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太后,教出最猛的君王。”
来源:历史的荷尔蒙(ID:ermeng20180705)
1
拓跋宏一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带领北魏攀上巅峰。
作为献文帝拓跋弘(是的,两人的名字读音是一样一样的)的长子,拓跋宏2岁即被封为太子。
但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同时,拓跋弘也失去了母亲。
因为北魏有一条奇葩的规定,皇子被立为太子后,母亲就要被赐死。
可怜的拓跋宏,从小被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
冯太后是个聪颖果断且具有政治魄力的女人,作为拓跋濬的皇后,她诛杀谋害两代帝王的宦官宗爱,辅佐拓跋弘登基,平定太原王乙浑叛乱。
在拓跋宏封为太子后,年仅26岁的冯太后开始远离政事,全力抚养后代,吃喝拉撒都亲自照料。
4岁这年,拓跋宏登基。
平常太后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
有一次拓跋宏外出游玩,比约定时间晚了两个小时回宫,未等冯太后问责,拓跋宏便主动禁闭读书,三日都不吃不喝,最后晕倒在房间。
北魏拓跋氏属于鲜卑族,,他们认为自己民族属于中原汉族的一支,后流落到北方草原,成了游牧民族。
所以建国以来,北魏帝王都以恢复中原正统为己任。
在拓跋宏爷爷的爷爷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北魏疆域拓展到黄河以南,北方的鲜卑族和南方的汉族矛盾日益突出,推动民族融合的改革势在必行。
拓跋濬在位时推动胡汉融合,冯太后耳濡目染,对孙子拓跋宏的期待更是恢复中原大统。
拓跋宏不仅学习儒家思想,还配有汉族老师。
冯太后也亲自授课,将其多年治国理念,写成《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供拓跋宏学习。
冯太后辅佐拓跋宏当政时,已开启了多项改革。
——推行俸禄制,为官员们颁发工资并对贪腐进行重罚;
——推行均田令,将无主土地分给无田地的农民,增加劳动人口,充盈国库收入;
——改变过去宗主督户制,重建北魏地方基层机构,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即所谓“三长制”,解决了户口隐匿、豪强地主偷税漏税的情况。
在冯太后的培养下,拓跋宏不仅拥有宏图大志,继承了改革风范,生活上也节俭自律,宽宏大度,初具明君风范。
2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3岁的孝文帝拓跋宏正式亲政。
守孝一年中,拓跋宏悄悄谋划着一件大事:迁都。
公元493年9月7日,26岁的拓跋宏带兵南征,讨伐南朝萧齐。
3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平城出发。
一路上阴雨绵绵,将士困乏不堪,大臣叫苦不迭。
历经40多日的艰难跋涉,南征队伍抵达洛阳。
此时的洛阳城一片荒芜——五胡入侵后,西晋官吏百姓都逃亡到了江南,留下一座孤城。
已不堪忍受的大臣劝拓跋宏停止南征。
拓跋宏说,“南征统一天下是家国大业,不能半途而废。”
但他给了大臣们选择的机会,要么继续南征,要么定都洛阳。
大臣们选择了后者。
原来拓跋宏早就计划迁都洛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汉文化。
不过迁都对朝廷贵族官员来说,要舍弃家财,还面临着新的生存环境挑战。
所以除了少数汉人官员,绝大多数鲜卑贵族和大臣对迁都是强烈反对的。
于是拓跋宏提前与李冲等大臣密谋,以南征的名义实现迁都。
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推进民族融合。
……
公元495,拓跋宏下诏禁止士兵民众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
除了穿上汉服,还要说汉语。
拓跋宏宣布汉语为“正音”,而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虽然服饰语言上实现了统一,但胡汉还是两家。
拓跋宏果断下令,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使用的单姓,将皇族姓氏“拓跋”改姓为“元”,自己名为“元宏”。
拓跋宏的目的,是彻底汉化鲜卑族,他还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并亲自帮自己的六个弟弟娶到汉人妻子。
活人改完,死人都不放过。很多拓跋贵族想将去世的家人拉回故都平城下葬,但拓跋宏要求凡迁都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到黄河以南,因而鲜卑后代的籍贯变成了洛阳。
就这样,这位“不爱鲜卑爱汉族”的帝王,以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胡汉融合。
一时间,洛阳上下学习儒家文化,崇尚礼仪,佛教昌盛,洛阳成了繁茂都城,一些南方的士族也北迁到洛阳。
从南齐到来的人感叹,“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也就是说,本以为北方荒凉贫瘠,到洛阳一看,文人雅士珍宝古玩都汇聚到了这座城市。
3
拓跋宏完成了迁都和改革的壮举,但一切并不风平浪静。
洛阳气候与北方的平城大不相同,夏天湿热,很多鲜卑贵族深感不适。
再加上大家的装束、语言到姓氏,连祖坟都改了,几乎抛弃了鲜卑所有传统。
这自然激起很多鲜卑贵族和大臣的不满,其中包括未来皇位继承者太子元恂。
公元496年8月,借拓跋宏巡游嵩山之际, 镇守在洛阳西北金庸城的元恂密谋逃回平城。
此时的元恂才13岁,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一直不遵守朝廷汉化新规,此前大臣高道悦的劝诫还惹恼了他。他先杀死高道悦,之后要出城,但因守城将军严守,元恂没能成功。
拓跋宏得到消息后紧急赶回宫中,揍了元恂一百大板子,废除太子身份。
元恂心高气傲,不仅不知悔改,还与手下继续密谋反叛,拓跋宏失望至极,赐死年仅十五岁的儿子。
虽太子和拓跋贵族有反叛之心,但经过汉化改革,北魏的胡汉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为北魏带来了活力,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盛。
在此期间,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为纪念去世的冯太后,拓跋宏命工匠在洛阳西山开窟造像,为冯太后祈福。
公元293年,依托天然的溶洞,一群工匠将石壁凿成一个高11米、宽7米、纵深近14米的巨型石窟,洞顶被凿成圆拱穹窿形,这就是龙门石窟的第一个洞——古阳洞.
窟内正壁为冯太后,主尊释迦牟尼佛高近7米,雄伟壮观。
从497年开始,拓跋宏率兵持续南征,攻打南齐的襄阳、南阳等地。
战事胶着之时,拓跋宏得知齐明帝驾崩。按照儒家礼仪,拓跋宏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返回洛阳。
返回洛阳的途中,拓跋宏身患重病。
回到洛阳后第二年,公元499年4月26日,一代改革明君拓跋宏驾崩,年仅33岁。
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龙门石窟古阳洞主体完工,造佛运动自此持续了数百年。
拓跋宏去世之后,北魏由盛而衰,政权分裂,繁华的洛阳城再次荒芜。
拓跋宏创造的胡汉一家、四方来朝的盛况不复存在,但民族融合为后世隋唐打下了统的基础。
年轻的拓跋宏独立执掌朝政仅十年,就创下了历史上可铭记的“孝文帝中兴”,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大男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