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清华副教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苦?

清华副教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苦?

社会


《先声》·第4期
现代人面临多重痛苦:

有人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每天浑浑噩噩;面对未来,有人焦虑,一座座情绪的火山亟需寻找发泄口;身处大城市的都市人,回不去故乡又融不进城市……

很多人陷入一种收缩且无力的状态,迷茫、躺平、极度内卷……“撕裂”随处可见。

而江浙沪独生女的顶配人生,刺痛了多少人的隐痛,人们羡慕的或许不是她们优渥的生活。

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我们的社会“病”了吗?现代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人应当如何过高质量的人生?

本期《先声》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蒙克来聊一聊现代人的苦。

嘉 宾: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采 写:孙玄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为什么人人羡慕江浙沪独生女?

问:“江浙沪独生女”最近突然火了,这类人群有三个标签:生活优渥,父母独宠,人生顺遂。她们被网友称作顶级人设,“江浙沪独生女”为什么会爆火?背后折射出现代人怎样的心态?



蒙克:生活优渥,父母独宠,人生顺遂主要是结果。大家向往她们的生活最核心的未必是最后的结果,最吸引人的是生活上的松弛感。什么叫松弛感?大到我能选择怎么生活?我想去哪个地方留学?小到我去哪里喝下午茶?这些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松弛感的背后更核心的是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可掌控性,包括生活样态、生活地点等等,生活的自主是最吸引大家的。我们到底喜欢它哪一点?不一定喜欢喝下午茶,或是出国去很多地方玩,不可否认有人对它向往,但大多数人普遍向往的是对人生的掌控感。

有批判的声音说大家都在追求安逸、追求躺平,认为年轻人喜欢(江浙沪独生女)是一种不好的风气。我觉得不是。

松弛感其实是这种追求的核心所在。当你有了松弛感和自主性后,你可以自主选择。当然了,自主和松弛背后有家庭财富的支撑,但这仅仅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高质量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的生活很优越,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亲子关系非常紧张,父母强制干预孩子未来怎么发展,到什么地方上学,到什么地方置业,管到第二代、第三代。这个掌控感就丧失了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是我们所羡慕的人生。

让人羡慕的人生,一方面是财富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质量,比如你与家庭成员之间,你与配偶之间,你与老板之间等等一切社会关系的质量到底如何。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社会性生物,所以你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你所处的那一段又一段社会关系的质量。


问: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蒙克:佛教里面有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是生物性的,肉体凡躯都要经历,剩下的有三个叫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至少这三个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很爱一个人,我不能跟他在一起,这是爱别离;我很仰慕一个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是求不得;我很讨厌我的老板,很讨厌我的同事,很讨厌我的下属,但我必须在办公室见到他,这是怨憎会,这三点其实都在描述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质量。

社会学视角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不是一个孤岛,它是与其他岛屿之间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质量非常差,你都会很痛苦。

现在往往有一种误区,你痛苦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强大、不够优秀,你只有把自己变得更强,再创辉煌之后,你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是一种思维定式。难道我弱小就不值得被爱吗?我弱小就不应该被他人尊重吗?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正因为我弱小,我才需要他人的关心、帮助、尊重和爱。攀附强者和仰慕强者是天性,如果人只是这样,就跟动物没有区别了。

人的本质恰恰是克服动物的天性,哪怕你不强,哪怕你不优秀,你也应该且可以得到爱,这才是高质量的社会关系,它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无条件帮助上,至少是一种最低限度上的无条件帮助。社会学强调的不是私人性解决方案,它强调的是社会性解决方案,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

年轻人无力感:意义感的缺失


问:我跟很多年轻人交流,这代年轻人普遍觉得自己很痛苦,有一部分来自于媒介构建的虚拟现实,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生态环境激发了人们膨胀的欲望,这与自己的现实有某种意义上脱节,年轻人该如何去安放和调整自己?



蒙克:所谓年轻人是可以从年龄上划分,但是我问您,当一个年轻人走到你面前,你不可能看他的身份证,你怎样判定他的年龄?


