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领域,从改良演化成突破|甲子引力X
能源革命何时到来?
8月22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在北京举办了「繁星不负长夜——甲子引力X2023科技产业投资大会」,活动现场还有40多位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展望中国科技投资领域的下一个“群星闪耀时”。
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目前,新材料的发展也备受国家重视,例如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电池材料等。
前不久盛传的“室温超导实现”的背后,也意味着超导材料的蓬勃发展。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李俊峰、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蒋纯、高榕资本董事总经理辛旺、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刘壮、 国寿股权科技赛道相关负责人郑海军、华义创投合伙人张鑫、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谢词龙共同以《沐光而行:双碳目标催生新材料与新机会》为论坛主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现场嘉宾交流实录,「甲子光年」整理删改:
1.超导,目前还不是投资要考虑的事
张鑫:大家好,我是华义创投合伙人张鑫。华义创投发源于清华控股投资发展部,主要有母基金、直投、产业基金三块业务。母基金主要以早中期行业型创业投资基金为投资方向,直投聚焦于硬科技,产业基金帮地方政府做招商引资,帮项目做落地。无论做LP、母基金、直投、GP、产业基金,我们都希望做一支专业化团队,跟各个专业化小伙伴一起合作成长。今天首先感谢甲子光年提供机会,让我主持这个环节,让我跟在座重量嘉宾一起探讨双碳目标下新材料的投资机会。首先,由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蒋纯:大家好,我是普华资本的蒋纯。普华资本成立于2004年,目前在管规模两三百亿。我之前也经常来甲子引力大会的论坛,最早我们是讨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后来是来讲半导体,今天来到新材料的论坛。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硬科技投资的一个轨迹,由应用层下沉到半导体,现在下沉到产业最上游。
刘壮:大家好,我是经纬创投的刘壮,第一次参加甲子光年的活动,希望明年这个赛道还能保持一定的热度。经纬创投从2016年开始投新能源赛道,比较代表的案例有理想、小鹏,我们在电池的上游做了很多布局,后面还会专注在新能源新材料的投资。
李俊峰:各位好,我是红杉中国的李俊峰,长期关注新能源、双碳领域。秉承“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理念,红杉中国致力于帮助创业者成就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也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清洁技术投资的机构之一,2008年就开始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刚才蒋总谈到从应用到中间再到材料,其实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制造业,东西必须做出来才有价值。科学家们有一个想法,再通过工程师变成可能,通过工业变成可行,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辛旺:大家好,我是高榕资本的辛旺。我们从互联网TMT进入市场,后面慢慢延展到更多领域,现在有四个方向,新科技、新消费、新医疗和新能源。我其实跟蒋总有点像,从TMT慢慢看到越来越硬的领域,现在重点关注能源和材料等方向。大制造业的体量以及中国优势和机会,能孕育出很多大鱼,以锂电和光伏为例,超过百亿美金的公司各自都有十几家,甚至还有数千亿的公司,在其他很多赛道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空间存在。因此新能源、新材料整个行业还是非常值得长期耕耘的,谢谢大家。
谢词龙:大家好,我是来自达晨财智的谢词龙,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本人从2018年开始看新材料的方向,这两年很明显地感受到新材料的赛道迎来了一个蕴藏机会的阶段。简单说一下达晨,达晨财智在2000年成立,是国内成立比较久的投资机构,一直专注硬科技领域投资。达晨从成立至今,重点资金和精力一直在智能制造赛道,很早就布局了一些能源和电池材料企业。新的机会到来,希望跟各位多多探讨。
