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捐给H&M的旧衣物,烂在了非洲垃圾山
当你光顾H&M线下门店时,是否注意过他们放在收银台旁的旧衣回收箱。也许出于“保护地球妈妈”的美好愿景,也许为了换取一张85折购物券,你选择将不限品牌的旧衣物投入其中。
你是否好奇过,这些被回收衣物的真正去向,它们会经历怎样的奇幻漂流?
2013年,H&M集团推出了名为“Let’s close the loop”(让我们实现封闭循环)的旧衣回收项目。在H&M讲述的故事中,它将扭转每年只有不到1%的纺织品被回收制成新纺织物的局面,通过再穿着或再利用来实现完全循环。
在这一美好的设想中,小小的回收箱,承载着快时尚品牌与消费者共同构建的“绿色梦想”。只是现在,这个梦想变成了一戳就破的泡泡,所谓的环保事业其实只是消费主义陷阱的又一次化身。
H&M集团推行旧衣回收项目
6月13日,瑞典媒体Aftonbladet发布了一篇关于H&M回收衣物去向的调查报道。在他们附上GPS跟踪器的10件衣物中,没有一件得到妥善处理。
时尚与环保看似并驾齐驱的另一面是,“Let’s close the loop”漂洋过海,化作非洲、拉丁美洲的一座座“垃圾山”,在阳光的暴晒下或海水的冲刷中慢慢腐烂。
根据最新进展,H&M集团CEO海伦娜·赫尔默森(Helena·Helmersson)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否认了这项指控。她表示集团已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回收循环机制,如果出现问题,该被媒体问责的是处理回收的合作商,而非H&M。
不知道H&M在下次用环保做营销噱头时,是否也能这么“大度”地将聚光灯让给合作伙伴。
旧衣物的奇幻漂流
10件衣物,“完整且干净的,没有污渍也没有被损坏”,被投放到瑞典八家H&M商店的回收箱后,仅经过一次简单分拣,就马不停蹄地踏上“环球之旅”,最终,它们将合计绕地球将近一圈半。
H&M集团给出承诺,旧衣物,不该被浪费,而应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在官网上,H&M表明,所有回收衣物,都会进入国际纺织品回收集团I:CO的分拣厂,按照近400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拣和评估,将不适合重新穿着的衣物,制成其他纺织用品。还能穿的,就处理后变成二手衣服出售。
H&M店里关于“Let’s close the loop”(让我们实现封闭循环)的旧衣回收箱/Greenlens
H&M说,他们不会从旧衣回收计划中赚取任何利润。
但根据Aftonbladet的调查,这10件衣物没有一件到达I:CO的分拣设施进行妥善处理,其中两件完好甚至近乎全新的衣服,还被磨成了纤维。
更重要的是,有三件衣物被送往贝宁、南非和印度,在那里,旧衣物正是环境的巨大杀手。截至报道发表时,还有三件衣服可能因为仍在海上运输,未收到信号更新,但很难期待它们的目的地会有多么的不同。
10件衣物,以何种方式离开瑞典,如何避开了I:CO的分拣厂,又如何流入了世界各国的二手衣物市场?不得而知。
根据追踪数据,这十件衣服被运送至不同的国家地区/Aftonbladet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西非小国加纳,可以一睹旧衣物们的最终命运。
在那里,旧衣物大约近一半都是卖不出去的,它们的宿命是被丢在附近的Chorkor海滩或是十几公里之外的郊区,腐烂的衣物甚至能堆成高度近10米的小山,并散发着让人难以忍受,甚至是有害人体健康的气味。
英国《卫报》5月31日称,占地7公顷的坎塔曼陀市场每天需要承接100吨来自西方国家的衣物,其中,约四成的旧衣服会被当作垃圾扔掉。加纳政府没有资金和能力处理,现在,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地方能容纳这些垃圾了。
旧衣物大面积破坏加纳的环境。加纳政府颇为无奈,不得不紧急喊话欧盟。近期,加纳一支代表团来到欧盟总部,要求后者解决旧衣物倾销问题,还有滞留衣物造成的污染问题。
在加纳,堆积成山的服装被冲上岸/The Guardian
当地糟糕的污染情况,也只是非洲国家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
同样饱受这一问题折磨的还有南美洲国家智利。根据美国得州卫星图像集团SkyFi最近发布的照片,位于智利阿塔卡玛沙漠中的废弃衣服,规模大到在太空中都能看得到。
2022年11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H&M、Zara等快时尚巨头是主要的垃圾制造者。H&M集团每年生产30亿件衣服,其中只有大约10%被回收利用,其余都被运往了像加纳这样的地方。
智利的废弃衣服/Fuente: La Nación
事实上,在Aftonbladet的调查报道之前,已有很多媒体及相关组织向公众曝光过这一问题。
这么多年过去,非洲、拉丁美洲的旧衣物污染,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改善。
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根本无力阻止二手衣物的到来。2015年,一些非洲国家试图上调关税,但很快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卢旺达、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遭到了贸易制裁和威胁。除卢旺达之外,其他国家均选择了向美国妥协。
原因很简单,旧衣物回收,是条利润相当可观的经济产业链。
“漂绿”
当欠发达地区无法实现自救时,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环保风气,好像带来了一丝改变。近年来,为迎合社会潮流,诸多快时尚品牌纷纷立起环保人设,宣传铺天盖地。然而,只需稍微探究,这不过又是一种“漂绿”(greenwashing)行为。
“漂绿”一词是1986年由环保主义者杰伊·维斯特维尔德(Jay Westerveld)创建,用以讽刺只注重粉饰效果的虚假环保行为。通过有效的“漂绿”,企业可以乘环保之风达到产品营销和形象改善的效果。
H&M集团一直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关心环境的品牌。
早在2011年,H&M便公开承诺要逐步淘汰成衣及皮革制品中的有害化学品;自2012年起,H&M每年都推出只使用可持续材料的环保系列产品;在2020年,H&M表示所有产品都由更具可持续性的棉花制成。在此基础上,H&M通过推出旧衣回收计划,成功在消费者心中营造了一个已经实现循环发展的品牌形象。
参与H&M的“Let’s close the loop”项目后还会获得15%购买折扣
