双一流大学名头的“学霸”,那时的他,觉得自己正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未来有无限可能。
可等到今年李哲即将研究生毕业时,房地产行业却已经风云突变,行业遇冷、规模收缩,连带着土木工程专业也从显学变成了自媒体口中的“天坑专业”。《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22年,土木类专业的就业满意度仅为72%,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78%还低了6%,在所有主要本科专业类中排名垫底。
在李哲看来,其实不考虑发展潜力和个人成长因素,随便找一份工作倒是不难,可难就难在如何找到一份符合自己预期的好工作——第一份工作对整个职业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选择了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岗位或公司,势必会影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另外,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他更多地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历练和成长,与企业和行业一起成长。
在最难就业季,第一份工作,究竟该如何选择?
大形势发生变化,导致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对口且有发展潜力的岗位,是李哲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我们专业的就业形势不能说是水深火热吧,起码是举步维艰”,李哲这样说。
从入学时的意气风发,到临毕业时的一筹莫展,还没毕业就遇到了“人生的难”,李哲的经历是不少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缩影。本、硕就业难,那么,学历相对更高的博士生的就业氛围会不会更轻松些呢?
张舒今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毕业,27岁就已经完成了硕博连读。对于张舒这样能够轻松应对博士毕业论文的“天之骄子”,在外人看来,他找工作应该不难吧?
然而,张舒自己的感受是,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好工作并不像外人想得那样轻而易举。在毕业之前,他也投过不少简历,也拿到了一些offer,但几经权衡,还是放弃了。
求职之路坎坷重重
张舒说:“博士生找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成本更高,所以对工作的期待和要求也就更高。”
张舒希望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后,依旧可以保持一定的科研进度,“像我们这种在某一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人,希望在工作中也让自己时刻保持在该领域的相对前沿的位置。在学校,我可以轻松地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相同研究方向、研究进度的人和我进行讨论,但有些企业会因为缺少创新的内驱力而缺少这样的土壤,会让我很难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信息,从而影响新技术的应用转化,这对我个人和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张舒认为虽然许多企业对于博士生的招聘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但企业本身的创新建设并未跟上需求的脚步,这便造成了博士生的“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想就业,也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如今的就业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碗水端平”。
据《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感到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比2021年高6个百分点。而面对这种情况,毕业生们只得降低自己的预期,2022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经从前一年的6711元降至6295元。
求职市场不容乐观,让许多大学生降低预期
过去,刚参加工作年轻人总说:“不就是一份工作嘛,大不了就不干了”,觉得爽就干下去,不爽就辞职另谋高就,似乎职场的广阔天地任人驰骋。而现在,情况似乎发生变化,对于应届生来说,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件很值得珍惜的事。
找到有潜力的行业,有发展、能创新的企业和能让自己迅速成长的岗位是李哲和张舒在求职过程中的最大愿望。广大毕业生们的求职难,恰恰正难在这些地方。
令人满意的工作
是什么样的?
许多年前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找到好工作,生活才快乐”,大家可能很想知道,面对各自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李哲和张舒后来找到好工作了吗?生活快乐起来了吗?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脱颖而出?
毕业前夕,各大企业都纷纷来到学校进行招聘宣讲,这些宣讲为李哲打开了不少思路,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在李哲的固有印象里,比亚迪是一家车企,和自己的专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宣讲会上李哲发现,除了造车,比亚迪还是国内轨道交通的前沿企业,而轨道交通的站点设计与结构设计等相关工程建设,又是一个相对崭新且有待开发的细分领域,这个机会让李哲眼前一亮。
李哲说:“我对口的岗位需要懂土木,又能在工作中学习到轨道交通相关的工程建设知识,对我来说,这就像在一个夹缝中找到了一个好机会,未来这样的人才肯定是比较稀缺且发展空间很大。”
因此,李哲充满期待地给比亚迪投了一份简历,经过两轮面试,最终与唯才是举的比亚迪完成了完美的“双向选择”,正式进入了比亚迪轨道交通轨道事业群,成为了一名高级结构工程师。
找工作时,如愿完成“双向选择”,是求职人的期许
与此同时,张舒也看到了比亚迪的招聘信息。在学校,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电池管理系统,这与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技术十分吻合。而作为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张舒其实对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早有耳闻。
张舒说:“我之所以会选择比亚迪,第一是因为这和我从事的岗位非常对口。我的博士研究方向完全是从业务角度出发的,我做过的那些建模、估算、策略制定以及能量优化和比亚迪的业务方向非常契合。第二是因为我看到近几年来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不仅销售业绩很好,而且它有一套完整的自研自产体系,并且建有乘用车大数据平台,这些技术实力是许多企业做不到的。”
张舒觉得这样一家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知名企业,肯定可以提供自己渴望获得的科研氛围。
“给比亚迪投了简历之后,我和我这个部门的经理聊了一下,他对科研创新的理解和我很一致,这个部门的科研力度也很符合我的预期,面试过程中我对比亚迪这家企业和我应聘的这个部门都很有好感,所以就很快决定入职了。”
随后,张舒就进入了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成为了一名高级电动技术开发工程师。
经过几番波折,李哲和张舒最终都找到了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那么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这份工作真的能够兑现他们的预期吗?