问:我觉得有两个,表面上你先看他的年龄,其次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包括他的所思所想,实际感受对方的年龄。



蒙克:我给您一个最简单的建议,你看他的左手戴不戴手串,今天年轻人的标配是什么?刮刮乐、算卦、塔罗、星座……年轻人心态转变的很大原因是生活的失控感。上一代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结果,今天年轻人再努力也未必得到期待的结果,努力的重要性降低了,只能寄托于玄学。


回到您的问题,怎样调整和适应?仅从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教育的重点和理念应当发生转变。

过去是教育的工具化,做题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用它来换取分数,上更好的学校、有个好工作等等,这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化,是一种做题家的逻辑。这种教育体系是对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回应。

现在的后发优势正在慢慢减损,这个减损是一个进步的结果,因为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西方了,也就是说没有“作业”可抄了,这种情况之下,社会包括个人应该需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一种只强调结果的“抄作业”心态,转变成一种更注重过程的、允许探索以及试错的心态。

要实现教育的这种转变,首先要转变的其实是老师,要从将教育看作工具,转变为将教育视为目的本身。换言之,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让同学有真切的获得感,教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

过去的教育是以答案为主,只要把答案复述出来就得分。现在上课不应该直接给答案,应该变成问题式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好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它的产出和输出,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提示词好不好,你的提问质量高不高。

当大语言模型更替到4.0、5.0,甚至达到100.0的时候,从前的知识和教育方法跑不过技术的成长速度,让学生适应时代就得教他们学会提问,这点非常难,然而我们的教育系统由于不强调提问,我甚至都找不到一两本真正合适的书来教会我自己的学生如何提问。

过去的教育体系有它历史的合理性,适合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现在中国已经到了无人区,只有问对问题,才可能走对路。如果你等着别人给你问题,你会在无人区中停滞不前。


问:在经济领域,林毅夫曾讲过“后发优势”,说后起工业国家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和技术,快速模仿、省力照办。但杨小凯认为这很可能是“后发劣势”,后起国家虽然有更多模仿发达国家的空间,但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动既得利益,后发国家往往更倾向于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短期效果虽然不错,但长期来说代价很高。因为越往前发展,越需要科学探索、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



蒙克:是的,后发优势的本质是别人已经做过这张卷子,已经有经验了,我拿着别人的卷子和经验做同一张卷子,就能从60分提到90分。但现在我们从“做题人”变成了“出题人”,自己出题自己做,然后这张“卷子”才能传给人类文明的后来者。

从这个意义上,后发优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重点在于调整后发优势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比如过去的师生关系是等级制的,老师是知识的所有者,传递给学生。

现在没有现成的“卷子”了,发展方向不明确,就需要营造比较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问,在高效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型,才能保证未来的“火种”。

我仅仅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但道理是相通的,不管是学界,还是商界,当一个国家从追赶的状态变成领跑的状态的时候,它就得有个领跑的样子。

现代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问:这代年轻人焦虑在于意义感的缺失,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中国人很痛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信仰缺失,原来信仰天老天爷、财神爷,现在这一代人,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讲,叫祛魅的世界,意义和信仰上有很大的真空,这个痛苦的根源怎么去理解?



蒙克:我曾经思考过3个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

第一个问题,中国拥有护照的有多少人?1.7亿,大概12%。

第二个问题,中国有多少人没有坐过飞机?约10亿人没坐过飞机。

第三个,中国有多少人缴纳个人所得税?1亿人左右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三个事实意味着什么?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达,国际地位非常高,这是我们的成就。但从社会发展上来讲,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收入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生活半径很小,从来没有直接飞到国外,见过另一种生活方式。

熟人社会意味着什么?价值观的单一,因为这是他唯一见过的生活方式和唯一亲身经历的事实。

有人说,我可以在自媒体上看到很多,但信息茧房仍然是存在的,因为在自媒体上看到的推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算法,而算法的推送则是基于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品味。换言之,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听到的,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己价值观的投影以及自己过去观点甚至成见的回声。

结论就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科技、国际地位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停留在“农业社会”色彩的熟人社会,它并不是一个工业社会的高速流动的多元社会。

