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烂得不明显
写在前面
今天聊邱礼涛的又一部院线新片——
《暗杀风暴》
距离他上一部的《扫毒3》才过去一个月不到,就又迎来了他的一部新片上映。
但这也不能算是新片了,它早在18年就拍摄结束了,期间经历过定档又撤档,到今年才算是正式上映。
这部也是当时我们骂完《扫毒3》后,对邱礼涛比较期待的一部。
当时在那片文章里我们说看他的片子就像是开盲盒,没多久就来一部,用四五部烂片来换一部好片。
那这部到底算烂片还是好片?它给我的感觉反而没那么纯粹,很复杂,你不能说它烂,因为它该有的东西都有,但我就是喜欢不起来。
正文
这片子是有《暗黑者》原著支撑的,《暗黑者》系列曾作为国产悬疑备受追捧,点开这套书的评论最高赞里还写着:中国悬疑走出去的代表。
它也曾在2014年被改编成同名网剧,主演郭京飞也因剧一炮而红。《暗杀风暴》就是改编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死亡通知单》。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它讲了神秘杀手darker不忿香港警方和司法系统的腐败,决心以自己的方式伸张正义,向有罪之人发出“死亡通知单”,引来警察罗飞等人的追捕。
放到现在来看,这故事可能算不上新鲜了,但如果把悬疑和主题的部分讲好了,依旧会是好看的。
它对原著的改编是有想法的,很清楚原著在改编时的精华和阻碍,阻碍是原著中的案件是松散的单元案,对电影来说必须有取舍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件串接上一整个主线故事。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darker在网络上让市民投票选出哪些是最该死的人,还有对黑道富商邓骅的猎杀案,以及在山洞中为了救下被darker折磨的通缉犯,罗飞三人需要同时按下三个按钮阻止爆炸的设计,这些都来自于原著中的其他案件,但电影都对其只选择了一部分,让它们共同服务于同一案件。
它的精华也是原著中恶除无尽的观点,继承了原著中暗黑者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由社会的愤怒催生,愤怒在,暗黑者就在。
电影在反派设置上一直围绕着这点,比如darker愤怒于警官的不作为,警长与黑道的私下勾结,于是发出死亡通知单,将他们纷纷扼杀。而暗黑者在结局里依旧逍遥,这也说明社会的暗面犹在,愤怒犹在。
还有吴镇宇饰演的韩灏在原著中并没有那么恶,但在电影里把他完全作为了一部分恶的化身,他有其自身的阴暗面,这使他成为了抽象意义上的愤怒的一种组成部分。
甚至就连罗飞自己,也曾因愤怒于教官性骚扰学生,把他倒吊在栏杆上作为惩罚,每一个人都在背负着这些愤怒。
但即便是列出来了这些优点,它还是让我喜欢不起来,总觉得还不够。
这种匮乏主要是主题层面上的松散与浅薄,它的主题就隐藏在片头出现的那句话里:每当有罪恶时,暗黑中总有人在凝视。
这句话的指向对象很明确:罪恶。再往外延伸一点,还有打击罪恶时行使的正义。
电影基本就围绕着罪恶和正义这对矛盾展开,它一共有两重正义。
藏身暗中的darker认为香港的司法体系腐败与不公,为了清除阳光下的罪恶他开始派下死亡通知单,并为收到通知单的人罗织罪名,包括:故意杀人、警局高层勾结黑帮大佬、过失杀人、办事不力等等。
他依靠的是内心原始的正义,只是朴素地认为有错的人就该死,倘若司法系统无法为其定罪,那自己就化身为行使正义的使者,从这个角度看,darker指的其实就是在我们心中藏匿但被理智压制的黑暗面。
但片中还有另一重正义与之对抗,就是以罗飞为代表的香港警察,他们维护的是香港司法以及司法下的法律正义。
在这两者的对抗中就生出一个叩问;谁能来定义罪恶?谁能来定义正义?
因为警局高层的腐败,香港的司法系统自然是半失效的,但darker死亡通知单上的人就是绝对的罪恶吗?
比如那个以“过失杀人”的罪名被darker杀掉的韩少虹,她为保护东村居民的权益,组织反抗者与地产商抗衡,因为抗议的人群过多导致救护车延迟进入村内,间接致使一人失去生命。
但她在其中并非一个反面的形象,她所做的事情也不是为了一己私欲,法院也以无罪赦免了她,darker却依旧把她作为罪恶的代表来惩戒是否能让人信服?
既然darker代表的是我们内心的阴暗面,那电影最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他来勾连起片中每个民众甚至是电影外的每个我们心中杀伐又痛快的一面?
可电影并没有给darker的行事一个令人信服的底层逻辑,电影的最后甚至暗示了真正的杀人者背后有房地产商做金主,所谓的死亡通知单上的人要么是与杀人者有私仇的人,要么是房地产商的敌对势力。
杀人目的的混乱让darker的行动失去了支撑和魅力,既如此又如何将他立为惩恶扬善代表民众的一方,片中掀起的所谓“人人都是darker”活动以及他与腐败的香港司法做的高尚的对抗,也自然丧失了合理性与合情性。
电影也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悬疑故事而已。
当然最后为地产商服务只是罗飞的一个推测,结局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犯罪理由,尤其从结尾看,这部电影应该还会有续集,能看出它有一种把中国香港打造成中国哥谭的野心。
在哥谭里,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那个永远在光明与黑暗间游走的正义者:蝙蝠侠。
这部电影里,蝙蝠侠就是罗飞和darker的结合体,他们分别代表着蝙蝠侠的阳面与暗面,也是关于正义的两种思维。
但蝙蝠侠的个人魅力在于他有一个坚定的原则:不杀人。面罩是他的约束而非掩护,他只抓人、不审判。当他面临动动手就可以将恶人彻底扼死的诱惑,他也始终在原则与冲动之间来回摇摆,这份隐忍和克制是他的魅力和人物立起来的基础。
这种魅力的匮乏就是这部电影失效的地方,罗飞和darker恰好属于天平的两端,他们有各自的信仰,却从未对这种信仰产生过怀疑。所以他们就像是一条线隔开的泾渭分明的黑白双方,但只有黑白交织的混沌,才是令人着迷的地方。
darker自诩用自己的方式行使正义,但应该如何去断定他心中的正义是否是正义,如何去判定谁是有罪的人而罪又是否致死,这套正义审判的逻辑有何支撑,这关系到darker这个身份的确立。
在罗飞这里,当他见识到了官僚下的阴暗面,当所谓的司法正义败于贪腐和人内心的欲望,他有没有对这种正义产生过怀疑?面对着眼前杀死女友的凶手,他有没有一瞬间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暴戾?
只有复杂才会创造出问题:真正的正义在哪里?维护正义的方式又应当是什么?以及,我们要如何去维护我们内心的正义?
这问题宏大又无解,它关涉到人性、道德、律法和权力,从拍出来的18年到上映的23年,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里都仍然没有答案。
但即便如此,也不应该仅仅依靠最后的几句争吵和怒吼来作为结束。当罗飞最终抓到行凶者,行凶者对其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相信法律?
电影并没有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罗飞只是吼道:但我不会去杀人!你以为你做的事是正义吗?你只是要泄愤而已。
在结尾的这场对话中一方的正义被彻底否认,它被定义成一次私人的报复和无状的发泄,却堵住了令其成为社会情绪汇聚体的上升通道。
可如果“正义何在”这个问题依旧是无解,那这样的结尾又有什么好看的?
未免太随便,也太轻浮。
配图/《暗黑风暴》预告、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