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钻编辑部
来源:蓝钻故事
文章已获授权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
华为宣布发售mate60 pro后,大洋对岸弥漫着沮丧的气氛。
《华盛顿邮报》称:“一款手机的推出在华盛顿引发担忧,即美国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国取得关键技术进步……这似乎验证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代替品。”风口浪尖上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结束了为期四天的代言华为访华之行后,声称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出售芯片,但是不包括最先进的芯片。此前,美国刚刚将27个中国实体移出“黑名单”,而在mate60 pro开售第四天,荷兰ASML也宣布获得许可,继续向中国出口光刻机。
贸易战真相之一
技术一突破,制裁就放松
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深入了解美国战略决策者的思考方式。
肯尼迪总统顾问,前参谋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在他的著作《不定的号角》中宣称,美国的国家竞争战略为:简单地说,就是为对手划分不同的威胁等级,然后根据等级做出决策:在科技-贸易层面,我们认为,美国会以三个层级来划分对手。
——当对手弱小时,采用自由贸易,打开市场,占据产业链上游,用高昂价格销售其高科技产品和授权,牟取超额暴利。
——当对手开始将产业向上游升级,冲击美国企业核心利益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市场壁垒,封锁科技,遏制对方发展。——当对手完成相应技术突破,难以遏制时,就放松封锁,改用低价倾销,使得对手长时间处于亏损和低利润追赶。
总之,就是设置一个个天花板,把中国企业限制在中低端。所以说,美国在贸易战中的“黑名单”,本身就是一个荣誉,能够精确的帮我们看到,哪些企业有潜力、有野心,有战略价值。而“跳出黑名单”,则可能预示着,贸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贸易战真相之二
打压,还是驯服?
产业升级,需要巨额资金来支撑,更需要升级完成后的广阔市场来回报。
在贸易战中,美国联合众多国家,向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关闭市场大门,禁止中国企业收购国外高科技公司,对中美学术交流进行严厉的司法审查,并将中国一系列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列入实体清单。二是大幅挤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市场,让其生存困难,削弱其研发资金支持;三是大幅提高龙头企业的研发难度,让其支出巨额研发成本。而当龙头企业的自主研发出现突破后,再放松制裁,并低价倾销其产品,让对手的巨额科研投入难以通过市场“回血”,陷入低利润追赶的困境中,力求让对方在长时间亏损中被拖垮。全球芯片市场规模高达5560亿美元,正是这些收益,支撑了半导体企业每年超过700亿美元的巨额研发。大基金的“输血”,无疑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加速追赶的机遇,但仍然要求企业抓住窗口期,依靠市场“回血”,在长跑中坚持得更久。其次,是和更多企业进行利益捆绑,分享利益,从而软化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决心。中国汽车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国内汽车市场快速扩大,成长为全球第一。然而,在2021年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经历了十年的占有率下跌。从45.6%萎缩到36.3%,其中轿车份额甚至下跌到20%以下,局势已濒临崩盘,仅靠着外资布局较晚的SUV赛道苟延残喘。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比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都缺乏发展动力,长期处于落后局势,甚至与外资厂商差距越来越大。
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力地位的合资厂商,长期被利益捆绑,在品牌和技术自主上缺乏动力,甘愿在国际汽车分工产业链上长期处于中下游地位。
如果不是2013年以来,中国全力押注于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后果不堪设想。
贸易战真相之三
争夺利益共同体,建立产业同盟
一部iphone的生产,背后共有188家供应商,提供了97%的零部件生产和技术支持,这些供应商分布在27个国家,174个一级行政区。
这正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真相:链条极长,涉及上下游为数众多的细分市场。几乎不可能有一家企业,能够实现半导体全链条的自主生产。这些细分市场上,往往是“先到先得”,被少数先发企业所占据,后来者缺乏利润空间来进入,产生了很高的壁垒。
而这些企业,又极度依赖于上下游,难以脱离产业链条而生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为美国的长臂管辖提供了足够的杠杆,只要握住一部分关键节点,其他的节点也就难以抵抗,只能俯首听命。因此,半导体产业链之争背后,是利益共同体的争夺,是产业同盟主导权的建立。2018年后,美国的封锁,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也因祸得福,在国内形成了众多不受美国技术影响的上下游产业节点。一条正在形成的、可能脱离美国影响的产业链,也迫使美国放松制裁,试图将这些节点,重新拉回当前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中。
