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能看穿孩子心思的妈妈是什么体验?第一个我就羡慕哭了
前几天,知乎上有个话题火了:
“妈妈是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人生会有什么不同?”
评论区,一位在“饮食障碍症”科室工作的答主@Dr.M ,就分享了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小事,却意外地收获了许多人赞同。
回答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他所在科室的主任,是一名资深的临床心理学家,平时没事常会和他们几个新人分享一些育儿心得。
有次提到她儿子打小就很容易感到焦虑。不单对各种事情总担心、多虑,也很害怕与人交际。
一般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习惯了用大人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问题,难免就会说:
切,这点小事算个屁呀?
不至于吧,有那么怕吗?
但那位科室主任却没有这样做。
她知道,很多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于是,她开始尝试在家用心理学上的“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儿子。
比方说,儿子从前特别恐惧站在班级讲台上发言,严重时,甚至还会紧张到前一晚压根睡不着觉。
为了应对焦虑,她就拉着儿子一起到家附近的广场上摆摊:
卖一些儿子平时自己做的手工艺品。
起初,看到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儿子的脸涨得无比通红,恨不能立马找个地洞钻进去。
但接二连三地,总有人上来问询一番:
有单纯问价格的;
有夸奖儿子手巧的;
也有好奇彩纸是怎么折成一只燕子的...
经过历练,儿子终于成功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也很少再会为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感到焦虑。
所谓教育,需要的不止是父母十足的关爱,更多的还是耐心跟技巧。
如今,儿子顺利考上了大学。
虽然仍会有焦虑的时候,但他已能够自己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技巧去应对了。
其实,在孩子的这一改变中,妈妈主要做了2点工作:
一是帮他识别并挑战自己焦虑情绪背后的负面认知;
二则是帮他对那些容易感到焦虑的场景进行主动暴露,而非一味因焦虑去逃避。
后来,那个从“焦虑”中走出的儿子,跟妈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
“妈妈,幸好你是一名心理学家;
但那些妈妈一点都不了解心理的孩子,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或许这么说多少有点夸张,但这位妈妈的做法,的确改变了孩子的人生。
而在评论区,不少看到这条回答的网友也都表示:
真的羡慕哭了!!
第一次这么希望被父母看穿自己的小心思...
经常听到一句话说:
一切孩子的“问题行为”,实则都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才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呢?
不妨试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至少能给孩子带来2种以上的正向疗愈。
接下来,我们就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心性脾气这两点来具体谈谈,心理学在育儿上究竟能起到哪些实际的作用?
01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成绩退步后,都会本能地猜想:
是学习时间不够?
还是最近又偷懒了?
但其实,我们家长首先应该去觉察的,是孩子近来的人际关系有没有出现问题?
倘若孩子偏科,家长就应该首先关注师生关系的问题。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一个孩子十分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他这门功课自然是学不好的。
由此,我们才能够明确,想要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之后是同伴关系。
孩子在学校有没有遭遇霸凌、被排挤,以及早恋暗恋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亲子关系。
假如父母一方养育缺位,或者强势、控制欲强,便很容易诱使亲子间反目、冷战、冲突,继而导致孩子陷入压抑、焦虑及抑郁情绪中。
心理学上认为,亲子冲突往往会导致孩子采取被动攻击的方式。
即,表面上很听话,让干嘛就干嘛,但实际却阳奉阴违、内心摆烂。
这是因为孩子打心眼里觉得——
既然什么都是家长说了算,那我就照做,但做不好可不能怨我。
如此,孩子的成绩又怎么能不下滑呢?
另外,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
外在动机的增加会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
比如与他人成绩的对比、父母、老师的高期待等等,都会降低学习本身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
心理学上,同样也有一个洛萨达线。
即,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合而成。
也就是说,在学习上,孩子每受到一次批评,就应该受到3次以上的表扬。
但事实却是,一个不会“读心”的父母,往往会带给孩子更多负面的情绪体验,所以才会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逃避、厌学。
02
家长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个论调:
即使女生小学时数学很好,但到了初中大多都会急剧下降。
令人诧异的是,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男女生在数学、理科能力上并没有任何差别,但到了初中,的确会有很多女生的理科成绩都会下滑。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和孩子都相信了这个偏见,并打心底里觉得,“女生就是学不会理科”。
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自证预言。
而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来说,便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恐惧、怀疑或者坚信都可能会变成现实。
这都是在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
同理,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又怎么会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呢?
唯有我们率先努力成为一个心性稳定的父母,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真正养成独立、自主的好性格!
不过,要想把心理学真正运用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并非易事。
建议家长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修心理学相关课程;
在大学的心理学系或心理咨询专业中,我们可以找到包括导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进行学习。
2.阅读心理学经典书籍;
比如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洛克和拉萨尔的《认知心理学》等,多读多得。
3.参加心理学公开课或MOOC课程;
网上有很多优秀的公开课或在线课程都能帮你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如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哈佛大学《正念:科学与实践》、伦敦大学《社会心理学》等。
4.学习心理学相关实用技能。
多接触一些心理咨询技巧、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等,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应用心理学知识。
愿每个父母都能比过去的自己,更“懂”孩子的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