所以今天我们的很多问题和痛苦,都在于错配。我们的科技、经济已经飞速向前了,但是我们在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上,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上,还没有跟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

社会发展和其它方面的发展之间,我相信最终会慢慢趋同,但是趋同速率会很慢,这是一个时代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王阳明有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我们能用科技、经济、技术手段来破,但是作为思维定式的“心中贼”,是很难破除的,它永远在拖你后腿。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破“心中贼”只有靠教育。

网友有个论断说:教育没有用,只有教训才有用,人只有撞了南墙才知道改弦更张。

这个论断我不同意,任何南墙和人生经历,都是通过人的思维来过滤的,如果他头脑中的“心中贼”不变,依然坚守固有观念,他会觉得教训是一场人生考验,甚至把挫折当成一种美学体验,不知反思和改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破“心中贼”只能靠教育。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只强调答案,他不强调教会我们去质疑自己的“心中贼”。


问:就像当年辜鸿铭跟学生讲的:“我头上的的辫子是有形的,但是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蒙克:鲁迅先生曾批判过,要么当奴隶,要么当奴隶主——很多思维定式,本质上还是“争做人上人”那一套。

当科技飞速向前时,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想清楚:比如人工智能飞速向前时,伦理问题怎么解决?人工智能替代那么多岗位,科技浪潮中的“牺牲者”怎么应对?

技术是挡不住的,有时候大家会陶醉在技术进步中。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威尔森说过一句话,我自己稍微改了下,也许能提示我们意识到当前世界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已经拥有21世纪的技术,但依赖的仍是19世纪的组织,而在这个组织中的人,他有着一颗中世纪的心灵和石器时代的头脑。”

换言之,人的感情和理智是过去的,组织也是中世纪人支配人的那一套,但这样的人和组织面对的是却是21世纪仿佛星战时代的技术。所有的错配造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意义感的缺失。

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追求的是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的意义,但无奈生存在19世纪的组织和中世纪人的地方,所以年轻人对于新的意义和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关系就被打压了,他自然就会迷茫。


问:从时间、生命的角度上讲,人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该怎么用“有限的人生”去面对“无限”?



蒙克:个人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要警惕一种私人性的解决方案——只要我内心强大,实现所谓财务自由等等目标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个人自身确实是有限的,但人类本身是无限的。

从整个地球的历史来看,人类文明走到今天并没有花很长时间,就已经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所以,我们弥合鸿沟需要的是公共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代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国家、好几代人的事情。

《人类简史》中说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想象力,比如国家、宗教、爱等等,这都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类能够想象这种连接。换言之,人的力量其实是在于社会性的连接,所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质量非常重要。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观点,每个国家都有它的阶段性任务,过去我们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等。接下来需要补一些课,比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恢复。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成恋人关系、婚姻关系,不愿意生育子女去营造亲子关系,这些说明我们在这些社会关系上出了问题。

只有把这些紧张的社会关系修复起来,让大家都愿意参与到对这些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护中来,社会和国家才能有更好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未来,经济发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主线,但是社会重建应该成为另一条重要主线。

社会重建意味着什么?至少应该包括社会各方去反思之前一段又一段的社会关系,是不是有不对劲的地方,尤其是不是出现了传统关系和现代社会之间的“错配”问题;如果出了问题,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重建才能变得更好?比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就会反思导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建构。


问:哲学家康德有一句话,“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蒙克:康德很务实的一点是,他说的其实是:人不能仅仅被作为工具,人同时还应该是目的本身。这就意味着康德并不排斥说人作为工具:比方说我到实验室给老板打工,在这个意义上,我就是工具,康德不反对这一点。

康德反对的是你只把他当工具:相当于我到实验室天天端茶倒水,没有一点成长,我就仅仅被当做工具了,这是痛苦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我完全作为工具被他人掌控,一点自我成长都没有实现,这样我当然会产生对未来方向的迷茫,甚至丧失很多自我热情和内驱力。

那么,一个实验室或公司雇的都是没有自主性和内驱力的人,它的发展能好吗?我想好不了。可见,把人只当工具的做法,结果只能是双输:年轻人输了,但老板也输了;学生输了,实验室导师也输了。