应对一:认清事实,自主创新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打压,在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一直反对美国的对华制裁,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强迫他们自己制造芯片,迫使他们自给自足,这有好处吗?”要知道,盖茨绝非善类,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在他的策动下,微软用其office完成了对金山WPS的打压。他采用的正是第三条策略,看到国产办公软件崛起时,先是以合作为诱饵,让当时的求伯君、雷军领导的金山失去了戒心。随后不惜牺牲利润,用免费的操作系统捆绑免费office,对中国市场大肆倾销,随后完成了数十年的垄断式占领。中国产业界,怕的不是在封锁下技术攻关和发展,即使难度再大,能够像华为一样“数十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没有不可攻克的难关。最可怕的,是陷入复杂利益关系,放不下利益捆绑的蝇头小利,下不了自主创新的决心,在歌舞升平的财富幻象下,像传统汽车和电脑行业一样,得过且过,首鼠两端,这才是中国产业界最大的危机。
应对二:“双循环”战略
“G2博弈”,已经是新时代难以回避的历史阶段,而双循环是应对“卡脖子”国家博弈的必然方案。加入WTO后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出色表现。然而,清醒的人必须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由于美国无法容忍一个新的挑战者的崛起,曾经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面临威胁。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大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来支撑一个产业链的培育和成长,这是中国的底气。在复杂国际形势的冲击下,中国市场的内循环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方,得以在外部的制裁下,仍通过内部的自主创新,来支撑一系列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也有能力规划长远的产业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就是强有力的证据,2016年起,中国对不被看好的新能源汽车,实行了多年的产业规划和补贴退税,最终诞生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应对三:坚持开放,告别“内卷”
大国最大的问题,永远来自于内部,对手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内部出问题。在哲学上,一个人只是向内探索,会导致生命状态的僵化和死亡。只有在不断地对外探索中,才能建立昂扬的斗志和强健阳光的生命状态。
国家和社会也是如此,经济史认为宋朝经济中,出现了一种“内卷化”的现象:农业社会下人口不断增长,土地等资源却难以增长,人们越来越勤劳,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富却日益稀少,矛盾却日益增多。而“内卷”这个词,也最终在当代年轻人那里“出圈”。在人类史上,早期青铜器和农耕技术的传播,丝绸之路带来的番薯、玉米、土豆等引入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还是郑和航海中止和欧洲大航海开启带来的东西方大分流,都证明了一个道理:
文明的进步建立在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强大的内循环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为更好的国际大循环储备实力。
而近代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和过剩,让工业国无法再仅仅依靠本土的资源和市场而长久的增长,一个大国的繁荣,需要建立在全球市场之上。伟大的文明,既要有自己的民族性,也要建立在吸收各文明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这既需要海纳百川的胆略气魄,更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智慧。中国需要在一条危险的钢丝上保持平衡,既需要坚持对外开放,避免在保守思潮中走向内部封闭。也不能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和上升的雄心。中国越是被国外“卡脖子”,越是不能闭门造车,越是要对外开放。
扬帆
富士康的郭台铭接受采访时,预测未来的世界,会形成中美“双操作系统”格局。
其实,中美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双系统,比如腾讯和facebook,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两套标准,中国有中国的标准,美国有美国的标准,类似于现在的IOS和安卓系统。其他国家和企业,正如大大小小的APP开发者,进入中美两个体系中,也许是同时接入,也许是单方面站队。
任正非:华为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
贸易战的第一阶段,是美国对中国“卡脖子”,而第二阶段的重点,将是争夺同伴,争夺人才,抢占产业链制高点,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利益共同体和产业同盟的过程。
没有硝烟的和平时代,产业即军队,商业即战场。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华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家,突出历史的重围,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