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哈苏 HASSELBLAD 2000 FC/M
CHH ID:李一族
又是一篇胶片相机的分享,没办法的~~
当时不仅喜欢还有需求,说“当时”呢,是这台相机已经买了一年多了,说“需求”呢,这就得多写两段话了。
当时的我在拍摄中画幅的近摄、微距是非常不便的,倒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拍,就是麻烦!要拎出我那巨大的单轨相机,装上中画幅的胶卷后背才能拍摄,呐……有这功夫我就直接拍摄大画幅页片了,再在室外想都不敢想,出门要方便还要能微距,中画幅就很合适。再加上我之前就拥有的GW690 iii 是一个非常好的补足:GW690 iii旁轴进行一个快拍,哈苏布拉德可以进行一个略慢的精细对焦近摄。
当时的选型并不是很容易,可以说相当纠结!!我先列一下我当时的备选相机:禄来 sl66、宾得645n、玛米亚rb和rz、玛米亚新闻机。对的!哈苏并不在我起初的选型里,它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属于宾得645n 的次级选型,整个系统可以进行近摄、微距的拍摄,但是机身并没有针对近摄、微距有利的结构,白话就是有微距头,只因为宾得645n是全自动,所以进了备选。最纠结的是我当时所有的备选都有我很难接受的地方,sl66易损难修、宾得645n画幅太小,玛米亚死沉,新闻机操作还是依旧很繁琐,已经快到了“只有接受了吧”的程度了。我后来也是思路打开了,转接微距,然后就有了哈苏~~选择哈苏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体积和重量优先,在中画幅单反里是数一数二的轻小。
哈苏型号之内的选型就相当简单了,5、2系只有2系有焦平面快门,那就是最丐的!!最丐的2000 fc有一点不好,就是焦平面快门没有保护机构, 我的2000FC/M在拆卸后背的时候快门帘幕会自动收起,防止帘幕受伤,再后面一个版本的2000FC/W只是增加了对过片手柄的支持对我来说也无用,就定下了最终型号,再后面的200机身,贵的很,自然压根就没去看,机身也不影响成像,把预算花再刀刃上!
另外前排分享一下,b站有一个系列视频《哈苏百科》,我在没出手之前,都是靠这个系列去云的哈苏,了解的基础知识,也有大佬说里面有一些错误的地方,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资料。
确定型号之后就是找到心仪的那个它,过程只是比选型简单了一点点,二手市场上什么妖魔鬼怪都有,状态可以说千奇百怪的。也得益于哈苏的模块化,有的相机是玩家自己后期更换了高亮屏、二代取景器、更晚期的后背甚至还有把快门帘幕换成200系的橡胶布的,这都算是正向优化;还有2系机身配了一个c、ct头的、自己换了一个diy取景器的、对焦屏也是国产的、后背外壳和片芯不对号的等等等。想要心仪,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要考虑预算,整个高强度搜索期也持续了大半年,终于找到了,帘幕平整,零件正确,整体状态也相当不错~~
然后再就是到手,一到手就是坑……在小区里拍了一卷试机卷,洗出来就发现漏光外加第1、2张叠片,卖家还说功能正常。好说之前有做过功课,知道这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算是通病,肯定需要打开来修就是了,修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快乐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想放在这里,关于哈苏的镜头,首先是2系相机独有的优势,可以用哈苏f2.8的“大三元”50 2.8、80 2.8、150 2.8和一只110 f2,在5系机身上是没有办法用到这样规格的镜头的。然后通过转接镜头,一些更厉害规格的放映头也能够使用。第二点就是:哈苏镜头的成像真的并不乐观,依托答辩!我想办法数码化过,和我的gw690iii对比,那些拿施耐德同规格的镜头改成V口的行为,我突然就理解了~~
多图时间:
先放一波之前拍的图,很早之前就想提笔写了,懒的,照片都拍好了,就差把字打出来了。
现在是经过一年多完整体的样子,外加了一块L板、一个左手手柄、一块测光表、还配了一个手机支架~
底部的双蓝杠似乎也在搭配着200系的机器,与我格格不入。
这就是我的日常视角
前段时间流行的“取景器里的xxxx”手机架在取景器上,获得一个非常稳定的视角。还有一个硅胶遮光罩,不然取景屏上的反光会很严重,我的手机背面也是浅色的光面,也还会有一道反光,一并遮挡起来。
