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百味700亿“卖了”!此前关店近8000家,被麦当劳碾压、在华策略失灵,“快餐之王”的崛起和没落
“
入华二十多年的赛百味,虽然曾经备受留洋白领的喜爱,但是一直不能被下沉市场的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其一直在中国无法扩张的关键原因之一。
01
赛百味将“卖身”
曾经全球门店规模最大的连锁快餐品牌赛百味终于“卖身成功”。
当地时间8月24日,赛百味在官网上公告了这一消息,具体金额并未透露。买家是一家私募股权机构Roark Capital。
赛百味宣布与私募股权投资Roark Capital的关联公司达成最终收购协议的新闻稿。图源:赛百味官网
据界面新闻报道,这笔交易的最终成交价约为9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700亿元),同时赛百味首席执行官John Chidsey通过《华尔街日报》透露,本次交易后Roark Capital计划将赛百味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保留在其投资组合中。
据悉,目前,Roark Capital管理规模为370亿美元,这家公司专注于对消费品和商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尤其擅长加盟和类似加盟的商业模式。该公司旗下规模最大的食品和餐厅业务板块下投资了拥有包括唐恩都乐(Dunkin’s)、芭斯罗缤(Baskin Robbins)、冰淇淋的餐饮集团Inspire Brands和FOCUS Brands。
7月,赛百味以约100亿美元的价格挂牌出售,参与竞购的有高盛集团、贝恩资本、TPG和TDR资本。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赛百味就被曝寻求收购,有市场传言称其与汉堡王和Tim Hortons的母公司RBI就收购赛百味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谈,但因为价格没有谈拢。
02
开店速度不及其他品牌
1965年8月,17岁的弗雷德·德卢卡(Fred DeLuca)为了挣够大学的学杂费,向好友彼得·巴克(Peter Buck)借了1000美元,销售定制式的三明治,包括一英尺长的“潜水艇”三明治,以及沙拉、饮料和甜点。
为了感谢彼得·巴克的支持,弗雷德·德卢卡一开始将该店命名为“彼得的超级潜水艇”(Petes Super Submarines),两年后才更名为今天的“赛百味”。
1974年,它开始采用加盟制进行扩张后,取得了现象级的增长。它还曾靠低价、健康的三明治和色拉等差异化产品,在被汉堡薯条统治的美国快餐业中脱颖而出。
作为曾经全球门店规模最大的快餐品牌,靠着相对低门槛的加盟模式,赛百味在初期完成了快速扩张,在2015年,一度开店超45000家。据赛百味全球官网数据,截至2022年11月,赛百味在全球的门店数量为3.7万家,与其巅峰时期相比少了近8000家。
销售额方面,赛百味也是屡创新低。根据公开资料,2016年赛百味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下降至113亿美元。2020年疫情期间,在美市场的销售额一度跌至83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180亿美元销售额拦腰砍半。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赛百味加盟模式带来的食品质量问题,加上赛百味仍然沉浸在三明治带来的风光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和落后,导致竞争力下降。而赛百味的发言人随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赛百味一直专注于“发展和优化餐厅,利用更好的地理位置获取利润,关店是其优化计划的一部分。”
03
在华策略失灵
成立之初的赛百味首创了开放式厨房的概念,消费者可以走进厨房,接触到新鲜的食材,然后选择他们想要的三明治,并可以亲眼见证自己选择的三明治的制作过程。
90年代末,“低卡健康”的饮食成为美国的消费主流,三明治和沙拉成为人们推崇的食物,也是在这个时期,赛百味打出了“健康快餐”这一品牌核心理念,并开始在推广时向消费者强调低脂健康的概念,同时在菜单上特别标明相关产品的热量等。
1999年,赛百味给一位体重接近200公斤的顾客连续3个月免费提供自产的三明治,而且只要求他以赛百味的三明治为食,并不增加训练或者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这位顾客的体重下降了100公斤左右。因为这件事的戏剧性得到了广泛传播,赛百味向人们传递出其是健康快餐的信息。
当然,除去健康,赛百味能够火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便宜。时间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赛百味开始转变策略,给自己贴上“便宜标签”,推出“5美元就能买一个三明治”的促销活动。
事实上,赛百味的价格并无优势。
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赛百味这个品牌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无感。
除了对赛百味的点菜方式陌生,三明治这种食物本身的生冷属性也让赛百味在中国市场难以拓展。
中餐以热食为主,讲究的是“锅气”。而赛百味的三明治无论是未经烹饪的生蔬菜,还是有嚼劲的面包,都无法满足这一点。
此外,赛百味三明治的体积也让国人诟病。由于赛百味的三明治尺寸是按照美国消费者食量设计,国内经常有消费者吐槽6英寸的吃不饱,12英寸的吃不完。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多年来赛百味一直在中国不太受欢迎,是因为其并未像其他洋快餐品牌一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设计出符合“中国胃”的产品。
04
低调保守还是不思进取?
