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你也有吗?如何避免?这些方法大人孩子都能用
越来越多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
需要引起重视。
“提笔忘字”有哪些表现形式?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尽管和一些字频频照面,十分熟识,但到了落笔的时候却拿不准了,就像隔着一层纱帐,不能清晰、准确地写下真实的字形。
2. “敲字如飞,下笔滞涩”。想到一个字,第一反应是它的拼音,而非笔划。这导致许多人在电脑上可以凭借拼音输入法行文万里,在纸面上却“笔笔心虚,犹豫不定”,半天写不出几行字。
3. “张冠李戴,错字连篇”。到底是——
“出其不意”还是“出奇不意”?
“迫不及待”还是“迫不急待”?
“账号”还是“帐号”?
“发轫”还是“发韧”?
“凑合”还是“凑和”?
忘字时,不少人索性找个字形或发音相近的代替,甚至有意写得潦草,蒙混过关。时间久了,不会写的依旧不会,会写的经扰乱后也拿不准了。
“提笔忘字”是怎么造成的?
1. “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
网络时代,在高效快捷的输入模式下,键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笔”。通过智能提示和大致印象,就能“流畅无碍地打字”,而无暇也无需掌握汉字的准确结构。
书写的时间和机会被严重压缩,而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汉字是需要通过不断复写才能加深印象的。
2.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许多汉字,人们是靠机械地“死背硬记”,而未探索一撇一捺背后的文化趣味。要知道,汉字是一套充满魅力的符号系统,字形和字音、字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它的结构特征,不至于轻易忘记。
怎样才算认识了一个“字”,流沙河先生写道:“看见一个字,能够写出字形,读出字音,解释字义,还得要知道这个字在古代是怎么样写、古音是怎样的、后来怎样变化的、本意是什么,这样才算真正认识了一个字。”
3. “网络梗”对文字规范的侵入。
网络语言表达过于追求“网感”,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如:“blx”是玻璃心的缩写,“夺笋”代替“多损”等,难免会干扰人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当人们越发依赖搞笑轻便的网络用词时,对汉字本身的敬畏也会随之丢失了耐心。
面对“提笔忘字”,能做什么?
有人会说,在讲究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手写文字低效且耗费心力,不会写也不产生什么严重影响。
4.多创新汉字的展示渠道,鼓励更多的人关注汉字的文化价值。如陕西师范大学17年来坚持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带有温度的手写体配上汉泥封印,尽显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骨,可谓“上新”更“走心”。
5.永葆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汉字是我们的根之所系,余光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要守住汉字,守住这片土,不让祖传之宝消逝,也要拓出新天地,让汉字走向未来,永世流传。
本文综合自 |
央视新闻《夜读》(参考资料:浙江宣传公众号、青岛宣传公众号等)
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11日A02版《消除汉字“失写症”呼唤加强“深阅读”》,作者威利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