手机架在上面,用手机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
主要的操作区域,对焦、光圈、快门,快门位于机身之上,调焦和光圈则位于镜头之上,
红的x档是闪光灯同步挡1/90s,左侧还有一个C档,可以使用哈苏的C型镜头,可以利用镜间快门1/500s的闪光灯同步速度。
这里还有一圈比较不常见的确定曝光参数的方式,ev值,有的测光表可以直接读出测光的ev值,利用倒易率的原理确定光圈和快门的组合。
同时还有这颗头最亮眼的地方,0.6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和它相同光学结构的C系列80mm却只有0.9米的最近对焦距离,近摄优势就会巨大!其实0.6米到限位还有一小段距离也可以使用,感觉自己赚到了2333
旧时代的相机标配螺纹快门线,
拉开过片旋钮可以看到这个红点旋钮,在这里可以调整反光板抬起的方式,重曝也是在这里触发。
过片旋钮底下的拨杆是反光板预升,对我来说是非常常用的功能。
哈苏的相机背带并不能与现代的通用,好处是拆卸方便,和现代背带的快拆一样方便,但是这背带也不好用,左侧会与插刀有干涉,在外面的时候要费劲拨开肩带才能拉出插刀,会显的很手忙脚乱。
很人性化的提升,准备好拍摄就会变白,有问题就是黑色和红色,我演示的时候没放卷儿,后背的窗口就是黑色的。
整个机器最核心的部分,快门帘~~
刚拆下后背的时候会看到图一,快门帘处于全部收起状态
按一次快门会出现图二,快门已经被释放,这时候看到的就是后帘
图三上弦的中间态,中间的大缝就是快门间隙,他的大小决定了快门速度,像图一那么大就是B门了~
图四重新上弦,这时候就看到的是快门的前帘。
原配的早期取景器,方片儿放大镜,收纳全靠手一片一片的折叠起来,后期的非常方便一个动作就能收纳,
我也没自己后期更换,就突出一个原汁原味!
核心玩法,转接镜头,我现在能转接的只有两个镜头,罗的120微和75 4.5,120微是正儿八经的微距头在胶片上是没有瓶颈的,必经是数字头嘛!75是正儿八经的57头,在这里就是因为焦距短,固定了调焦桶的最大长度之后能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但是画质会下降的厉害,能用但不常用。
具体就是用一个零号快门的M65镜头板接到M65的调焦桶上,再用M65去转接到V口接在相机上。M65调焦桶我也买了一个坑,由于这些镜头相场巨大(相对于66),镜头就会在内壁上成像,内部消光就会要求很高,我买了一个内部几乎不消光,底片上就会有一块类似眩光的痕迹。一些相场比较小的镜头问题就没这么突出,相场之外就是全黑的,能好很多。
配件特写
手柄是铁头的大师木手柄,花梨木,左手配NATO套件。
L板来自咸鱼,盒子大佬,算是玩家自制~~
说来这套L板和手柄还有个小故事:当时在群里看到这一套的照片,真的被毒到了,学人精上线立马就求了一个配方,后来群主说他也在用,而且就是这一块L板,我是一直有印象的,他那台全副武装的swc,怎么当初就没看好呢~~后来我又去看了一眼,就是因为是同一块,在swc上就显得特别不和谐,底座和板子之间留有一段空隙,在2系和5系上就相当的好看了。尤其是200系列的双蓝杠,非常的搭配!!
和L板绝配的冷靴直角转换座,我一开始自己买了一个3D打印的,后来接受安利,买了一个DOOMO的,金属的就是英朗!
现在也可以不这么蹩脚的用闪光灯了,这屏幕都没办法看。
从GW690 iii上扒下来的测光表,挂在旁边也很搭配!
哈苏用的也不是螺纹滤镜,外加在室外UV镜是必要的,是真的需要去截止UV波段的,需要一个HB转螺纹的接换,拧了这个转接环还没有办法用原厂的镜头盖,找了一个闲置的螺纹镜头盖日常用用了。
2系都不是纯机械相机,还是要电辅助,我的这台仅用电控制快门速度,这一颗电池也一年多了相当耐用!
另外一点细节,快门和光圈的联动结构,这个功能是我非常常用的,在曝光之前需要重新调整光圈的时候就会用到,ev值保持不变,现在已经能看到有些磨损了。
换个场景再来一张~~
当时的测试片,第一二张叠片,外加漏光。
漏光好解决,更换插刀处的遮光棉就能解决95%以上的漏光情况,我这也属于遮光棉漏光。
然后就是叠片,我把过片机构重新拆掉清洁了一番,还是没有变好,还不属于通病的情况。
最后凭着我对机械的理解(其实过片原理很简单),我调整了箭头指向的数字盘,让过片机构提前停止第一张的停片,第二张的位置保持不变,就恢复正常了,现在第一二张之间的片距还是略大,但至少不叠片了,就接受了这种状态~~~另外计数器的数字会有偏移,偏移但不串数儿,也是后遗症。
Ps 题外话,
俗话说的好,相机不影响成像~
还是会放一些照片,反正叭……哈苏镜头的成像真的并不很尽如人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