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IP | 票房超23亿!《独行月球》独步暑期档:“含腾量”的价值VS开心麻花的隐忧
文:刘青青 石丹
ID:BMR2004
上映16天后票房突破23亿!近期,开心麻花的又一爆款影片《独行月球》可谓风光无限。
在优异的票房表现之下,《独行月球》影片、影片背后的公司开心麻花,以及影片主角沈腾被放到了聚光灯下。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们希望能有爆款影片扛起 “救市”的重任。那么,《独行月球》能否“拯救”暑期档?接连打造爆款影片的开心麻花能从话剧“老本行”汲取什么样的营养?“含腾量”(沈腾参演的程度)真的是开心麻花的票房保障吗?
《商学院》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开心麻花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上映16天票房破23亿
从7月29日上映首日开始,关于电影《独行月球》的各种票房消息就不断刷新。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7月29日19点08分,中国电影市场时隔163天,在《独行月球》上映首日,全国单日票房再度破2亿,(上一次是2月15日的2.03亿)。彼时《独行月球》以单日票房1.88亿元领跑,票房占比93.9%,累计票房已超过3亿元。
接下来,《独行月球》的热度还在发酵。上映3天(截至8月1日0时0分),《独行月球》票房突破1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98部十亿票房影片;上映7天(截至8月4日16时19分),票房突破15亿;上映10天(截至8月7日20时43分),票房突破2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27部二十亿票房影片。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到8月13日,2022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73.82亿元(含预售)。其中,《独行月球》以23.1亿的票房暂居暑期档票房首位,其票房占比达31.3%,观影人次达5542.6万。这也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科幻片累计票房纪录,而原纪录的保持者是票房19.77亿元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
也就是说,目前来看,这部由沈腾和马丽联合主演的一场科幻喜剧,其票房已经力压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以及国际知名科幻IP《侏罗纪世界3》。
图源:灯塔专业版官方微博
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022年8月13日晚间,《独行月球》累计票房已经超过23.4亿,猫眼预测总票房为34.22亿。
图源:猫眼专业版APP
据了解,《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创作的同名漫画,由张吃鱼执导,沈腾、马丽联合主演。而这也是“沈马”组合继《夏洛特烦恼》后又一部票房破10亿的长片。
该影片的剧情设定着实“硬核”。
如果你一个人被遗落在月球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被遗落后发现自己变成全世界最后一个人类怎么办?如果你遭遇了“宇宙级社死”又是什么样的?
在影片里,沈腾饰演的维修工因为错过紧急撤离而流落在月球,可还没来得及悲伤,就亲眼看到小行星撞地球,以为自己成了“宇宙最后的人类”。于是维修工破罐子破摔,却不知他在月球基地的种种“沙雕”行为的画面正被单向传输回地球。
祭奠同事、臆想爱情、暴饮暴食、与金刚袋鼠互殴、驯服“猛宠”,乃至于在月球上大逃亡、造飞船……维修工放飞自我的全过程被全球直播。影片中各种突破天际的“脑洞”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导演张吃鱼透露,《独行月球》创作历时4年多,先后有上万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剧组使用了15个共计超4万平方米的摄影棚,95%的镜头涉及特效。另外,像宇航服、月球车、空间站、飞行器等道具和美术设计,也都有专业领域的专家做技术顾问。”
总之,这部将科幻的冷色调与喜剧的暖色调相结合的影片,既能让观众体验科幻浪漫,也有着满满的接地气的喜感。张吃鱼形容这是“未来感的碗中装的是平常大米饭”。
能否“救市”?
在影视行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独行月球》上映3天票房突破10亿、上映2周票房破22亿,这样的票房在同期影视作品中可以说是脱颖而出。
对于《独行月球》的票房表现,彩贝壳商务负责人孟奇认为,暑期档的人群、排片(出品方阵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阿里、猫眼)的保障、剧本过硬(赵石的剧本)、核心演员回归和疫情的管控的客观加持,这些综合因素保证了《独行月球》的票房。
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也表示,《独行月球》能够创下高票房,力压《侏罗纪世界3》等一众影片,其实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独行月球》本身的前期运作、营销宣传都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同时,票房爆发跟疫情防控的压力的释放有很大的关系。”向凯解释道:一是在北上广等城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线下观影活动得以较为正常地进行,上座率不至于受到过大的限制。
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压状态下,使得很多观众愿意去影院观看喜剧来释放压力。这个时候的《独行月球》,变成了观众舒缓情绪的工具类电影。而在暑期档这个兵家必争之地里,《独行月球》是其中唯一一部喜剧片,这就特别能呈现出它的效果。
无论如何,能够让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之苦的影视行业掀起波澜,《独行月球》功劳并不小,其在不少人心里已经是暑期档“救市之作”。
向凯认为,作为2022年暑期档的大热门,《独行月球》应该会给其背后的出品方带来较好的票房收益,但最重要的其实是让大家看到中国电影行业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的强劲复苏表现,给行业以希望。