李哲在意企业是否能否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对于这一点,比他更早一年进入比亚迪的彭诗淼更有发言权。彭诗淼去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整车控制部门,成为了一名软件工程师,至今已经工作了一年有余的时间。
所谓整车控制系统,是目前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必备的控制单元,从这里发出的信号,会控制车辆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具体动作。简而言之,它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大脑”。
比亚迪专利墙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女生,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她几乎对汽车一窍不通,参与如此重要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比亚迪有一个高速运转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让每一位新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最初入职的一个月里,公司会对他们进行完整且系统的培训,了解比亚迪的企业概况和企业价值观,以及关于汽车制造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构造、高压电系统和相关软件开发的要点。随后,她所在的部门会更细化地教授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领。正式开始工作后,部门还会为每一位新人配备一名老员工作为“导师”,就像师父一样对他们进行手把手地辅导。
彭诗淼说:“我们部门许多前辈都是行业中非常顶尖的技术大拿,我会定期和他们交流、学习,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只要你肯努力,在比亚迪这个环境里就能获得飞速成长。”
2023应届生入职比亚迪
如今她已经从一名初入职场的汽车小白,成长为一个成熟且专业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软件工程师。在这一年中,彭诗淼已经若干次见证了比亚迪旗下新车型、新技术的亮相,从腾势到仰望,从易四方到云辇,身处一个不断拓展行业边界的企业中,她感觉自己的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李哲最关心的发展潜力和个人成长两大问题,他应该可以从彭诗淼的工作经历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而对于张舒最关心的科研氛围,刚刚入职一个月的他,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深切体会。
在刚刚入职时,HR就向张舒推荐了比亚迪内部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张舒正在准备材料,申请加入。
比亚迪2017年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人才培养,2022年设立全国首批备案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人才培养迈进规模化,2023年已在深圳、重庆、西安三地形成“三站三基地”博士后培养新格局,培养人数连年攀升。五年来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14个理工学科16个流动站联合培养了三百多个博士后。
对此,张舒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是在技术应用的平台之外,又开辟了一片科学研究的土壤,完成了上游和下游并重的两条腿走路模式。在博士后研究站里,我可以和更多的专业学术人士进行讨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学术角度来审视项目的新视角。”
不论是李哲还是张舒,比亚迪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都充分兑现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帮助他们在这个毕业季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人才带来
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其实,李哲、张舒、彭诗淼的就业故事并非个例,在他们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仅仅今年一年,比亚迪就完成了校招总人数超过3.18万人的大规模校招,涵盖了50个专业类别,其中硕博占比61.3%以上,在所有校招人数中,研发人员占比80.8%。也就是说,有3万余名像李哲和张舒一样的年轻人,在今年进入了比亚迪,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新阶段。
比亚迪2023应届生
李哲观察到,自己身边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而彭诗淼也记得,在自己去年毕业时,自己所在的专业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获得了比亚迪的工作邀约。
据比亚迪相关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比亚迪的校园招聘之所以呈现出大规模、高学历等特点,是因为比亚迪深知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企业发展,首先需要积蓄人才力量。比亚迪的校招,正体现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对创新的执着。
为了应对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比亚迪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至今,比亚迪已持续25年开展“明日之星·百日蜕变应届生训练营”,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代”从训练营走出,成长为优秀的业务骨干、管理人才,成为不断推动比亚迪持续创新的中坚力量。
比亚迪2023“明日之星·百日蜕变应届生训练营”
今年,是比亚迪造车的第20年。成立之初,研发团队有二三十人。如今,技术研发团队已经已经超过9万人,拥有11大研究院。这为比亚迪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比亚迪会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
在人才建设不断提速的同时,比亚迪也在技术研发上累计投入了上千亿资金。
8月9日,在比亚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发布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在最近的12年, 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 3 到 4 倍。我很清楚地记得,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亿,但在研发上,我们还是咬牙投入了84个亿。
很多人笑我们,这是在“烧钱”。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在这条长征路上,我们没有犹豫,一直把技术自研作为我们的坚定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发言
如此大力度的科研和创新,让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家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这一重要里程碑,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榜单,比亚迪成为唯二入榜前20的中国企业之一,这离不开每一位比亚迪员工的努力。所谓“水以载舟”,当下,比亚迪与每一位来到这里工作的年轻人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紧密。对于比亚迪来说,现在正是自己的“流金岁月”。我们相信,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比亚迪,在未来将继续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纪录与惊喜。而来到这里工作的青年应届生们,同样处于自己人生中的“黄金时代”,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企业发展,获得难得的双重进步,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亚迪六角大楼
不论是比亚迪,还是每一位应届生,都需要继续探索,带着对梦想的期许,不断前行,奔向独有的闪耀青春与美好明天,努力成为时代的主人公。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高旭芹
图片来源丨比亚迪、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