应当怎么办?提高社会关系的质量,包括师生关系,员工跟老板之间的关系,不要只把对方当作工具,同时还要把他当作目的本身。说的直白点,是相互成全。

今天我给诸位聊的一个核心是什么?当下科技和经济发展得比社会要快,社会层面的滞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错位状态下,提升社会关系是一个公共性的事业。

所有人都要想一想,自己在扮演各个社会角色中,是不是出现了把人仅仅当工具的事情。当然,我们要有心理准备,这个调整过程会很慢,它需要每个人的反思,每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的教育。

未来社会关系是怎样的?
陌生社会是有分寸感的

问:现在饭搭子等搭子文化流行,与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不同,未来是陌生人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蒙克:熟人社会的核心连接有几个缘分,最熟的是血缘,其次是学缘——同学关系,再就是地缘——咱是同乡,第四个就是业缘——咱是同事、上下级。

陌生人社会不是天然的靠这几个“缘”来联系,比方说我们以前不认识,但现在住一个小区,虽然是陌生人,但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慢慢建立连接。

熟人社会的连接是没有分寸感的,陌生人之间是有分寸感的。分寸感就意味着什么?同一个小区的邻居能一起接小孩,但不能指望人家像你的发小一样借你100万,这就是分寸感。饭搭子、电影搭子等年轻人之间搭子文化的兴起,说明中国正逐渐走向陌生人社会。

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从熟人社会来的,所以头脑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想象,只有熟人社会那一套:“亲人们”“家人们”“欢迎校友回家”等等这些,都是以“家”作为方法来想象所有的社会关系。

这种想象力的束缚使得人没有办法以非血缘的方式来相处。有些站在科技潮头的大佬,对于雇主与雇员间的关系是以兄弟思维来想象的,这在一定历史时期能起到很好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到了今天,我们慢慢走向陌生人社会,你跟年轻人称兄道弟就不好使了;同样,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你再用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来教育他们,也不好使了。

以前我的博士生导师给我们写邮件,开头都是“Dear colleagues”——“亲爱的同事们”,相当于他把博士生当作平等的同事,而不是处于下位者的“孩子”。

陌生人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一起基于分工来做某件事,这是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方向。换言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转型,应当告别以传统社会中以“家”作为方法来想象所有的社会关系。

做个理智的人:专业且独立


问:现代人想要如何过高质量生活,首先要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您在B站上有门爆款课程,叫《现代性的全球史》,怎么去理解现代性?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蒙克:在前现代社会,指责一个人有个非常严重的话——“不肖子孙”。这里不是“孝顺”的“孝”,是“肖像”的“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行事不像你的父母,那你就应该是被指责的。这在农业社会很有道理,因为农业社会变化非常缓慢,生产四季更替,这意味着所有的经验都是循环的。

换言之,上一辈的经验会复刻在下一辈的身上,人最终会活得跟他父母一样,这是必然的。如果你活得不一样,那就是离经叛道,会被指责为不肖子孙,这是前现代社会,它是不自主的,下一代依附于上一代的经验、智慧,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依附的状态。

现代恰恰相反,在工业时代、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经验不再重复,变化非常快。三年前,我们谁能料到ChatGPT、大语言模型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过去的经验很难指导现在或是未来。

每一代人应该专注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害怕被指责为“不肖子孙”就去借鉴,或照搬上一代人的答案。这种做法在农业社会是合理的,但在信息化社会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负责的。

现代强调专业和独立,它的核心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寻找属于自己问题的答案。不管是教育还是企业创新都是如此,日本设计师水户冈锐治(最会设计火车的设计师)曾说“不要做第一,要做唯一”,追求在某个赛道或某个分工环节上只有我能做,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他应有的生活方式——独立自主地专注于一件事。

人怎么才能从不自主变得自主?赛道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但他一定要争第一,这就必然造成内卷,所有人做同一件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竞争关系,紧绷感会一直在,你没有松弛感,生活质量就不会太高,也不可能产生创新,因为一旦偏离人满为患的赛道,他会惶恐,会想“这么多人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所以我在清华开这门课的核心,是希望告诉大家,人要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是现代性的核心要义。

如何过高质量生活?
人是经由自己选择,过一种新的人生

问:现代人普遍有一种漂泊感,陌生人的社会关系会不会变得太“轻”?