赛百味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到了2014年,其才开设了400家门店,到了2023年,赛百味的全国门店数仍然不足700家。这一数量,不及众多“后辈”快餐连锁品牌。根据第三方窄门餐眼的数据,同为美式快餐的麦当劳在中国门店数量5700家,肯德基更超过了9000家。
2023年2月,麦当劳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Ian Borden在电话会上透露,麦当劳计划在2023年支出22亿至24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在全球开拓新门店。麦当劳将在全球新开1900家餐厅,其中900多家将开设在中国市场。
入华二十多年的赛百味,虽然曾经备受留洋白领的喜爱,但是一直不能被下沉市场的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其一直在中国无法扩张的关键原因之一。
2016年,据《中国连锁》杂志报道,赛百味中国区总加盟商曾希望在菜单中增加热汤并给三明治加热,同时推出烤鸭三明治等本土化的新口味。不过,这一想法似乎最终没能落地。
一方面,冗长的审批流程让其在华业务难以实时根据本土市场做出快速调整。直到近几年,赛百味才推出了符合“中国胃”的“热烤系列”,而其单品也并未作出调整,仅仅只是将整个三明治推入了烤箱。
另一方面,赛百味自身也比较“固执”。比如在产品上,赛百味仍然奉行经典的潜艇汉堡,但这一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品牌所复制,甚至推出改良产品。而当麦当劳、肯德基等一众连锁快餐也开始推出健康概念的产品后,赛百味的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就已经开始下滑。
再比如,据央广网报道,赛百味禁止加盟商自行采购当地的新鲜食材,在中国的几百家门店只能找同一家固定供应商拿货。物流链、供应链漫长且不稳定,导致大多数赛百味门店每周仅进货1至2次,食材新鲜度难以保证。即使有加盟商想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也会在赛百味冗杂的管理、低效的沟通、漫长的申报中,逐渐丧失耐心。
除此之外,赛百味的营销创新、数字化步伐也明显落后于同行们。比如,直到2017年,赛百味才正式推出线上订餐、外卖等服务;2018年,才首次尝试在社交媒体上投放带有店面定位的点击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赛百味的发展似乎迎来了一些转机。当时,其首次从两个创始人家族之外聘请汉堡王前CEO奇德西(JohnChidsey)担任首席执行官,其最靓丽的履历就是他担任汉堡王CEO时,把汉堡王卖给了RBI(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奇德西上任后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良菜单、提升产品质量、翻新门店、优化数字化业务、重组运营等等,致力于改变赛百味的困局。
奇德西的措施为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赛百味曾于2022年10月份表示,其第三季度的同店销售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4%。
根据赛百味今年7月25日的公告,2023 年上半年全球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 9.8%,第二季度连续三个月创下北美地区最高平均单位销量,在此期间还创下公司有史以来最高周平均单位销量。
实际上,本次收购正位于赛百味宣布其同店销售额连续第十个季度实现正值之际,业绩的增长构成了它抬高自身估值的砝码。
来源 | 《商学院》杂志综合自央广网(特约撰稿:红餐网简昱昊)、中国商报、界面新闻、中国基金报、新闻坊、钱江晚报、上观新闻
封面 | 视觉中国
编辑 | 吴蒙
校对 | 袁海鸣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513373688,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51337368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