郑海军:大家好,我是国寿股权的郑海军,主要专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包括风电、光伏、锂电、氢能及储能等方向。国寿股权成立于2016年,我们的投资理念是投资未来,投资价值,投资创新。新材料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材料革命带动着社会的变革,投资都在提倡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第一性原理。新材料进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底层逻辑”,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性原理,现在很多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很大部分都来自新材料的突破与改进。
张鑫:感谢各位嘉宾跟大家介绍新材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今年室温超导话题比较火,3月份美国爆出室温超导,最后发现是一个乌龙。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测出完整的室温超导数据,投资人怎么看这个事情?想请李总和辛总分享一下。
李俊峰:其实这件事上热搜,都是这么多年来材料焦虑症的反映。从2009年的能源革命,到后来2020年的双碳,实际上都是一回事——解决能源转型问题。而能源转型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或者提高导电率。如果超导问题解决了,很多材料都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们是乐见其成的。
能不能做出来,理论上可以。作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材料,其既可能是合金形式,也可能是有机化合物的形式。我们固然希望能尽快突破,但也不能特别着急,从科学发现到工程实践中间需要一个很长期的探索。
辛旺:特别同意李老师说的点。分两方面,一方面假设面向未来的变革性技术就是超导,距离产业应用还有很久?我们看历史,低温和高温超导在几十年前实验室已经证明了,但今天看西部超导这家公司的收入结构,也只有6多亿的收入来自超导,这已经是最成熟的超导应用,可见这件事情的应用推广对材料、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另一方面,这个技术是不是超导?一些行业专家的反馈是谨慎乐观的。另外就算是超导,其载流能力的有限也极大限制了应用场景。因此我们面对超导或许可以更冷静一些,但是也确实反映出大家对能源革命核心材料技术的期待。
2.新材料领域很难有颠覆性的突破
需要的是改良
张鑫:谢谢两位嘉宾的分享,我觉得这事不管是不是一个超导,其实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超低能耗和超低输出技术上持久的追求。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讲,想再请教李老师和郑总,这几年新材料方面在技术上有哪些变化,哪些细分领域正面临技术上的突破?
李俊峰:可以说近50年来,材料工业基本上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我们经常说颠覆式创新,这个领域几乎没有颠覆式创新,只是改良式创新。比如光伏半导体材料,70年代的效率是4%-6%,使用晶体硅;现在接近30%,也是晶体硅。晶体硅本身没有改变,但是人们不断尝试通过改变材料结构增加效率,日积月累使得效率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他的材料也可能要走这条路,在材料本身特性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也不失为一条路子。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材料?如果材料不改变,很多应用领域就已经几乎发展到了瓶颈,有了新材料才能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相比颠覆式创新,我们不妨更多关注一些改良式的材料创新,这种改良最终也可能演化为非常重要的突破。
郑海军:之前林毅夫老师曾说过“比较优势”,首先我们先了解我们适合做什么?材料从本质上突破没有几十年的研发与试验是很难的,超导及低温超导的历史大家肯定比较熟悉了,再到我们新能源领域如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固态电池及锂电池的正负极,哪怕我们现在看得到的异质结(HJT)、PERC电池等等,它们的突破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岁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我看来,新能源领域的新材料正在突破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向:颗粒硅、电镀铜、叠层电池、钙钛矿、硅碳负极、固态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等。
张鑫:谢谢两位嘉宾,一方面我们关注变革,例如室温超导,另外一方面,确实技术改良造成效率和Know—How降低。我想从资本的角度请剩下的几个小伙伴谈一下,从资本角度来看,这几年新材料方向投资进行了哪些变换?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大家关注?