同时,影视行业专家王大勇对《商学院》记者表示,《独行月球》可能会成为今年大卖座的三甲电影之一。这是一部有缺点但消费体验能满足大部分观众需求的电影。段子、爱情、小人物的自强不息、航天强国梦,拯救世界种种元素都被相对妥当的安排在故事里。即使有不足之处,靠沈腾的独角戏也能带观众平稳过渡。
至于《独行月球》能否真的“救市”,王大勇认为,其对电影市场回暖有一定的利好,不过一部影片带动不了大盘,需要一系列的好电影能重振行业信心,填补终端的销售饥渴。尤其是适合暑期气氛的娱乐电影,应该抓住这个电影带来的利好雪球,把它滚起来,才能形成一股力量。
“异类”开心麻花
从《夏洛特烦恼》到《西虹市首富》再到《独行月球》,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让幕后公司——开心麻花走到大众视线当中。
开心麻花其实算是影视公司里的“异类”,因为其是从话剧起家的,并且至今活跃在线下剧场。
官网显示,开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最初制作、发行舞台剧。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开心麻花创作了20余部作品,走遍了北上广深等40多个城市,进行了超过2000场大剧场演出。
《商学院》记者注意到,开心麻花当前的作品包括舞台剧、音乐剧、网络剧与栏目剧,以及开心麻花小品。
其中,《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李茶的姑妈》等作品就是从舞台剧改编成了如今的同名影视作品。而开心麻花小品《扶不扶》成为2014年央视春晚节目,“郝建”一角被众多观众记住。
对此,向凯指出,早些年开心麻花的话剧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人才储备以及IP储备,让他们能将线下比较成熟的剧本以及比较优质的IP搬上大银幕,得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近几年由于过度商业化,随着资本的介入,开心麻花的内容和人才质量都在下滑,这也限制了开心麻花未来的优质IP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开心麻花的话剧事业和电影事业可以互相促进,但是也不能过度依赖资本、过度商业化。”向凯表示。
孟奇也认为,话剧演出,一是给现在的电影沉淀了很多好脚本(如《夏洛特烦恼》等),另一方面演员扎实的基本功也是从舞台剧时期积累的(参考百老汇、人艺的话剧)。限制就是,新的舞台剧演员普遍面临机会少、竞争激烈、收入低的困境,特别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限制会更大。
“建议开心麻花除了在电影这一块可以大胆用人之外,也可以参考本山传媒、德云社的做法,给旗下艺人争取更多的机会,在综艺、连续剧等方面也能有所突破。”孟奇表示。
不过,在向凯看来,不仅仅是开心麻花,而是整个喜剧行业,都需要重视年轻喜剧演员的培养,为他们创造磨练演技的机会,加大人才储备。但是在商业化的同时,有一些喜剧演员过度地在综艺节目上曝光自己,虽然收获了流量,但是也容易消耗其自身的才华,难以在喜剧演技上有所突破。
总之,开心麻花的不少电影将高票房收入囊中,但在《独行月球》这样的又一爆款下,在花团锦簇的高票房之下,开心麻花的未来发展之路并非没有隐忧。
“含腾量”成票房保障?
沈腾是开心麻花的“头号艺人”,无疑也是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当红喜剧演员,曾经参演过多部知名喜剧电影。不过,带有“沈腾标签”的电影并非每一部都值得称道。
2015年以来,沈腾出演的电影不少,既有《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奠定沈腾在喜剧领域的地位,也有不少“翻车”的作品。
据了解,有部分电影靠着“沈腾参演”的名头进行宣传,但实际上沈腾在其中戏份并不多,而且电影水平也并不能让观众买账。于是,“含腾量”一词应运而生。
例如电影《四海》在宣传时,沈腾被反复提及,但影片被指“真正出镜不到15分钟,剧情沈腾也是可有可无”。此外还有电影《日不落酒店》,虽然只有沈腾的人形立牌出现在影片里,但宣传时也打出了“特别出演”的字样。
除此之外,在沈腾出演的作品当中,人们发现“含腾量”的高低基本上关系着电影内容的好坏。例如沈腾客串的《妖铃铃》《龙虾刑警》《李茶的姑妈》《温暖的抱抱》等,口碑与票房就没有显眼之处,但当沈腾作为重要角色,尤其是主角出现时,影片往往更卖座。
图源:《商学院》根据猫眼数据整理
而在开心麻花的系列电影里,也大有“含腾量”越高,电影越好卖的趋势。
向凯直言,历经数年,开心麻花的系列电影的票房高低都与沈腾出演戏份的多少呈正相关,沈腾成为了开心麻花的票房保障。如果没有“沈马”组合(沈腾和马丽),开心麻花的其他艺人是很难支撑其票房的。
不过,在孟奇看来,核心演员确实是票房保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比如,开心麻花的另一部《驴得水》就可以证明,没有沈马、剧本过硬、拍片得当,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口碑。高票房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归功于我国电影产业化的进步。
当然,开心麻花曾也有“含腾量”为零的佳作出现,例如名声不小的《驴得水》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不过,《驴得水》口碑虽好但票房只有1.7亿,唯有票房26亿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一方面,沈腾和马丽成为开心麻花的票房保障,但另一方面,这也令人忧心开心麻花的“依赖症”。
向凯指出,如果开心麻花电影最主要的票房是靠沈腾、马丽这两块“金字招牌”来实现的,那么开心麻花对“沈马”组合的“依赖症”的风险就相当大。这也从侧面说明,开心麻花的接班人培养、人才储备是有断档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的高票房更多的其实是沈腾个人的成功,而并非开心麻花的成功。这些电影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靠沈腾的个人魅力在燃烧剩余价值。一旦沈腾、马丽失去票房号召力,开心麻花在影视方面可能将是一盘散沙。”向凯表示。
孟奇也提到,过度依赖沈、马组合,首先导致演员梯队起不来,会影响开心麻花的整体发展(比对德云社),另外也会变成资方或是出品方之间合作的恶性循环,无沈、马不投;无沈、马不给资源。摆脱这种“依赖症”要一步到位不太现实,一方面可以继续借鉴《驴得水》的成功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参考德云社的全面开花的打法,多给新人以曝光机会,打造自己的流量矩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