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年轻人扎堆住进精神病院:很快乐,不想走

年轻人扎堆住进精神病院:很快乐,不想走

公众号新闻

2017年,17岁的秦浪浪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她并不知道,6年后,自己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有些人其实很喜欢住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的视频。

因为躁郁症,她前后三次住进精神病院。在外部世界,她严重的情绪问题被亲朋好友批评为“矫情、脆弱”。‍‍‍‍‍‍

但在精神病院,感同身受的病友和她一起,与日渐消亡人类生存意志的情绪做抵抗。‍‍‍‍

视频得到数万点赞,有网友评论: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等我攒够钱了,我准备再去精神病院住一段时间。”

在大众对精神病院避之不及时,有一群人将精神病院视为了庇护所,躲避外部世界的审判,安放惶恐、焦虑、抑郁的情绪。


冬禾

来源|最人物(ID:iiirenwu)

封面来源|IC photo

住院日常

秦浪浪在住院前,对精神病院的所有想象都来自电视剧:

无法控制自己神智的病人流着口水在室内打伞,失控的病人们为一盒小熊饼干大打出手,医生、护士们将不听话的病人绑在床上、关进不透光的房间......

住院后,秦浪浪发现精神病院和普通医院并没有太大区别,同样是刷得雪白的墙、蓝色条纹的病号服、等待病情康复的病人。

只是,相较于普通医院,精神病院的管理更加严格。

病房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封闭式病房里的病人独自住院,不能携带手机和违禁物品,家人在固定时间探望病人。

开放式病房需要家属陪护病人一起住院,遇到任何问题需要家属承担责任,因此病人也更加自由,允许带手机,可以在规定时间离开医院放空。

精神病院的作息也有硬性标准:早上七点起床。吃早饭、吃药、进行物理治疗。中午十二点吃午饭。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团体活动。

下午六点吃晚饭。晚上十点睡觉。时间被精准卡扣。

精神病院的日程安排

病人需要排队领取药物,医生根据病人排队的肢体动作判断是否需要调剂药品,为了避免病人不吃药,医生会监督病人把药片完全吞咽进去。

睡觉时,医生每隔一个小时会来病房查房,检查是否有病人晚上发病,或者失眠。

在开放式病房中,病人可以自由来往。

秦浪浪亲眼看到一位精神分裂的病人病情发作时,拿着扫帚满屋子追着自己的家属打;夜深人静时,同病房的病人突然大声哭泣;最小的病人是九岁小女孩,常常安静地抱着手机玩光遇游戏。

可以出去放空的下午,秦浪浪约交好的病友出门散步、唱歌。

这里的生活充斥着平淡、混乱、快乐与失控。‍‍‍‍‍‍

25岁的小马被确诊重度抑郁症后,因为吃药治疗效果有限,也选择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他在医院里最喜欢的事情是和病友聊天。‍‍‍‍

隔壁床叫小琪的女孩和他年纪一般大,之前的工作是贴手机膜。小琪的家属说:“之前她不是这样的,还是好好的。”

现在的小琪行为缓慢和呆滞,说话稚嫩,宛如孩童。

小马常常用逗小孩的方式逗小琪:“小琪你漂亮吗?”小琪很开心地点点头。

一个下午,医院送进来一位十四五岁的男孩。他进入病房后,便旁若无人地大声唱歌,兴奋时会挥舞手脚假装跳舞。他的父母没有办法管住他,只能亦步亦趋跟在男孩的后面。

吃饭时,男孩眼神发懵,嘴里继续唱歌。他并不听父母的管教,小马只好劝道说:“别唱了,吃饭。”

男孩怯怯地用余光瞟小马,或许是出于对成年男性的畏惧,男孩一口一口往嘴里塞饭,不过塞得很急,似乎担心下一秒又会抑制不住地张嘴唱歌。

小马用图片记录自己早中晚的药量

患有重度焦虑、抑郁症的巧巧,所在的精神病院则是封闭式的,需要上交手机,没有家人陪同。

巧巧的病友主要是患有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小孩与青年人,大家总是精神旺盛地交流、玩耍。巧巧忍受不了吵闹的环境,用力用拳头捶墙,直到手的背面血肉模糊。