蒋纯:材料这两年特别热,我理解是跟整个科技产业的逻辑是一样的:一方面是科技本身的进步带来的机会,但近期更重要的,是在面临去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补国内产业的断点、堵点、痛点。这里又分为这几条路径:
一是直接补,这个东西我没有怎么办,硬着头皮做出来,类似光刻胶这样的东西。
二是,如果没有办法直接补,能不能通过新的方式换道超车。比如核心零部件,像减速机这一类东西,它的核心在于材料,像日本的领先企业,它的钢材,表面处理,包括润滑油等都领先于我们。我们投的一家企业就通过表面处理的方法,换道超车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提升材料的耐磨度和精度,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固体润滑的办法绕过润滑油。这种课题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是用新的方法、新的应用场景解决卡脖子问题。
第三个方向,是通过技术驱动解决国家发展新问题,比如光伏、储能这些领域上,这个领域最主要驱动力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国家优势产业的发挥,这块逻辑更像是科技本身的发展逻辑。
刘壮:新能源行业在2017、2018年的时候很火,2019年比较冷,2020年特别冷,2021年开始热,去年年底大家预测新能源肯定会过剩,预计2023年下半年,甚至Q4才有可能过剩,但实际上整整提前了大半年时间。
经历过2019年,2020年,本身落后产能会被淘汰。从关注方向看,一个是新技术突破,现在有些是已经验证过并进行了相当大比例推广的技术,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方向。
另一个是新应用突破,两年前大家看到动力电池,到了2022年发现,储能也起来了,产能扩张也很快。未来在航空器、船舶上,新能源的应用还有很多新的机会。
辛旺:我们看材料或者新能源领域的机会,会根据市场潜力和技术成熟度进行一些区分。如果划一个坐标,一个轴是市场空间潜力,一个轴是技术成熟度,可以分成几大类。
第一类是技术成熟度比较高、风险小,属于材料的迭代升级和进步,与此同时上游材料体系升级迭代的空间比较大,例如光伏、锂电都是潜力在万亿级别上的产业。能源产业成本敏感,技术变革迅速,因此寻求变化和创新是主要思路。
第二类是颠覆性的新技术。例如固态电池、钙铁矿,目前仍有一定争议,但颠覆潜力也很大。从投资角度,可以采取布局策略、适当参与。
第三类可以归纳为补充型技术,如储能领域的新型储能,如液流、压缩空气、钠离子电池等,它们属于新的场景,可能不如以前的主场景那么大,但也有一定的空间。随着新场景的出现,这些技术可能会慢慢突破。
对于不同类别的项目,我们对估值、时点和风险控制要做不同的判断和分析。
谢词龙:新材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可以涉及到许多行业。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半导体行业可能是最明显的应用场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许多细分材料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这为国产替代提供了机会。
第二个逻辑是基于高成长的逻辑。材料领域非常碎片化,每个细分领域很难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公司。但是,基于行业的大应用,可以催生出大公司。例如,新能源材料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对于上游材料,我们的看法是,我们愿意布局那些具有所谓微创新或者工艺创新的材料,以实现极致的成本。我们去年还投资了负极材料项目,结合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的综合工艺,可以带来大幅的成本优化,很快就进入了宁德供应链。
第三个逻辑是关注技术迭代的驱动因素。投资新材料的最大风险是技术变革的风险。如果你的上游材料投资在上一代的整个行业应用中,可能会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我们关注许多行业中新技术的迭代方向,例如显示行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从CRT到液晶显示,整个迭代带来了许多新材料的机会。
最后一个逻辑是基于成本驱动的逻辑。我们看到许多好的材料为什么在行业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刚才李老师提到的石墨烯,在产业化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材料和工艺发生了变化,例如去年我们投资了一家钛合金材料的项目,可以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实现低成本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张鑫:谢谢嘉宾的分享,我们具体一点,在新材料这个领域,我们在新材料方向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怎么判断一个新材料项目的优劣,请谢总和刘总分享一下。
刘壮:我个人倾向于赛道的渗透率逻辑。投资的蜜月期应该是这个领域目前的渗透率不超过5%,但是判断未来大概率在50%以上。
在投资团队选择方面,材料领域存在一些挑战。如果投资大型电池主材料,可能会面临同质化竞争,陷入价格战,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如果投资高精尖材料,非主材,TAM小,利润率高。在后一种情况下,目前小型优秀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单独上市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创始人。谢谢。
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刘壮
谢词龙:新材料/材料领域赛道庞大,难以细分,我们从几个方面考虑,包括安全、高成长和成本。
结合达晨投资的项目,特别是材料行业,创业之路异常艰难。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材料企业往往面临巨大风险,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下游应用不断变化。材料企业需要不断适应下游应用的代际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投资领域,我们更倾向于找到那些能够演绎未来趋势并规划自己产品,同时能够适应下游应用方向变化的创始人。我们认同第一性原理的理念,即寻找能够预测整个行业未来趋势、包括自身产品规划以及应对下游应用方向变化的创始人。比如我们上半年投资的一家隐形冠军企业,它在行业中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向高端行业扩展,并具备战略规划和执行力,这正是我们所欣赏的。
此外,现代商业社会更注重团队整体的技术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单点技术或单一业务。我们更加看重团队整体综合能力,这决定了团队的竞争力。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3.如何把钱放在真正需要的东西上?
