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恐惧,愚昧就狂笑
㊟纪录片《海洋》
当地时间 8 月 24 日中午 13 点,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向海洋排放第一批经处理的放射性废水。
围绕福岛核废水,“我们在谈科学还是立场”成为话题中心。
各方能从争论中达成共识的判断或许过于乐观,不可避免的是又一次,有人开始囤盐了。
上一次囤盐可回溯至世纪初的非典,留在记忆中的还包括板蓝根和熏蒸的白醋味。再往前几个世纪,当大事件发生,由于民众缺乏科学解释,在集体性的恐慌中,现今看来只能被称作迷信的各种荒诞手段都被用上,针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仇恨也借势横行。
我们重发这篇文章,看看那些死于荒诞和愚昧,而非因灾病本身的无数“女巫”、犹太人、非裔和猫狗的生命被迫消失。
历史中,那些反科学的荒蛮时刻比我们想象中多。
麻风病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一种使皮肤长鳞片的疾病”。由于症状会出现在皮肤和面部,多个宗教都将这种疾病视作对神明冒犯后的惩罚。
㊟两位麻风病人被谢绝进入城市
血液疗法在麻风病的历史中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末,更多针对病人的迫害却发生在离我们更近的东亚——
日本的麻风病人在死去后一度被禁止与家人合葬;1915 年,日本的公共疗养院开始给病人施行绝育手术,并授权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惩罚;在那里,已怀孕的女性会被强制堕胎,因为他们认定麻风病无法被治愈,且会遗传给下一代。
相关书籍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作者: 梁其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3-5-1
“杀死那个主教!”
历史上的欧洲曾多次爆发大规模鼠疫,仅是在 18 世纪的俄罗斯,瘟疫就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
1770 年初,俄罗斯军队首次发现了鼠疫的迹象,通过战俘和战利品感染而来。瘟疫很快开始在莫斯科肆虐,最高峰时每天死亡上千人,尸体被扔在街道上,城市污秽不堪。
次年九月,恐慌演变为暴力事件,莫斯科人民认定国家的任何紧急措施都是用于传播疾病的阴谋;城中曾受人尊敬的安布罗斯大主教也在骚乱中被谋杀,只因他劝告人们不要聚在一起做礼拜。
㊟描述主教被宗教狂热者谋杀的画作
“猫狗也会传染疾病”
1665年,黑死病降临伦敦市。
瘟疫从温暖的春天开始,贵族、富人乃至神职人员都开始逃离城市。
到了夏天,城中蔓延起猫狗会传播疾病的谣言,时任市长孤注一掷地下令杀死所有的猫和狗,《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瘟疫年纪事》中进行过估计,被杀死的猫约有 20 万,而狗有 4 万只。
这个命令在当时起到的唯一作用,是让携带病毒的老鼠少去了许多天敌。
相关书籍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The Ghost Map:The Story of London's Most Terrifying Epidemic
作者:[美]史蒂芬·约翰逊 Steven Johnson
出品方: 译言
译者: 熊亭玉
出版年: 2017-1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1666: Plague,War and Hellfire
[英]瑞贝卡·里迪尔 Rebecca Rideal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韩丽枫
出版年: 2021-6
“不如把他们杀死更容易”
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脑叶白质切除术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该手术的发明人还因“发现了脑叶白质切除术在某些精神病中的治疗价值”而获颁了 1949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病人的术后“康复”无不以牺牲人格和智力为代价,他们变得温顺驯服,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自我意识。
㊟《飞越疯人院》,被迫接受手术的人
到了 1951 年,美国已经进行了近 2 万例的同类手术,部分城市的女性患者比例达到了七成以上。
这项手术从诞生起就面临着诸多的争议,《控制论》的作者诺伯特·维纳在书里写道:“脑叶白质切除术最近很流行,它可能会使许多病人的监护工作变得更轻松。要我说的话,更容易的监护方式是把病人杀死。”
相关纪录片
《美国历史第二十季》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Season 20
出品方: PB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首播: 2008-01-14
有色人种的“免疫力”
1793年的费城,难民和奴隶们聚集在港口,码头也成为第一批黄热病例被发现的地方。
当地官员在错误的观察中发现非洲奴隶的感染率低于白人,于是认定黑人对此疾病拥有天然的免疫力。
㊟对黑人工作不准确报道的驳斥
报纸上刊登了呼吁,号召有色人种挺身而出去完成护士的工作,包括抬走死者的尸体;而这些带着风险的劳动多数是无偿的。
所谓的种族免疫力并不存在,费城中有色人种的感染率和死亡比例均与白人相当。至于非裔奴隶们较低的感染率,只因为部分人曾在黄热病的攻击中活了下来,就在他们从非洲被运往美洲的路上。