然而,根据欧洲环保组织“市场发展基金会”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包括Asos、H&M和Zara在内的服装品牌有60%的声明存在无法证实的情况,涉嫌误导消费者。其中,H&M所谓Conscious Collection(中文译名为环保自觉行动)产品,用的合成材料,其实比其主要系列产品更多。分析发现,其中五分之一的衣物,都是由100%化石燃料衍生的合成材料制成的。
此外,为H&M处理旧衣物的公司I:CO则表示,被送到分拣机的衣物中大约只有35%被回收。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学人》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只有25%的回收衣服进入了分拣厂。
H&M这些名不副实的环保举措,无疑存在道德问题,但不违法。针对涉嫌误导消费者的问题,很多监管机构,如美国营销协会(AMA)和加拿大营销协会,强调的是通过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业标准,敦促企业进行自我监管。此外,即便消费者认定这些“绿色广告”存在误导性信息,他们基本上也不会以此为由起诉这些快时尚巨头。
2014年,H&M拍摄的旧衣回收项目视频/H&M官方
当违法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企业很容易通过有效的公关行径和绿色营销手段转移公众视线,将自己再度“漂绿”并等待舆论的平息。
在前不久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H&M集团制造东亚区总裁杰西卡·维赫尔姆松(Jessica Vilhelmsson)表示,H&M已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自身发展战略,明确设立了减少绝对碳排放的目标,将在2030年降低56%的绝对碳排放,并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
这无疑是富有雄心的发展战略。然而,无论如何“漂绿”,都改变不了快时尚品牌与环保并不相容的本质。但凡稍微了解快时尚的运作方式,想必都很难对H&M的雄心抱有期待。
快时尚的真相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向公众展现了一个无节制消费的社会是如何被创造的。
其中,“计划报废”这一商业概念起到重要作用,它最初被应用于电灯泡的设计,起因是当时的制造商嫌弃电灯泡的使用年限过长,因此故意降低了灯泡质量以刺激消费。
这一商业逻辑同样适用于快时尚行业。对于H&M、ZARA等品牌来说,衣服至多只能穿一季。它们的发展,靠的是打价格战与快速的推陈出新。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截图
与一般服装类品牌相比,H&M、Zara等快时尚品牌,有着难以比拟的更新速度。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上架,最快只需要两周时间。当你购买的快时尚衣物还没穿两天时,这些品牌已经在追赶下一次的时尚趋势了。
与此同时,由于这些衣物相对廉价,消费者并不介意高频率购置,同时也可以毫不吝惜地舍弃。
可以说,快时尚的过度生产与消费者的过度消费,已形成完美闭环。至于会对环境造成多少负担,从来都不是优先议题。
每年,快时尚品牌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因更换频率过快而滞销的衣服。早在2017年,丹麦电视台一档名为《Operation X》的电视节目,就指控H&M每年焚烧12吨未出售衣物。通过这一方式,快时尚品牌不仅可以快速解决自己过度生产的时尚垃圾,还可以躲过因抄袭大牌秀场款可能涉及的诉讼指控。
丹麦节目《Operation X》展示的衣物焚烧厂
与此同时,消费者淘汰“过时”衣物的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零售软件公司ShareCloth提供的数据,2018年,快时尚业生产了1500亿件衣服,其中有50%以上在生产一年后就被抛弃。照这一趋势,到2030年,全球每年丢弃的纺织品总量将超过1.34亿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都有超过2600万吨衣服被扔掉,废旧纺织品产量每年以10%至15%的比例增长。
目前,时尚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污染制造者,危害仅次于石化工业。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时尚行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全球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碳排放量总和,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
也许非洲的环境污染问题距离自己太远,但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状况,相信近期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5日,地球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
面对这一紧迫问题,除了呼吁更加严苛的监管措施尽快出台,大众消费理念的转变,也许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毕竟,快时尚品牌之所以要处心积虑地进行“漂绿”,说明了一点,消费者的选择,确实有可能左右这些品牌的发展方向。
贝宁科托努市,海滩边堆积的废弃衣物/Aftonbladet
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声量,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一种正在形成的、更具危险性的绿色消费主义话语。
有学者表示,企业正通过传播这一新型话语,将人们的思维模式拽入陷阱:“消费环境友好型产品就是拯救地球”,而不是去反思消费品的“过度生产”,是如何影响社会并改变自然环境的。
在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看似在选择一种更环保的消费方式,其实仍在助长一种反环保的生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