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台湾老兵无儿无女,打电话问大陆的侄子: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2019年,湖南常宁村民邓友爱接到台湾省来电。
还没等邓友爱开口,电话那头便传来一阵哭腔,紧接着,一段语无伦次的话在郑友爱耳畔响起:
“我想回家了,但是我现在没钱了,你能养活我吗?我不想在这里呆着,我死也要死到常宁……呜呜呜呜”。
邓友爱听出了伯父的声音,立刻答了一句:“回来吧,回家吧,这边才是你的根,我一定给您养老送终。”
在普通人看来,儿女赡养父母乃是人伦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邓友爱的大伯在台湾生活了72年,中间仅回来过4次,为何向侄子提出“赡养”的要求?
邓友爱又为何立刻同意了大伯的要求,这位96岁的台湾老兵背后有什么难言的故事?
“长子失踪四十载,母亲苦等抱憾终”
电话那头的96岁老人,名叫邓雪桂,是村民邓友爱的亲大伯。
1923年,邓雪桂出生在湖南常宁一个普通的农村。生活在变革和战争的年代,邓雪桂的童年岁月异常难熬。
弟弟妹妹接连出生,邓家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为了节约家里的口粮,也为了挣点军饷贴补家用,邓雪桂跟着征兵的国民党走了。
身处农村的邓雪桂,即使已经22岁了,仍然不懂得国军和共军的区别,只是老实地听从长官的话。
1947年,邓雪桂所在的国民党军队路过常宁,他请假回家匆匆见了父母和弟妹一面,之后消息全无。
解放战争胜利后,邓雪桂跟随国民党大部队仓促前往台湾,根本没有机会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
湖南常宁老家,邓母翘首等待着长子的消息。在其他亲人看来,邓雪桂早就死在了战场上,成为了众多无名士兵中的一个。
为了向邓雪桂寄托哀思,在每年的清明节,邓家都会烧香祭奠邓雪桂。邓母每次见到这种场合,总是会掩面跑开。
家人们都劝邓母不要太忧思,接受邓雪桂已经战死的事实,邓母听到“战死”“去世”这种言论后,经常表现出生气的语气。
“呸呸呸,不要咒你大哥,他一定会回来的,他只是忘记了回家的路,只要我在这里等他,他肯定会回来的。”
家人看到邓母如此固执,也不再相劝。
等待化成了执念,在邓母剩下的四十年光阴里,她每天都会到村口等待儿子的身影。
尘土飞扬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洁净的水泥路,村口玩耍的小娃娃已经为人父母,当初栽下的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邓母还是没等来大儿子的只言片语。
那个麻利的中年妇女,也已经变成了拄着拐杖、佝偻着背的垂垂老太,眼看着剩下的三个孩子成家立业,阖家幸福,老人越发思念生死未卜的大儿子。
“老大你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你到底在哪里呀?妈妈等你等得好苦,我们娘俩这辈子的缘分难道这样尽了吗?”