由于她严重的自残倾向,医院将她安排到了走廊,方便医生与护士们随时看护。

曾有病友神秘兮兮地将她带去角落,将遥控板掏出来,抠下背后的插板,炫耀式地用插板一次又一次划自己的手腕,留下深深浅浅的白痕。

巧巧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病友们有时会跑过来和她说几句话,最小的小女孩只有七八岁,平时总是很快乐的样子,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送进来。

她喜欢抱着自己的兔子玩偶在医院里走来走去,每次碰到巧巧就乖巧地喊:“姐姐”。

与外界幻想的阴森、可怖的精神院不同,更符合这里的形容词是伤感。破碎的人们在这里尝试修补自己坏掉的精神部分,偶有余力伸出触角向周边的病友问好。‍‍‍‍‍‍‍‍‍‍‍‍‍‍‍‍‍‍‍‍‍‍

病人们荒诞不经的语言和行为背后,是没有攻击性的微弱呼救。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故事,或许情感比健康的人更强烈、故事比健康的人更沉重。‍‍‍‍‍‍‍‍‍‍‍‍‍‍‍‍‍‍‍‍‍‍‍‍‍‍‍‍‍‍‍‍‍‍‍‍‍‍‍‍‍‍‍‍‍‍‍‍‍‍‍‍‍‍‍‍‍‍‍‍‍‍‍‍‍‍

秦浪浪说,这里的人,都是温柔又可怜的人,他们往往不愿意伤害其他人,所以伤害自己。

不够“正常”

起初,秦浪浪与小马并没有寄希望精神病院能够治好自己,只是觉得自己不可救药,既然这个世界没有容身之处,不如去精神病院自生自灭。

精神病院则是巧巧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与表姐一样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希望能够在接受治疗后从混乱的精神状态里走出来。

面诊时,巧巧收到了男朋友的信息,受到刺激后无法控制地大吼大叫,最后被强制送入了精神病院。

出于对精神病院的种种误解,大部分病人去精神病院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一个选择。

事实上,小马第一次去精神病院看病时,只在里面待了不到半小时。

从他踏进医院的那一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他:“快走吧。”他和医生草草聊了几句,便拽着陪同的妈妈和姐姐离开。

“我怎么可能是精神病呢?”

精神病。大家对这个词语的解读普遍是:不正常、行为奇怪、无法自理、社会的“废人”。

不管小马愿不愿接受自己是“精神病”,他都能清楚感受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失控。

小马记录自己的吃药情况

事情追溯到他的小学。父母让他转学到市区去念书,虽然离家只有六七公里的距离,但是面对全新的环境,小马始终无法融入。

周围的朋友并没有对他恶语相向,但他养成了凡事都自己消化的习惯。

直到长大后,小马常常习惯一个人待在角落“发神”,他从来不会向外乱发脾气,只是沉默地陷入了自己的世界。

他总是固执地陷入某个想法,比如“屎”,每次这个词语飘向他的脑中时,他无法控制地去思考它的形状、气味,直到自己不感到恶心为止。

小马总被任何奇怪的问题缠住,他没办法脱身,只能掉入某个死胡同里盲目转来转去。‍‍‍‍

不同于小马没有明确原因的患病,巧巧的焦虑与抑郁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家人的忽视和打压。

小学的巧巧体重高于同年龄的其他女同学,男生们喜欢拿她开玩笑。选小组长时,轮到巧巧这组,所有男生大声喊她名字,喊完之后,又偷偷窃笑。

男生有时跑过来扔她东西,或者掐她,她趴在桌上哭,老师走过来时却带着一点嫌弃:“怎么了嘛,谁又惹你哭了?”

巧巧的父母对这类事件置之不理,甚至在巧巧发高烧待在办公室难受得直哭时,对电话里的老师说:“老师,你就送她去医院吧,我们真的没空。”

巧巧初中时,她兴致冲冲告诉父母自己想做微商,父母冷笑一声:“就你?能做得出来吗?”父母的冷水时刻备在脚边,一旦她提出新的提议,就会从头浇下去。

对巧巧来说,她始终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却无法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与否定。她不会再去追问答案,只是永远没有办法和过去的经历和解。

或许因为外部刺激,或许只是身体内部无缘无故出现问题,小马和巧巧们总是陷入无法控制的情绪里面——失眠、大哭、大吼大叫......