张鑫:现在离3060双碳目标越来越接近,在大目标下,目前整个新材料投资面临怎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个问题请李老师和郑总跟大家分享一下。
李俊峰:谈不上挑战,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持和材料革命。许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不必过分强调某一项技术的重要性。以超导技术为例,虽然在提高导电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潜力,但全球发电、输电过程中能量损耗低于10%,非常低。过去当发电成本很高的时候,我们非常关注能量的损耗,但随着未来发电成本的降低,这个问题将不再那么重要。
所以,虽然我们期望超导技术能够成功,但即使它不成功,我们也会继续前进。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而要看到一些由这个点引出的其他有潜力的创新方向,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人插柳柳成荫”,这些改良方向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提升,乃至实现双碳目标都会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重大技术突破出现之前,我们在应用领域不妨先寻找好的改良措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些重大突破或颠覆。
郑海军:李老师说的非常对。我们在新能源领域不一定追着突破去投资,可以考虑一些技术创新与改良的方向,包括技术配方的改良、工艺改进、材料晶体结构的改性及优化等。新材料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对投资人来讲需要增强耐心、等待开花结果,过程中可能难免出现投资失败的现象,挑战确实不少。但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促进行业、社会的进步,实现金融的“初心”与社会价值。
张鑫:谢谢,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机遇方面的事情,蒋总和辛总看到的领域和方向也比较多,那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新材料投资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蒋纯:我的体会,因为材料是最上游,其实从整个中国的产业角度来说,能够借到的力是最少的,我们国家的结构,就是下游最强,但是越到上游越难。
第一个难点,材料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能从中国产业强势领域借到的力是最小的。中国的产业普遍是下游应用强,上游弱。在投半导体时,我们尚能直接借到比如消费电子、新能源这些产业的力,以下游的国内需求来拉动上游发展,但是在投最上游的材料时,往往无从借力,我们离“根据地”隔着好几个产业环节,甚至会遇到连续几个都是国内的断点,我们材料就像空降在敌后的空降兵,需要比较艰难地自己求生存。
第二个问题是,正如前面所说,材料行业相对来说比较细分,要找到突破口相对困难,很多工作都是具体而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挑战或困难实际上来自于投资人的思维格局自身。我们需要从追求迅速增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更多地踏实耕耘,以寻找机会。
针对这两个困难,我们正在探索应对措施。一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地借助产业上下游的力量,更多地投资于我们已有的产业技术,包括我们已经投资的领域。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借助资本整合,横向整合一些力量,借助国家大势的一些力量,以更快地解决产业问题,并使我们的项目更快地取得成果。
辛旺:一是空间上的挑战。许多材料企业,特别是细分材料企业,本来在空间上有限,规模相对小而精。但是VC投资要有足够的回报潜力,那么就需要技术、平台或团队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以进入更多领域,探索更多技术延展可能性,并整合新资源和团队,朝着新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现有产品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这是一项挑战,也是对团队的要求和期望。
二是时机上的挑战。特别是在过去两年赛道非常热,看好的方向都在“打明牌”,估值变得很贵。然而,从材料研发到真正成熟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从实验室样品到小批量,再到中试、大规模验证和量产,这中间存在诸多风险,包括选择了错误的技术路线,以及即便选择了正确的路线,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需要更具前瞻性,对时机的把握以及对估值与风险的判断提出更高要求。
张鑫:谢谢,我觉得今天我们讲的困难和困惑其实更多的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追求也是梦想,所谓繁星不负长夜,这个环节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