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出危险的枕边人?
许多人都无法想象,谈婚论嫁的枕边人,为什么可以成为伤害甚至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殊不知,亲密的侧面可能不是忠贞与甜蜜,而是敌对、伤害和危险。
残忍可能是亲密的另一面
要说最骇人听闻的凶杀事件,大概所有人都会想起杭州女子失踪案。经过18个昼夜的专案侦查,走访千余户的周边群众,调取将近6000个小时时长的监控内容,最后在化粪池发现人体组织。根据死者来女士丈夫许某某交代,因家庭生活矛盾对来女士产生不满,于凌晨在其熟睡之际,将其分尸杀害并分散抛弃。
不少网友将这个案子,与李昌钰博士曾经办过的同为丈夫杀妻的美国空姐碎尸案进行类比,还找出了美剧《重案组》中警官对于此类案件的感叹:“It’s always the husband.(丈夫总是有重大嫌疑)”
表面上看起来恩爱美满的夫妻关系,却埋藏着令人送命的定时炸弹。
有人不禁质疑:人真的可以对同类下这样的毒手?
有心理学教授基于物种的进化提出,人类身体里很有可能存在这种残忍的基因。在远古时代,直立人开始狩猎之后,他们不仅吃小型动物,甚至会捕杀河马等大型动物食用,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同类。而现代社会,更多的是在运用法律、道德和教育教化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的意识,而将这样残忍的属性最小化。
在亲密关系当中,冲突与依附焦虑相关,依附焦虑型高的人有更强的不安全感,他们更容易察觉且升高这样一种冲突。当他们将伴侣视为自己的猎物,而非同伴,再加上如果其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就极易用极端行为来回应亲密关系里的矛盾。
根据亲密关系社会学家罗伯茨的梳理,在爱情中有可能存在六种冲突与矛盾:
1.身体攻击:拳打脚踢,甚至是使用棍棒、衣架等身边的物品,来对对方进行身体上的实质伤害。
2.敌意揣测:鄙视、挑衅、贬低,即使对方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进行有预设地揣测和恶意解读,比如“你这么晚回来,是不是又去外面跟别人约会了”,“你挣不到几个钱你凭什么这么跟我说话”等。
3.批判行为:拒绝沟通,或是当中羞辱对方,不解决问题,纯粹地放大情绪。
4.防卫行为:为了保证自己不受伤,而合理化自己的所有错误行为,并将错误怪到对方的身上。
5.退缩行为:突然失联或人间蒸发,不愿意面对对方,消极沟通;
6.控制行为: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对方的自主权,来获取掌控的感觉,比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但对于边缘、情绪极端且道德观念淡漠的人来说,他们极易成为情感中的施暴者,他们的会把每一次争吵都视为巨大的危机,对方再一反应,危机又进一步加剧,真的变成了很严重的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样的一种自我应验式预言充满了飞蛾扑火的自毁色彩,使得亲密关系变成危险的牢笼。
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成为施暴者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许多人相信在史前的社会分工里,男人的角色是狩猎者(Man the hunter),而女人的角色是猎物的采集和归置(Woman the gatherer)。但这样的角色分配很可能随着社会文化对性别的不断解读,一直被隐形地保留在亲密关系中,从而形成男人是施暴者,而女人是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但其实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成为施暴者,也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尽管他们采取暴力的原因和方式也许有些许不同。
比如,女性更多以情感发泄为出发点,一旦情绪崩溃,就难以控制。她们所采取的的行为可能是肢体上的冲撞,比如咬、掐等,还有言语暴力、冷暴力,或者是控制对方的经济。
在瑞士、德国和英国,有非营利组织专门建起了保护被家暴男性的“庇护之家”、“男性之家”,让常年经受家庭暴力的男性可以带着子女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无论是瑞士还是德国的统计数字都表明,在被举报的家暴案例中,大约有24%的施暴者为女性,而研究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因为男性也许对于自己受到的伤害更羞于启齿。
而男性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会用暴力来明示自己在这段关系里的绝对掌控和至高地位,甚至是践踏对方的尊严,或是剥夺对方活着的权利。
近年来,无论是生活琐事、分手利益还是经济纠葛似乎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伤害别人的理由,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可能面临潜在的危险。
识别危险,逃出来
对于处于危险关系里的人来说,常常会遇到两种情形:
第一,真的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个危险的人。
第二,哪怕意识到了,也逃不掉。
在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演员秦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冷血残酷的两面派张东升。平时,他是少年宫的一个数学老师,为人谦和友善,顾家爱老婆,踏实沉稳;但实际上他不仅面对生命毫无敬畏,还是个只要有人逆着他,他就要杀人的变态凶手。
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他的岳父、岳母、妻子,恐怕也无法看出来,这个看着老实巴交、没出息的男人,能干出这样可怕的“大事”。
可见识别危险,并不容易。
心理咨询师刘昭曾总结过一篇《恋爱求生手册》,在社交网络内得到了许多人的疯狂转载,文件以一个PPT的形式,结合详实地案例分析,清晰地教给大家如何识别潜在的杀人犯。
他主要列出了一个NEEDS原则,帮助大家进行判断:
即自恋水平高,共情能力差,严重极端,低级单一的防御机制,支持资源少。
自恋水平:迷恋自己,绝对的自信,经常吹嘘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地位,常发现其表达与事实不符;
共情能力:无法体会他人的痛苦和感受,甚至以此为乐,有许多人可能有虐待动物的倾向;
极端:思考问题和平时的行为容易走极端,经常恶意揣测他人,认为别人要害自己;
防御机制:保护自己的方式单一,不会变通和换角度,相信以牙还牙,甚至同归于尽;
支持资源:身边没有足够的支持资源,如亲朋和社会关注,经常游走在群体边缘或独来独往。
然而,识别只是第一步,许多人即使知道自己在危险当中,依旧无法逃离。
在记者柴静的书《看见》当中,她曾在监狱里采访了许多杀夫的女性,其中大多数人都处在绝望而漫长的家庭暴力当中,无法挣脱。最终,在某一个突然反抗的瞬间,在进行本能的自我保护或对子女的保护中走上绝路。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属于私人的感情和事务,不能随意与他人分享。而女性的角色又强调“相夫教子”,无数的古装剧仍在强调“一个好的皇后就是要让后宫安宁”,无意中把家庭和睦归为女性的职责所在,而害怕和羞耻使得人们不敢求救,害怕失去家庭和自尊。同样的,在情感暴力里的男性也是受害者。对于求救和倾诉,他们身上可能有着更大的社会压力。
但纵容暴力的结果,往往是自己深受其害。
面对暴力和可能发生的伤害,我们应该在识别之后,关注这个人的情绪变化,和他所发出的一切威胁信号与警告,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保护。
毕竟,你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伴侣,而是一个潜在的伤人、杀人犯。
作者:花下
编辑:朝晚
你可能还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