当其他人指责他们矫情、不够坚强、闲得慌时,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自己是“正常人”。

病情反复

时间往前倒回几年,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等都缺乏认知。

巧巧上网时,刷到抑郁症患者分享自己的病情。巧巧发现病情的描述和自己的现状都能对上,于是想去医院进行检查。

放学路上,她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公交想去医院看看精神科,巧巧妈妈见她放学迟迟不回家打电话催促:“什么?你去看病了?我说你想东想西有什么病?全是瞎想!马上给我回来。”

被电话唬住的巧巧只能下车坐上回家的公交。晚高峰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下班的职员、在公园散步坐车回家的阿婆、放了学的中学生,巧巧在人群中抱着书包痛哭。

第二次去医院是巧巧的父母陪同去的。

巧巧的手上有着触目惊心的割腕伤疤,父母终于不能再用“你就是想太多了”搪塞掉自己对女儿的缺少关注,最终带她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得出的结果是焦虑与重度抑郁。

巧巧的诊断书

在得知结果时,巧巧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秦浪浪也是同样的感受。

她曾以为是自己太过矫情、“不正常”,其实只是生病了,生病可以康复,生活也会向好的方面调转。

秦浪浪确诊重度抑郁症后,选择了休学。那半年,她待在家里没有出门,很久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几乎丧失社会功能,与社会断联。

除了吃饭和睡觉,平时便是拿着手机玩游戏,在这样的与世隔绝里,并没有开心或者失落,所有感官都被麻痹了起来,暂且维持在稳定的阶段。

在家里待着的某一天早上,秦浪浪醒来,突然感觉自己恢复了活力,她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正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期,误以为自己病情好转。

她向爸爸提出明年复学的请求,并且去家附近的书店购买了许多教辅资料进行自学。回到学校后,同学们也体谅她的病情,对她十分体贴。

可是病情反反复复,在学校的某一天,她复发了自杀的念头。现在她的手上有一块纹身,是为了挡住当时割腕的刀疤。

最开始服用药物时,秦浪浪注意到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说明书上写道:服药的前两周可能会增加自杀风险。秦浪浪想:“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多吃一点就可以死掉了?”

她把能找到的药,安眠的、抗抑的 、治疗双相的,几十颗药乱七八糟一顿吃,她喝水已经咽不下药物,也在拼命往嘴里塞。

在被家人发现前,她彻底昏迷了过去,只记得胃里灼烧十分难受。

睁开眼睛,看到医院雪白的墙壁,秦浪浪心想:“怎么还没死呢?”

巧巧有过类似的经历,她被拉入了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一晚,睁开眼睛看到眼睛哭肿的妈妈,却感到厌烦,住院的前两天自杀情绪更加强烈,她每天麻木地躺在病床上,后来慢慢劝慰自己,既然活下来了,就好好活着吧。

巧巧进入ICU时,姐姐发的信息

她离开了自己的城市,去了成都和姐姐住在一起。即使姐姐会有意克制自己,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抱怨道:“我们家都给你治花那么多钱了,你怎么还不好?你怎么还每天有这么多情绪?”

巧巧恢复了割腕的习惯,躲在浴室里拿小刀划开脆弱的手腕,等到鲜血滴滴答答往外涌时,她又恢复了自己的神智,拖着血淋淋的手去楼下便利店买绷带给自己包扎。

药物治疗并不能很好控制病情,如果要继续生活下去,似乎要寻求更决绝的道路。

巧巧手腕受伤

庇护所

巧巧所在的精神病院专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她住在走廊里,和她差不多大小的青年人或者是更小的小孩,每天在她床位边走来走去。

医院里不准携带手机,摆脱了和外界刺激源的接触,她的生活谈不上无聊,甚至有一些满足。因为吃药,她的精神不太活跃,除了在床上发呆,她最常做的事情是在大厅里和病友们一起下五子棋。

住院期间,巧巧患上了厌食症,用餐时间假装吃饭,每天只吃一个鸡蛋,一天里晕倒四五次。

男生与女生并不在同一个区域,不过有时候上集体课会遇到。在某节课上,巧巧晕倒了,一个男孩便常常偷偷送牛奶,让同层楼的女生帮忙转交给巧巧。

巧巧在精神病院里吃饭

精神病院里,所有的关心与安慰都自然又简单,或许是因为大家患有同样的病,都深深懂得彼此的不容易,大家都毫不吝啬地互相给予帮助。

秦浪浪始终记得,某一个晚上,她和几位病友围在一起聊天,里面有刚考上研究生文文弱弱的女生,刚上初中非常喜欢玩游戏的小女孩,创业公司的小老板。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交际,更别说谈心,可是在那个夜晚,他们找了一处安静的角落,互相分享创伤、舔舐伤口。