相关书籍
《逼近的瘟疫》
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Laurie Garrett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杨岐鸣 / 杨宁
出版年: 2017-1
“同性恋瘟疫”
70年代末,艾滋病毒株进入美国,在各大城市中传播。
这也是美国性革命的活动高峰期,反同性恋者于是以艾滋病为由,甚至向总统请愿,强烈反对为同性恋者赋予权利。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拯救我们的孩子”,并表示自身的诉求代表着多数公民的权利。
㊟《平常心》
1982 年的一次公开采访中,有记者提到艾滋病:“这被称为同性恋瘟疫。”在场的人,包括时任总统里根的新闻秘书在内,在听到这个措辞之后都哄笑出声。
相关纪录片
《瘟疫求生指南》
How to Survive a Plague
导演: 大卫·弗朗斯
出品方:HBO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2-01-22
“媒体让疾病变得更可怕”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来临,刚好是在一战即将结束的时期。那时放血疗法还常被运用到各类治疗之中,民众对这种疾病的危害性一无所知。
流感首先在士兵中传播,两周内已经产生 1100 个病例。同年九月,为庆祝美国即将取得胜利,一场预计有 20 万人参加的庆祝游行也即将开始。
当时的官员并没有理会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劝告,他们拒绝承认流感的危险,认为关于疾病的真实报道是在“打击士气”,“而媒体让疾病变得更加可怕”。
㊟1918 年费城庆祝大游行
庆祝游行在费城大张旗鼓地举行,游行后一周内,新增的感染人数为 45000 人,其中 12000 人在六周内死亡。
一场西班牙流感约杀死了43000 位美国士兵,只比美国在一战中的死亡人数少几千人。
《我们听到了钟声:1918 年流感》
We Heard the Bells: the Influenza of 1918
导演:丽莎·拉登
出品方:DHHS
首映时间:2010 年 1 月 15 日
情人节的屠杀
反犹太主义的行为,贯穿于 14 世纪黑死病的流行时期。
整个欧洲在几年内损失了约一半的人口,而犹太人则成为无辜的替罪羊,罪名是“在井中投毒导致了疾病”。而政府默许了这些仇视的行为,或是隐晦地怂恿了暴乱。
民众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高达 350 起,有上百个犹太社区被摧毁,他们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
1349 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在后来的情人节那天,官员们假称会带领犹太人们逃离城市,实际上却是前往行刑的地点。
㊟斯特拉斯堡大屠杀
屠杀持续了好几天,犹太人被关在木屋中活活烧死,只有少数“愿意受洗的人和有吸引力的女性”得以幸免。
与魔鬼勾结的罪名
15 至 18 世纪,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欧洲遭遇多场严重的雨灾,漫长的冬天和低温的夏季导致粮食连年减产,饥荒也随之而来。
随着苏格兰国王的舰队遭遇海上风暴,针对“女巫”的围剿从民间转为政府行为:她们以操纵天气的罪名被指控,被迫在严刑下供认不存在的邪恶,比如与魔鬼勾结、拥有太多欲望等。
单身女性、寡妇等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成为最先被攻击的目标,整个欧洲在一百多年内就有 8 万以上疑似女巫的女性被处死。
㊟1655 年,被绞死的女巫
关于如何识别、追捕和审问女巫的过程还被编写为公开出版的指南,名为 Malleus Maleficarum,在欧洲的销售量仅次于《圣经》。
猎巫行动一路持续到 18 世纪的美国,哪怕是殖民战争导致的紧张局势下,女巫也是愤怒情绪的首要出口:在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女巫审判中,女巫要么被绞死,要么会被宣判入狱。
一位被邻居指控为“杀了自家的猪、给棉花下咒语”的女巫被绑住四肢扔进水里:沉没代表无辜,浮在水面上则被视为有罪。她没有沉下去,于是被判为女巫罪,最终入狱八年。
上面刻着被指控使用巫术的女性的名字
猎巫行为最为荒诞的部分在于它的持续性——在当代的非洲等地,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导致的饥饿问题时,依然会选择屠杀妇女。
仅坦桑尼亚一个国家在近 20 年内就有超过 20000 人被杀害,80% 的受害者处于 50-60 岁之间,其中有 96% 是女性。
《魔鬼出没的世界》
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作者: [美]卡尔·萨根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译者: 李大光
出版年: 2015-5
《卡利班和女巫:女人、身体和原始积累》
Caliban And The Witch:Women,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作者: 西尔维娅·费德里奇 Silvia Federici
出版社: Autonomedia
出版年: 2017-6-30
人类的进步始于科学,而恐惧总会先它一步找准无知和仇恨的时机,继续存活在社会里。
死去的生命无法发出告诫,在此类事件面前,遗忘也不再是美德,而更接近于无意识的恶行——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