蒙克:对很多人来说,回家乡更受不了,熟人社会价值观非常单一,你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方(超一线城市)读书和工作,人是很难回去了。所以现代性的主题之一就是离家出走。

《漫长的季节》里升华的主题是“别回头,往前看”。主人公王响经过这么大的痛苦,跟过去的自己告别。在东北的熟人社会里,一个现代人出现了,他不是年轻人,而是一个老头,这说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年纪无关,只取决于你的心态。哪怕是个老头,你也可以过很现代;反过来,哪怕是个年轻人,他的心态可能还属于19世纪。

剧集的最后,王响的家是经由选择的,而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孩子是捡来的、妻子是曾经的工友。这是非常痛苦的转型。

一个现代人的出现,他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由自己选择的,只有在东北一个受过这么多创伤的地方才能出现。这就是“蚌病成珠”——最初是一颗沙子进入贝壳里面,让它不断痛苦,那粒沙子最终变成一颗珍珠。

现代人就是如此,所有的社会关系经由自己的选择,唯一不能选择的只有与父母的关系,那是天注定。

即便如此,王响的父母自始自终没有出现过,跟他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死了,最初的老婆也死了。但是这不影响他开启下一段人生,三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大家在一起,向前看,不再回头。

最后那一幕,是火车不断向前。火车是非常具有现代性意向的一个交通工具,因为它不像汽车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方向,火车作为轨道交通,就是一往无前地沿着铁轨向前。

这隐喻的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老头,如果他愿意,如果他勇于选择,也能成为一个现代人。

中国人最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之间关系的基础,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终将从“天注定”转变为自我选择,即运用自己的理智和自主性,选择新的友人乃至人生。


好文推荐



排版 | 沈望望

编辑 | 米禾   主编 | 孙允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扫花游 - 听荷》北卡大中国博士生疑枪杀华裔副教授 不得交保 最高判处死刑 警方还未找到犯案手枪 学校周四恢复上课考研3战才录取,这辈子还能当院士,还当上了清华副校长让韩国人沉沦的MBTI,为什么这么火?第五章 列宁主义救中国 (1)以色列驻华副大使:内塔尼亚胡访华计划或受巴以冲突影响不懂就问韩国人为什么这么痴迷mbti ​​李佳琦也曾穷过,为什么他依然无法理解穷人的苦?清华教授彭林: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北大教授:中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哈佛教授:中产孩子有点惨,精英校录取拼不过富人,比不过穷人!24岁清华博士毕业,她将任准聘副教授当实习老师的的意外收获5107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15清华教授:从大量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来看,不少文章是从文献到文献,科学严谨地研究“伪问题”, 正在或已经毁掉了一代年轻学者为什么这些清华学生毕业后去故宫当起了手艺人?今年中国华北怎么了?到底为什么这么热!复旦大学女教授:为什么我们不想生孩子了?24岁清华女博士,将任985高校准聘副教授!人到50,如果你还在三件事上过于高调,那么苦头就来了!优秀的人,为什么过得更痛苦?| 潜意识自伤倾向,正在悄悄毁掉你点评---食品危机令欧盟准备重新接纳俄进入国际金融系统当妈这么苦,躺平一下会怎么样?清华经济学教授:真正的赚钱要义,是把握好经济学规律瓷娃娃副教授职位不保?学校开始行动,学生抵制她,中国网友心疼生活这么苦,哪有不发疯的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加拿大遭遇电诈,网友:中国人只骗中国人!清华教授:科研的“伪问题”, 正毁掉一代年轻学者!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别以为只要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尊重你参考!青椒跳槽三线高校后,副教授变教授、140平房子到手、老婆入编...北京安贞医院张铭教授:为什么年年体检却没有查出冠心病郭艺芳教授:中老年人的血压应该降到多少?什么是美国总统义工奖?为什么这么多机构推荐?复旦最火教授:年轻人为什么这么苦?热议!24岁清华女博士将任985高校准聘副教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