秦浪浪的治疗费用单‍‍

小马喜欢找不同的人聊天,一位比他大几岁的哥哥是一位外卖员,在送往医院前曾尝试自杀。

外卖员在加油站停车时,妻子下车去便利店购买东西,回到车上时,发现外卖员用一根细细的白色绳子缠住自己的喉咙,被发现时脸部已经被涨得通红、发紫。

妻子找人救下丈夫后,立刻将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外卖员有两个女儿,在医院里他也常常因为养家的压力整夜整夜失眠。‍

笑笑是一个戴眼镜的忧郁中学生,虽然她叫笑笑,可是几乎不会笑,常常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宽大的病床服露出的手臂都是伤痕。

小马要离开精神病院前,告诉她:“笑笑,你以后不要做傻事了,可要多笑笑呀。”

在精神病院里,小马会更大胆一点,哭和笑都不用掩饰,没人会把你当作异类。

他常常表现得傻里傻气,一次主治医生带来了一位漂亮的实习医生,小马闲来无事和她聊天:“美女,你这么好看,应该是模特吧。”

实习医生被逗得哈哈大笑。

秦浪浪住院

小马在精神病院外很少这样轻松地谈话,似乎自己的一言一行总活在别人的目光下,被一个所谓“正常人”框架约束每个人,说大实话不算正常、太快乐不算正常、流太多泪不算正常。

无聊时,小马和病友们打纸牌,其中一位病友只有七岁。

七岁的小孩常常说自己脑袋疼,有时会用头撞墙,父母带他们找遍了所有医院,也检查不出病因,最后只能送到精神病院里面。

他们晚上窝在一起斗地主,小孩的妈妈坐在旁边观看着,常年紧皱的眉头缓缓松开,她笑着说:“你们看自己玩得多开心呀!哪里像有病的样子。”

精神病院为精神病人们建立了一个临时的避风港,每个人在这里的身份都是“病人”,共同祈愿的都是“早日康复”,远离外界的审判与压力,在医院里短暂休憩。

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后,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得到了理解。

“你真矫情!”

“你好脆弱!”

“那你别想那些糟心事不就行了吗?”

“怎么就你一个人事儿这么多呢?”‍

在精神病院里,这些负面的攻击话语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医生和护士们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病人们的互相理解和鼓励。‍‍‍‍‍‍‍‍

当情绪失控大吵大闹、大哭大笑时,没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不一样,你为什么这么麻烦?”,而是“没关系,你只是生病了。”‍‍‍‍‍‍‍‍‍‍‍

只是生病,所以也会痊愈。

歌乐山

巧巧在精神病院待了18天,在离开前的前两天,她对外面的世界既憧憬,又感到陌生。‍

出去后的第三天,巧巧和姐姐再次发生了冲突,她又一次拖着血淋淋的手来到便利店购买绷带。

秦浪浪出院后试图寻找工作,她毫无芥蒂地向同事坦白自己的心理疾病,却在之后听到同事们小声议论:“还是离她远点,小心被传染上病。”

一次应聘新媒体运营的工作,秦浪浪把自己曾运营过心理疾病的社交账号的经历写在简历上,以为这是加分项,然而面试官看到这一条后,很不屑地把简历放在桌上:“你有这个病出来找什么工作啊?”

小马说等攒够钱后想再去精神病院住一晚,但是他没却没敢告诉周围的人自己曾经住过院。

“说了我连媳妇都找不到了。我也不是精神病,精神病太可怕了,都是社会的废人。”

沉默了一会儿,小马补充道:“其实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都是精神疾病。”

在精神病院时,他们也幻想出来后的生活,幻想未来。‍‍‍‍‍‍‍‍‍‍‍‍‍‍‍‍‍‍‍‍‍‍‍‍‍‍‍‍‍‍

秦浪浪在精神病院里交过一位好朋友,出院后的某一天,她们相约去唱歌,分开后,朋友说:“你一定要快乐。”当时秦浪浪并没有多想,第二天便得知朋友自杀了。

对于秦浪浪们来说,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已是难事,最重要的是不再跌入曾经的情绪深渊里。‍‍

