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双打”郭台铭
今天是2023年8月31日,距离2024年台湾大选(2024年1月13日)还有134天。
在郭台铭8月28日正式宣布以独立参选方式参加台湾2024年大选之后,台湾政坛三大阵营反应不一:蓝营(国民党)反应激烈,蓝营媒体立即对郭台铭展开严厉批判;白营(民众党)闪烁其词,似乎欲迎还拒;绿营(民进党)则是摆出了静观其变的姿态。
8月30日,民进党在其中常会上正式对全党提出要求,要求党员针对郭台铭参选一事做到“四不”:不涉入、不评论、不参与、不嘲讽。
“四不”中的不嘲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郭台铭宣布参选之后,来自蓝营媒体和台湾社会各界的冷嘲热讽,实在是太多了。
问题是,民进党可以约束自己的党员,却无法约束绿营的媒体。绿营最大的媒体《自由时报》仅仅按捺了一天,就在8月30日这天以《社评》的方式,对郭台铭展开了冷嘲热讽。
这篇题为“任性老蓝男”的社评,有一句话非常犀利:“‘主流民意’到底是什么?为何‘主流民意’几乎‘一成’不变?”
用“一成不变”讽刺郭台铭,实在是太狠了!自从郭台铭透露出参选意愿,台湾绝大多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郭台铭的支持率一直在一成上下徘徊。郭台铭高高举起的,又是“主流民意”这杆大旗。两者之间确实反差比较大。
《自由时报》的“一成不变”四个字,够狠。《中国时报》上出现了两个字,也够狠。
这两个字就是:市恩。
8月30日,《中国时报》刊发了著名统派人士黄智贤(女)的文章,题目是“郭台铭不花一文钱的市恩术”。
根据黄智贤在文中的描述,疫情期间郭台铭购买了500万剂的BNT疫苗捐献给台湾,虽然费用不低,但却是公司(鸿海)出钱,郭台铭自己没掏钱。“掏钱的是鸿海股东,决定的是董事会。可是跑出来,一天天要别人感激的,要利用疫苗买选票的,却是郭台铭。”
黄智贤的“市恩”一说,犀利是犀利,却有一点经不起推敲。郭台铭出面购买疫苗,鸿海出资1亿美元,永龄基金会出资7000万美元(这个数据是黄智贤在文中所述)。表面上看,这些钱确实不是从郭台铭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但是,郭台铭是鸿海的大股东,永龄基金会也是他牵头成立的,若说他“不花一文钱”,似乎也说不过去。
与上述对郭台铭的嘲讽相比,《中国时报》8月30日刊发的《郭台铭可能成为好的台湾领导人吗?》(作者阙志克,台湾清华大学合聘教授),则有一些理论的色彩,且拿美国总统选举做论据,显得更有“说服力”。
阙文称,二十世纪以来,绝大多数的美国总统不是律师、就是政治从业者,只有四个人在担任总统前有从商的经历,胡佛、杜鲁门、小布什、特朗普。这四个人,要么经商不成功,要么经商成功但做总统不成功。所以,该文得出结论,企业领导人不见得能成为适任的政府领袖。
至于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目标不同。企业经营是要最大化公司营利及股东利益,目标相对单纯;但政府治理则需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后权衡这些考虑以作成最后可以让所有人或至少大部份人不尽满意但能接受的决策。第二,个人素质要求不同。政治领导人尤重说服能力才能赢得选举、顺利执政。企业领导者更多的是从上而下宣达式的沟通。有鉴于此,企业家常被称许的优点,如锱铢必较的商场精明和乾纲独断的决断力,可能就不必然是政治领袖最理想的特质了。
该文还指出了郭台铭的两大软肋:其一,诚信缺失。这是从政者的大忌;其二,在大陆有庞大的投资。如果他当选台湾领导人,无论是台湾民众、还是美国,都会怀疑他的施政可能会受到大陆的“要挟”。
就这样,蓝绿媒体先后上阵,对郭台铭展开了“双打”。
那么,郭台铭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笔者继续引用蓝营媒体《联合报》在自己的网站上做的题为“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宣布参选‘总统’,2024大选以下四个候选人,你想投给谁?”的调查结果作为参考。
截至今天(8月31日)上午7时20分的数据:在67238的总投票数中,投票给郭台銘的有21414票,占比32%;投票给侯友宜的有32288票,占比48%。和两天前(8月29日)的数据相比,支持郭台铭的在下降,支持侯友宜的在上升。两人的差距从6个百分点扩大到16个百分点。
根据台湾媒体的梳理,从1996年开始,共有5组候选人以选民联署的方式参加台湾大选。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宋楚瑜,36.84%,得票率最低的是许信良,0.63%。
郭台铭最终是否会通过选民联署的方式参加此次台湾大选,暂未可知。
如果郭台铭以选民联署的方式独立参选,他会得到多少支持票,暂未可知。
但是,刚刚宣布参选就遭到来自蓝绿两大阵营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疾风暴雨般的嘲讽、批评、批判、规劝。
在这方面,郭台铭是第一人。
如果郭台铭铁了心从政,那么,他的从政之路该如何走呢?
笔者是有一些想法和建议的,将在后续的评论中向读者朋友报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