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电影史》: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三代艺术家伉俪,戏剧、影视的艺术血脉温情流淌
如光影般描绘了中国电影和戏剧发展史上极为独特的艺术传承佳话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讲述家族三代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故事,分为“访谈”和“文选”两大部分。书稿好似一部跨越一个世纪的文艺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书评人、影评人许金晶对郑大圣导演的两次访谈拉开帷幕;而后三代人,合计6位艺术创作者的一手文字娓娓道来,回忆了老一辈可亲可敬的故事,阐发了各自的艺术追求,讲述了许许多多可爱有趣的故事。口述史的温度、历史档案的深沉积淀,文字与照片的呼应,如光影般流淌的叙事,倾泻着至纯至善、至真至性的流光……
书中主人公为三代戏剧和电影、电视剧创作者:
黄佐临:著名戏剧家、电影导演。“写意戏剧观”的提出者,曾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执导电影《假凤虚凰》《腐蚀》等。
丹尼:本名金韵之,话剧演员。
黄蜀芹: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执导电影《人·鬼·情》《画魂》《青春万岁》,电视剧《围城》《孽债》等。
郑长符:电影美术师。
黄海芹:一级编剧。
郑大圣:电影、戏剧导演,执导电影《村戏》《天津闲人》《廉吏于成龙》等。
沈昳丽:昆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作者简介
许金晶
许金晶 编著
书评人、影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编著《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开设“中国电影史”系列学术随笔专栏。
孙海彦编著
副编审,《青春》杂志首席编辑,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编著《开山大师兄: 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许金晶 孙海彦)等。
新书简讯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作者:许金晶 孙海彦 编著
出品:贝页
页数:312
字数:225千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精彩内容节选
我们“苦干剧团”,演出大型神话剧《牛郎织女》(吴祖光编剧,黄佐临导演)。
大幕拉开,只见牛郎骑在老牛背上,悠悠地吹着一支短笛。老牛摇晃着憨厚的牛头,迈着迟缓的步履,驮着牛郎,一步一步地踏进后台。一到后台,老牛立刻直起腰来,把牛头从头上一脱下来,任它套挂在脖颈上,像今日宇航服的帽子那样!他快步跑到台前乐池,拿起指挥棒,指挥乐队。指挥后又钻回去演他的戏。这个指挥不是别人,就是现在在中央乐团的大指挥李德伦。
李德伦是搞音乐的。可是,苦干苦干嘛,就得一个人顶两个,甚至顶三个人用,所以,搞音乐的也得演戏。记得演出古装话剧《楚霸王》(姚克编导)时,李德伦扮演一名太尉,无非是吆五喝六地跑跑龙套。可李德伦一上台,非常紧张,还不轮到他,他早早地就等在边幕旁,站立不安,左脚换到右脚,右脚又换到左脚……好容易该他上台了,他一迈腿,“扑通”一下,就绊倒在台上,跌了一个“大虎趴”。原来,他脚上缠紧了边幕的绳子,哪能不跌跤呢?把太尉的帽子都跌掉了!怎么办呢?他只好回到后台,重新穿戴好了再上场。
——黄佐临
摘自书中《往事点滴》
选择演员时坚持严格标准,对主要演员,我希望他们都看过小说,有悟性、有理解力、有幽默感。可幸的是陈道明、英达等早在以前就看过《围城》,所以,我虽以前不认识他们,但这次一见面就能相互认可,连我们的摄影师、副导演都早就是“钱迷”。本片有名有姓的角色共七十二人,我坚持了要严格挑选:把七十二人按各种人选在脑子里排列比较,等于预演了一遍选择最佳方案,这个过程恐怕比任何计算机都要复杂。我对副导演说:“全盘演员的选择要做到几十年后不后悔。”
一旦选定,就充分信任、发挥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刚开始,我发现演员们都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准备太多,看了过多的评介文章,有了过重的负担。因此,我想首先是要松绑,演员们问我怎么个演法,我答:“乱说乱动!”有剧本、台词,又有具体场景、环境,不需要再附加任何包袱、框框,我希望他们大胆放手地演,对优秀的演员们不需要说“最好喜中带悲、喜而不过,表演不露痕迹”一类废话。我们在表演上提出的口号是:“不要假深沉、伪抒情。总之,别装蒜。”原著恰是要处处揭露人物的“装蒜”,我们提倡直觉、即兴、鲜活、灵巧的表演。开始时大家不习惯,但不久就感到了它的魅力,渐渐形成了这种方式:演员们到现场走戏、对词,明确了每场的重点戏眼,就放手演吧……一些演员刚来组有负担,轻松不下来,但不到两天工夫,全被同化了。因为这种讲究直接尽兴表达人物的创作方法,是具有天然吸引力的,是最能释放演员天性、帮助他们呈现表演魅力的,在良好的创作空气下,很容易就能被演员们接受。
——黄蜀芹
摘自书中《让我们更崇尚直觉,更轻松些吧——谈〈围城〉的表演》
我愿意相信:所谓戏剧规律,是那些别具慧眼的人从实受的生活中淬炼出来的。剧作家其实很像时间的炼金术师。我们是被日常琐碎裹挟了,不知觉,多少戏剧性的时刻都被浑浑噩噩地错过,好像没发生,却总是要承担后果。剧作家能跃上更高一级的能量场,看下来,全是快动作,倏忽生死。一旦把一生压缩成三个小时的一台戏,所谓戏剧规律就显现出来了:上帝才是最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们窥探到了这个秘密,泄露给我们看。所以他赚够钱就不再写剧本了,回到乡下买了一个宅子,躲起来做寓公。
——郑大圣
摘自书中《文化世家中的历史情结》
本文转自:贝页图书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