1987年,邓母去世了,她终究没有等到长子的消息……
在邓雪桂看来,奶奶对大伯的盼望已经成为了邓家每个人的隐痛。邓友爱一家都怕邓母情绪失控,因此,没有在公开场合为邓雪桂办过葬礼。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即使不知道邓雪桂战死何处,家里人仍然决定为其操办一场正式的葬礼,设置“衣冠冢”,以告慰他四十年漂泊的灵魂。
邓友爱的父亲将两个妹妹召集到家里,准备商量给大哥举办葬礼的事情。正当大家挑选日期时,一位从台湾省返回常宁的老兵给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
老兵在家人的陪同下打听邓家的消息,在见到邓友爱的父亲时,拉着他的手说:
“你是雪桂的二弟吧,邓雪桂还活着呢,我们许多湖南老乡49年一起去的台湾,之前联系不上家里,没有办法,他知道我回家,托我打听你们的消息咧”。
得知大哥还活着的消息,邓友爱的父亲哭得不能自已,他赶忙通知两个妹妹,商量联系大哥的事宜。
在要到大哥的地址后,邓友爱的父亲向台湾省桃园市寄出了一封信。为了避免大哥过于悲恸,他在信中谎称八十岁的老母亲焦急盼望着哥哥回家。
收到老家的来信,60多岁的邓雪桂哭得像个孩子,“我不是孤家寡人了,我的老母亲还等着我回家,弟弟妹妹们也都想着我。”
抱着“尽孝”的“团聚”的心愿,年逾60的邓雪桂踏上了回家的轮船。但是,当邓家人邀请邓雪桂留下时,他却婉言拒绝了。
散尽积蓄回馈亲邻,漂泊游子婉拒回家
虽然两岸已经允许民众相互来往,但邓雪桂还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回到湖南常宁。
摆在邓雪桂老人面前有三个问题:
1、返乡手续过于繁琐
邓雪桂老人没上过学,除了名字之外,他并不认识多少字。而办理通行证的全程都需要阅读文件和签字,对于识文断字的人来说,整个流程下来还要十几天。
因此,邓雪桂老人只能向识字的湖南老乡求助,那段时间,在办理通行证的政府部门,经常能看到两个相互搀扶的老头在各个窗口奔走。
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老人终于办好了所需要的所有证件。
2、千里距离舟车劳顿
从台湾到大陆只有轮船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到达大陆后,还要转乘火车到湖南常宁,之后再从常宁坐公交车回家。
排除等车的时间,邓雪桂要在车上待两天左右。而此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出行必须拄拐。
“子欲养则亲不待”,想到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如果再不尽孝,很可能见不到她最后一面,邓雪桂决定尽早出发,在路上边走边歇。
3、长途跋涉车费昂贵
当时,轮船和飞机的价格十分昂贵,而邓雪桂老人一个月的收入不过几十块。
四十年来,邓雪桂没有娶妻生子,对待自己也十分苛刻,倒也攒下不少钱。
不仅如此,同样身处桃园市的湖南老乡说:“我家里没亲人了,留着钱也没用,你需要多少尽管开口就是了。”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邓雪桂老人正式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1988年,离家四十年的邓雪桂老人再次进入常宁地界。邓雪桂在村口碰上了早早等待的弟弟妹妹,拉着弟、妹的手,邓雪桂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
突然,他像想起什么似的,焦急地向熟悉的家里走去。走到门口时,邓雪桂老人大喊:“妈,我回来了”,而回应他的只有生锈的大门和院中的杂草。
弟妹还没来得及告诉他真相,他已经冲进了客厅,看到桌子上摆放的母亲遗像,邓雪桂瘫倒在地。
“儿子来迟了啊,四十年了,我还是没能见您最后一面”,邓雪桂老人瘫倒在母亲遗像前涕泗横流。
弟弟妹妹在他身后交换了一下眼神,弟弟小声说道:“大哥,早在给你写信之前,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们害怕你接受不了,只能瞒着你说母亲还在世。”
这时候的邓雪桂已经没了脾气,只是不住地忏悔道:“我来迟了,我来迟了。”
之后,邓雪桂被弟弟领着前往母亲坟前。邓雪桂老人放声大哭,不停地在母亲坟前磕头,围观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四十年的盼望,老天爷没有给予一丝怜悯,让互相惦念的两方落得个“天人永隔”的结局。
也许只有在那个场合,漂泊在外的游子才能真正理解余光中《乡愁》中的文字:“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情绪稳定后,邓雪桂回到弟弟家里。