小马目前在售楼部做一份轻松的工作,巧巧病情尚未完全恢复,离开了家乡在西安静养。秦浪浪从2019年开始便在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的抗抑经历,目前已是一个稍有规模的心理辅导账号。

秦浪浪第二次住院时,由于连续两次休学,学校给她发了退学申请。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退学申请,还没有成年的秦浪浪已经失去了高中读书的资格,那时她觉得自己没有了未来。

未来已来,似乎没有那么可怕,勇敢的人们挥刀屠掉情绪的恶龙,失败了就再来一次。‍‍

秦浪浪在做情绪管理的课程资料‍‍‍‍‍‍‍‍‍‍‍

巧巧的家乡在重庆,当地一座比较出名的精神病院建在歌乐山上。

遥望歌乐山,树木环绕、夕阳温柔,是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少有的绿色天地,但是当地人总是嬉笑着开玩笑说:“你怕不是从歌乐山上跑下来的吧?”

“歌乐山”与精神病扯上了关系,而精神病已被异化成骂人的词语,即使患有精神病的人们饱受情绪折磨。

其实那座山,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阴森、可怖。‍‍

穿着蓝色病号服的患者都是温柔、勇敢的人们,他们在医院里认真乖巧地做电击治疗、吞咽苦涩的药片,为了能够在离开医院后,拥抱属于所有人的春天。‍‍‍‍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于作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转载请联系最人物(ID:iiirenwu)授权。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精神病院,当代年轻人的庇护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精神病院,当代年轻人的庇护所“入职第一天,我被送进精神病院”妈妈的发型纽约最后一家华裔精神病院:倒闭边缘,仅剩68岁的主任还在硬撑…身亡富翁曾被儿子送三家精神病院治疗 近亲属要求尸检从戒网瘾学校出来后,13岁男孩进了精神病院:不要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霸凌者在俄罗斯精神病院,我逃离了世界的疯狂 | 谷雨美国已婚警察搞婚外情!被分手后竟滥用权力,将小三关进精神病院孩子住进精神病院后,被夺走的抚养权又强塞了回来 | 人间博士夫妻生下“神童”,2岁识万字,3岁背唐诗,医生却说:赶紧送去精神病院吧美国已婚警捏造证据 将小三前女友关进精神病院夫妻互指有病,先后把对方送进精神病院,当地卫健部门:两家医院收治流程规范花费上百元,顶着大太阳逛马路?飞盘之后,年轻人扎堆Citywalk!组织者:这不是遛弯儿久遠的端午節回憶被儿子送进精神病院,湖南千万富翁自杀千万富翁精神病院自缢,飞越不出的疯人院|二湘空间被儿子送精神病院,62岁千万富翁自缢身亡,他曾手写申诉信求助,亲属最新发声:要求尸检!警方回应纽约最后一家华裔精神病院,全靠68岁的她独撑!全院病人最后的光被儿子关精神病院数月的湖南千万富豪上吊,白眼狼!悲叹: 被儿子关精神病院数月的湖南千万富豪上吊了! 结局太惨...夫妻先后将对方送进精神病院:强行扎针、灌药、绑在床上9岁女孩被校园暴力后: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女儿关进精神病院一个真实故事:杭州85岁老人从殡仪馆打来电话 ,“我儿子在精神病院,但他是个天才……”85岁老人从殡仪馆打来电话 :“我儿子在精神病院,但他是个天才……”千万富翁在精神病院自缢身亡,死者妹妹发声一个千万富翁之死:精神病院是否存在收治漏洞?移民生活(15)王老师的贤妻刘岩凤【国际】美国嫌犯戴手铐脚镣仍从精神病院逃脱:途中陷入泥浆 救出后被抓千万富翁被儿子送精神病院,已自缢身亡可容纳1000移民,皇后区精神病院帐篷城现已开放被儿子关精神病院数月的湖南千万富豪上吊了,结局太惨从纽约64岁的大妈卖淫说起博士夫妻生下“神童”,2岁识万字,3岁背唐诗,医生却说:赶紧送去精神病院吧!年轻人住进寺庙,不能打蚊子,比上班还累,但很快乐5096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4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