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目前正在处于新一波疫情的爆发期
根据美国CDC更新于8月19日的数据,美国因新冠去急诊就诊的病例数较一周前增长了20.4%;因新冠感染而住院的人数较过去一周增长了18.8%;因新冠病死的人数较前一周增长21.4%【1】。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相对人数在增长,但目前的疫情严重程度仍处于新冠大流行以来较低的水平。
新冠疫情由适应性更强的突变株和季节双驱动
由上图也可以看到,美国之前的六个相对明显的新冠疫情波,依次由原始毒株、Alpha突变株、Delta突变株、Omicron突变株、Omicron BA.4/5毒株、Omicron XBB.1.5毒株等不同的毒株所导致。除了与突变株相关,新冠疫情还有冬季更严重的特点;在2020-2021年冬季是Alpha突变株、2021-2022年冬季是Omicron突变株,2022-2023年冬季是XBB.1.5突变株。鉴于人类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诱导的中和抗体维持时间较短,在冬季大爆发之间仍有疫情小波动。根据美国CDC最新于8月19日更新的新冠主流毒株分布,显示目前的美国疫情主要由EG.5、FL.1.5.1、XBB.1.16、XBB.2.3等毒株驱动【2】;其中EG.5和XBB.2.3两个毒株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这两个毒株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带有F456L突变位点。(2023年8月19日更新的美国新冠主流毒株变化。图源:美国CDC)疫苗接种及既往感染对EG.5.1和XBB.2.3的中和活性被首次发表
2023年8月30日,美国OSU刘善虑组在bioRxiv上传了疫苗接种及既往感染对EG.5.1和XBB.2.3的中和活性【3】。这项工作极具疫情指导价值,迅速引发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这篇题为“Immune Evasion and Membrane Fusion of SARS-CoV-2 XBB Subvariants EG.5.1 and XBB.2.3”的研究论文中,研究者评估了二价疫苗接种者、Omicron BA.4/5感染者、及Omicron XBB.1.5对于这2种新毒株的中和活性。对原始毒株中和活性(NT50)为3927,对XBB.1.5为245,对EG.5.1为158,对XBB.2.3为282。对原始毒株中和活性为956,对XBB.1.5为38,对EG.5.1为18,对XBB.2.3为47。对原始毒株中和活性为923,对XBB.1.5为21,对EG.5.1为24,对XBB.2.3为26。也就是说,新毒株几乎完全逃脱了新冠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不过令人不解的是,XBB.1.5疫情期康复者血清针对XBB.1.5毒株的中和活性也非常低。研究者进一步在 HEK293T-ACE2 和 CaLu-3 细胞中研究了 EG.5.1 和 XBB.2.3 的感染性、融合活性和尖峰处理。结果显示:与之前测试的细胞系中的 XBB 变体相比,EG.5.1 和 XBB.2.3 的感染性、融合活性或尖峰处理没有显著差异。BA.4/5 或 XBB.1.5 感染对 EG.5.1、XBB.2.3 和其他 XBB 突变株几乎没有或没有中和能力。这在未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尤其值得注意,其中中和抗体水平几乎检测不到。二价疫苗接种诱导的抗体可以有效中和原始毒株;然而,它们对新的 EG.5.1 和 XBB.2.3 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显著降低。2)感染性和融合活性:与之前测试的细胞系中的 XBB 变体相比,EG.5.1 和 XBB.2.3 的感染性、融合活性或尖峰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对于XBB.1.5感染后对于XBB.1.5病毒的中和活性仍然很低,我们特意请教了刘善虑教授,他认为:4个单独感染者的D614G滴度低是主要原因,可能感染轻,但感染又打疫苗的4位D614G滴度高,但XBB的滴度还是低;推测是由于imprinting(免疫印迹), 跟bivalent的结果类似。当我们复习之前北大曹云龙发布在推特的数据时,可以看到类似的结果:
具体来说,既是BA.5突破性感染+XBB.1.5/XBB.1.16再感染的血清(即疫苗接种后两次感染),对XBB.1.5的中和活性也仅为361;对EG.5.1中和活性(NT50)为184,对L455F和F456L双突变的中和活性为152。XBB 亚变体的不断出现表明该病毒具有逃避免疫反应的持续能力;尤其是BA.2.86这个最新的毒株,更是引发新的恐慌;刘善虑教授团队也在抓紧赶实验,期望下个周末能够有初步结果。当前疫苗针对新变种的预防保护减弱,凸显了更新新冠疫苗的必要性。参考文献
【1】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maps_new-admissions-rate-county
【2】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3】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8.30.555188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