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最怕遇到这样的糟心事,你们肯定也有(并不是学习)
“我们昨天刚开学,孩子说交了新朋友,本来是好事,但我一看,这个新朋友爱说脏话,一不开心就吐口水,感觉’家教‘特别差,我要不要干预,别让孩子和她一起玩啊?”
这是最近,朋友找我求助的一件事儿,我没着急回答,而是反问道:
“假如你年轻时候谈了一个很喜欢的男朋友,但你爸妈觉得他对长辈没礼貌,满口脏话,吃饭还没吃相,不让你继续谈了,你会怎么样?”
我都没说完,朋友就插嘴说,“这是我谈恋爱,又不是我爸妈,而且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片段而已。”
她脱口而出后,愣了几秒,然后我们两个人相视一笑,都乐了。
朋友吐了吐舌头说,哎,自己当妈了,好像才能理解我妈当年的心情啊。
道理都懂,但看着自己最在乎的人,就是在往“火坑”里跳,咱能坐视不理吗?
娃在学校的社交,真的是一件让老母亲操心的事,我真的深有体会,因为小D是个特别慢热谨慎的孩子,交到朋友不容易。
她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爱跟一位大人眼里所谓的“坏孩子”一起玩,当那个孩子的跟屁虫,我那时候也是道理都懂,但仍然忍不住,经常有“把她和那个小孩子隔绝,坚决不能一起玩的”冲动。
哈哈,你们看看,这天下父母心。
所以,我并不想先和你们分享方法论,而是想先告诉你们,我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怎么变成“不焦虑”了。
我那时在读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大概意思是说:
可以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一滴墨汁,小时候我们承载的水有限,那滴墨汁的影响就显得特别大。
长大后,咱们不用刻意去除那滴墨汁,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承载的水多一点再多一点,那么,同样一滴墨汁对我们的影响就稀释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呢,当我花更多心思陪伴,扩展孩子的朋友圈后,其实也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我是确定地可以发现,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
这再次让我当时焦虑的心情得到了巨大的缓解。心态调试好了,才能稳住。稳住了,自然就有“解法”。
然后针对小D那个“坏朋友”,我才具体做了下面三步。
自己调试好了,焦点转移了,自然就没有那么排斥那个“坏孩子”了,而这一步恰恰也是接下来所有方法的基础。
花时间去了解一下孩子的这位好朋友,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那么不如多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小D那个好朋友,我们大人看来,总在玩耍过程中出现吐口水、打人、踢人的情况。
但小D的回答却是,“她很好玩,其他孩子只会玩搭积木、橡皮泥,她总能想出很多新的点子(虽然在我们大人眼里,大多都是馊主意)。”
讲真,这又一次让我学习了“看到”孩子,我们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但真的要尝试先去理解,而不是先去干预。
而当小D说出“好玩”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的不是去制止她,不和这个孩子玩,而是要带着小D去体验其他更丰富的“好玩”。
这个过程,我是把小D拉到了自己身边,而不是推她出去。她会发现,妈妈也想了解她喜欢的,自然会和我说得更多,我也更能“一切都在掌握中”。
孩子愿意和我们说,我们说的,孩子才更能听得进。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下雨天出门打伞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遇到大堂里的邻居打招呼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看到这,也许还有朋友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如果是孩子的家长不喜欢我家娃怎么办呢?又或者孩子家长素质比较差怎么办呢?
其实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替孩子”交友了。
大部分时候,孩子的社交问题都是大人太有“眼力价”了,我的处理方式永远是回归到“儿童本位”,那就是,孩子感受到吗?他在意嘛?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心魔,孩子压根没有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对方父母为什么不喜欢我,然后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要不要继续和好朋友玩,如果要继续,需要承受的是什么?
分清楚,是孩子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课,咱们父母需要补上。
大J叨叨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