邓家的亲戚邻居听说此事后,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邓雪桂。同辈们向他介绍着自己的孩子和孙子,一些同龄的老邻居向他询问着台湾的情况。
被众人簇拥的邓雪桂,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在首次返乡的一个月里,邓雪桂走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他像个孩子一样,品评着每一处与记忆中不同的景观。
“这里有棵两人粗的大槐树,我们小时候经常比赛上树。”
“这边过去是个池塘,那鱼是又大又肥。”
“这条小路啊,之前一下雨就走不了人咯。”
返回台湾之前,邓雪桂把带来的积蓄全部分给了亲戚邻居,还为弟弟家盖了一栋新房。
弟弟竭力劝说邓雪桂留下,他却说:“在这里我生活的不习惯,吃得住得,包括上厕所都跟前40年不一样,很难适应过来。”
其实,邓雪桂老人隐去了两个真正的原因:
“我在台湾只是一个穷苦的老头子,我资助他们的钱是40年的积蓄,我并没有表面上过得那么好,我不想拖累弟弟妹妹。”
另外,老人在台湾结识了许多湖南常宁的老乡,平日里没少受他们的恩惠。他们中有些人在大陆没了亲戚,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想过去陪陪他们。
面对着哥哥给出的理由,邓雪文只好同意。之后,邓雪桂老人先后三次回到常宁,看望亲属。
时间到了2019年,邓雪桂的兄弟姐妹此时已经全部去世,而邓雪桂也已经96岁高龄。
邓友爱心里,已经做好了见不到大伯的准备,令他没想到的是,大伯竟然哭着打电话给他,询问是否愿意赡养他。
不想回老家定居的邓雪桂,为何突然改变了想法呢?
孤苦无依求助侄子, 96岁高龄落叶归根
在电话中,邓雪桂将返回台湾的真正原因告知给了侄子。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邓雪桂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而他身边的湖南战友一个接一个凋零。
邓雪桂回忆在台湾的见闻时说道:
“在我住的院子里,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兵,他们经常聚堆在门口说话,我知道他们其实在等大陆来的旅游车,他们心里盼望着亲人接他们回家。”
之前,他还能跟战友们喝茶、下棋、唠嗑,可现在,整栋单元楼剩下的湖南人只有自己。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按照地区进行征兵,整个常宁地区的青壮劳力都被编到了一队。到达台湾后,这些湖南老乡仍然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固定的小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很少有人刻意学习台湾方言,而是坚持保持着乡音。
邓雪桂老人就是其中一名不会将普通话的老人,战友们相继去世后,当地的台湾年轻人根本听不懂他的常宁方言,因此,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
对战友们的牵挂是他留在台湾的理由,如今战友们都走了,他开始思考“落叶归根”的问题。
他试探性的给侄子打了电话,没想到邓友爱根本没有思考,非常认真的说:“大伯,我会去台湾接您,无论您有钱没钱,您都是我大伯,我会为您养老送终。”
邓友爱并没有说空话,他当即就把大伯回乡的事情告诉给了妻子,得到妻子的同意后,他开始安排大伯的返乡事宜。
三十年前首次探亲时,邓雪桂曾说不习惯家乡的“旱厕”,那时,邓友爱已经将大伯的这一习惯记在了心里。
他将家里的“旱厕”进行了改装,在邻居们看来:“友爱手巧,厕所弄得比城里人还干净哩。”
邓友爱知道,老人喜静,他害怕儿孙们的日常起居影响老人休息,于是单独给伯父盖了一栋新房子,还为老人安装了空调、大电视等新家具。
在邓友爱心里,伯父当年对家里的资助,极大地改善了邓家的生活条件,让邓家过上了平稳富足的生活。
“即使当年没有的资助,我也会为伯父养老送终,他是邓家的一份子,是我奶奶和父亲一直盼望着的亲人。”
结语
邓雪桂老人是幸运的,在失联四十年后还能联系上亲人,晚年还有侄子侍奉在侧。但是还有许多人与亲人保持着失联状态,一辈子未曾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两岸同根同源、同宗同脉,祖国统一也是历史趋势和民心所向,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为不仅是政治挑衅,也是一种违背传统的无德行径。
最后,跟邓雪桂老人,以及其他想家的人说一句:欢迎你们回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