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团建晒了我们的集体照,好几个留言表示惊讶,哇,都是女生啊!
不光都是女生,绝大部分都是当妈的,至少一半入职之前,都当了一阵子全职妈妈。
老读者知道我的情况,我当年是在职业上升期做了全职妈妈,几年以后,开始自己的创业。
我经历过这种“人生角色的剧变”,所以我刚开始创业时,就有那么一点点小心思,特别想帮助更多全职妈妈,一起找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很骄傲地说,我的确做到了,咱们团队小伙伴,虽然天南地北,但各个很棒,关键是每个人都更加有力量感了)。
如今,我创业好多年了,撇开当年的感性,重新用职场专业度来审视,我仍然可以很确定地说,职场可能真的有“中年危机”,但反过来看,有一些职场能力,反而是当了父母以后会更厉害的。
今天这篇不仅仅想告诉大家,咱们有啥“独特优势”,更想和你们分享,如果还没好好利用这些优势,可以如何激发自己。当然更加关键的是,这些“独特优势”应该如何在职场中放大,如何在应聘时强化。我相信每个新手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宝宝哭了,尿布湿了,我需要挤奶了,但电话或者门铃响了……
反正我的全职妈妈最初的生涯就是这样的,忙乱、效率低下、“一事无成”。但换个角度想想,职场中也难免有这种任务多,时间紧,手头脑子一团乱的情况——但要我说,再忙再乱,也比不上刚开始自己带娃那会儿。
娃我们都能搞定,强者们还能一拖二一拖三,工作这点事,也就不算啥了吧。
职场老板都是偏爱那些可以不抱怨,而是主动承担,把“一团乱糟糟”处理得井井有条的下属的。
你们说,这个能力可不是当了妈后的独特优势嘛?
当然,想要把“带娃的无所不能”变成职场优势,那么在育儿中就要刻意练习。分享我的一个小方法——定期梳理流程。
当全职妈妈的三年里,教会我一件事,人要靠自己来对抗“无力感”和“不确定性”,虽然很难,但一旦我们做到了,这种“心力”能帮助我们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保护“心力”呢?我当年的做法就是,认真对待每天的琐碎小事,然后主动思考,如何进行流程优化?
我运用过程序育儿法来帮助小D建立“吃-玩-睡”的模式,这样我就能更加好地管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我买过十多个奶瓶,每晚集中清洗奶瓶并且听线上课程,从而节省了白天不断洗奶瓶的碎片化时间;
我把小D的睡前事情拆解成可视化的步骤,帮助我和她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而不变成心急上火的亲子战争。
这些事情小嘛?真的很小,小到我当年和朋友们分享,她们都会笑我,你瞧你,带个娃,还要整那些职场大词。
但如今回头看,包括我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共性,思路清爽,逻辑能力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这样。
说到底,这是思维模式和底层能力,无论用在带娃上还是用在工作,都是一个理。
如果你这方面不够强,那么不妨趁着带娃的时候去加强;如果你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那么更要在带娃的时候去运用强化。
有了小D后,我最大的一个沮丧就是,当年我可是管理过跨国各个CXO的人,怎么就应付不了这么一个小不点呢?
但仔细想想,当年我能做好,不仅仅是我的能力,还有几个外力:职位给我带来了“力量”,还有我的团队同事都是相对成熟的。
可孩子并不这样啊,她可不管你是啥总裁,她不开心了就是发脾气;哪怕我吼了,她也不一定就服从。
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很努力地学育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一个观点,学育儿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提供自己更多更好理解别人的视角。
商业环境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了解需求,寻找共赢。这个本质放在育儿中可太合适了。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孩子出现问题了,我要去看到他的底层需求,然后我要提供一个“他开心,我也开心”的双赢解决方案。再来分享一个我当年的方法,每次遇到孩子的问题生气上火了,我都会尝试给自己一个暂停键,然后把“她怎么这个样”,改成,“她需要我什么帮助?”这也是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的一个观点,孩子不是在找麻烦,而是深陷麻烦。当我们开始转变视角后,也就开始学习和练习重新审视的能力。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所谓内核稳定,坚信方法比困难多的人,无非就是有更多理解事物本质的视角。
当一个人只能看到一面,他肯定愤怒狂躁;当他可以看到两面甚至是六面的时候,他自然云淡风轻,了然于胸。那么对我来说,任何能力的精进,都是从觉察开始。而改变语言模式,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
你们当妈后有什么口头禅嘛?我有一句,那就是,我娃都生过了,还怕什么?哈哈哈哈哈哈。你们可别笑,这句话还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在职场上,勇敢也是个非常宝贵的品质,尤其在如今这个变化那么快的环境下。我作为一名管理者,从来不怕年纪大的员工,但我害怕“倚老卖老,拒绝变化”的员工。
人都是习惯待在舒适圈的,随着年纪慢慢上去更是如此。所谓职场危机,有时候淘汰我们的并非年龄,而是不勇敢了。可以说,我是有了小D后再次打开自己的,因为这个小生命帮助我体验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别误会,所谓“第一次”并不是都需要去做一点啥惊天动地的事情,哪怕咱们第一次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那种忐忑的心情,这也是“第一次”。我因为特别在意小D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对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更加敏锐了。
这些年我会刻意留意自己每个情绪当下的感受,原来这样肩膀耸起,我是紧张;原来刚刚我是害怕,这个叫做担心。然后我也会刻意复盘自己每次的感受,紧张了,我这么调节就感觉好多了;害怕了我仍然去做了,也挺好。
我会把这样的“留意”和“复盘”记录下来,也就是之前和你们分享过的“情绪日记”。记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是个专业的演员,可以更加敏锐地体验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体验多了后,自然接下来遇到一些激发出类似的情绪感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更好应付了。上面这些说完,我相信你们肯定也会频频点头,有了娃后,我们真的提高了不少能力,只不过以前没意识到而已。但问题也来了,这些怎么可以在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体现呢?又或者我现在有工作,但是年终总结,向老板汇报时,该怎么表现这些能力呢?
哪怕你是全职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积累自己日常那些带娃的故事。推荐一个STAR模型,这是四个字母的缩写,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为),result(结果)。所有的故事都能按照这个结构讲,这样既有完整性,而且逻辑清晰,要点突出。比如,我如果哪天不做公号了去应聘,说起自己这八年的公号经历,如果只是说,我用了八年时间做了一个公号,读者有几百万,其实是非常无力的。我在2015年,自媒体粉丝红利已经快结束的时候 -- S(展现情景)这八年来,我从自己带娃实践出发,到后来系统学习早期教育知识,把各种深奥的教育理念,结合具体例子,深入浅出地进行分享,推行了“成长型家庭教育理念”。-- A(这个行动侧重于展现我的学习能力。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跨领域学习能力,总结内化能力,洞察痛点能力)目前全网读者有五百多万,有六本育儿畅销书。实现了自我成长,并且带动了一群家庭的共同成长。-- R(提炼结果,有数字的放数字,没有数字的放影响力)
有了很多故事还不够,还要有意识地向前多做一步,问问自己,这和职场能力哪个类似?
比如你用STAR讲述了自己怎么从一个一无所知的新手妈妈,通过学习让自己带娃变得得心应手。大家都可以想一下,我能想到的就有,快速学习能力、处理模糊性、抗压能力强、善于统筹规划资源、计划性强,等等。这时候咱们就能来个头脑风暴,把自己的这个故事后面加上一个能力卖点。我通常使用的框架是:
我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自己的XX能力 -- 总结复盘,承上启下。这个能力在我这次应聘XX的职位上也是很关键的,不管自己生娃前,还是在生娃后,都是反复验证了自己能做到,所以才来应聘 -- 突出自己的这份优势在不同场景下都运用过。
最后也是很关键的是,我们去应聘前,包括我们述职的时候,一定要去了解自己应聘岗位的内容和对应的能力。
有时候同样的故事,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能力,咱们可以讲不同的角度,所以审题很关键。
咱们日常也经常可以给自己一个命题作文来操练:你为什么可以胜任项目管理员这个角色?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人事招聘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
尝试写一下或者讲一下,看看有没有好的故事素材,有没有好的嫁接能力卖点的关键。(偷偷告诉你们,这样的小练习几乎都是我日常洗漱、坐车时经常做的头脑小练习)。
练多了,思考多了,慢慢就变成“自然而然”,这样我们不仅给了自己正向反馈:我真的可以做得到,我有那么多例子证明我能做得到。也帮助我们打造了“个人品牌“,说到底,找工作就是让招聘方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我们独一无二的”品牌“。述职就是让老板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这个员工用怎样的能力,帮助公司完成了哪些业务,创造了哪些价值。每次谈职场,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两个关键词,“年龄危机”和“当妈劣势”。不可否认,这些的现象一定存在,但逆袭也一样存在。
我从不相信“逆天改命“,但我是一直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希望这些分享,可以更加具体接地气地让大家明白,如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