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和个体有什么关系?
有句话火了几个月了:“这和月薪3000的我有什么关系?”
简明性和杀伤力之强,以至于任何涉及到哪怕一丁点宏大叙事要素的场合,都很容易因这句话的出现变为吵翻天的战场。
不过,从律师的视角看这句话,又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一方面,月薪3000对于律师来说确实是个容易共情的数字,尤其是过去几年一度出圈的梗:月薪3000招不到一个司机,但却可以招到一个拥有驾照和司考证书的实习律师。
另一方面,律师这一身份所固有的理性和智慧要求,又会强行把人从情绪化的边缘拉回,认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比如说,行业发展,和个体到底有什么关系?
易见的表象
关系其实显而易见,因为行业其实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如果你是一位律所管理者、律所任职者,那么关注行业应该已经是下意识的习惯了。
往大了讲,行业发展变化影响着律所的战略方针,对平台和个体成长都十分重要。
退一步讲,能不能看清行业趋势也意味着律所是不是能够站在行业风口,为合伙人和律师争得足够大的利润空间。
如果你没有管理职务,只是一位醉心专业和业务的合伙人,对于行业的关注则可能更聚焦在业务机会、客户需求变化等等。
客源型合伙人从客户口中获取业务需求变化的一手消息,研究型合伙人从新政新规新动向里探查未来可能的变化。
青年律师呢?实习律师呢?
确实,对于刚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新人而言,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着力提升专业、打好能力基础,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事情。
但这里同样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即个人职业生涯只需要专业和能力。
很多前辈大咖可能在访谈报道中提到过自己的生涯发展,从中我们往往可以梳理出各不相同的成功特质:有的合伙人可能大半辈子专心做一件事,最终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积淀和眼光;有的大par可能跨界经历丰富到足以著书,造就了一段令人艳羡的精彩人生。
吸睛是具体的经历和内容,并不常有人能够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读出为什么大咖总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对道路,而是倾向于归因为“碰巧”——很多时候,似乎大咖们自己也是这么判断的。
这当然是事实,虽然仅仅是一部分。绝大多数个体的成功都是顺应时代浪潮做出选择的回报,逆势而行的人往往需要为之投入更多代价。对于生涯选择这件“小事”而言,根据自身观察理解下定决心的人,和依托父母亲友判断规划路线的人,差别和结果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将成功归因于偶然,多数时候并不能给后来者什么帮助。但做选择的能力,也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授教出师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律师在带教新人时可能提到一句:“你是不是打算把律师当终身事业来做?”
终身事业,意味着付诸终身——你愿意为一个不了解的行业而赌上自己的下半生么?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务实的大环境下,多数人显然都不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除非,你选择于深度学习交流中,快速理解这个行业,站在这层基础上,做出判断,改变未来。
深层的肌理
当然,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判断一定对,掌握信息多如ChatGPT,该误读该宕机也一样会。
个体角度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搜集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质量越高,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当下的律师行业,有些趋势所有人都能看见,比如律所机构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运营,比如业务层面的专业化+行业化,比如大家都在谈的新业务机会:ESG、合规……
只是这些东西离个体发展还是太远:都说合规是新蓝海,你问了问身在某知名大所的朋友X,得到的答案却是所里目前一单业务都没接。
你困惑于究竟是业务尚不成熟还是资源被大所垄断,也纠结于这种关注对于仍在关注下单案源从何而来的自己是否为时尚早。
说穿了,从行业大势到个体发展之间,仍然有一层从务虚思考转化成落地操作的障壁。而打破这重障壁的惯用操作,则是交流:广泛、高频、深度的交流。
有些具备一定规模体量、管理者/主任在律协任职或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律所,会在所内开设类似“大咖讲堂/主任讲座”的活动,请所内主任或大咖律师现场为青年律师答疑解惑。
正常情况下,这类活动普遍十分受青年律师欢迎,有的律所甚至不得不将原定1小时、2小时的活动延长到例如整个下午。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种与资深前辈直接交流,让前辈依托丰富的经验、更高维的眼光为自己做出解读判断的机会,本就是十分难得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能稍嫌夸张,但事实是很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青年合伙人乃至资深大咖,都会对曾经点醒自己的一句话或一次契机始终记忆犹新。
正在发生的改变
大所、强所可以有这种机会,小所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普通律师呢?
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律协都在主导组织律所管理者、青年律师通过专门课程或参访学习的形式进行跨地域、跨律所的深度交流和学习,这说明行业层面也在推动着信息和交流壁垒的打破。
但这还不够,仍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单向交流的局限性,即有些参访学习和交流中存在着一方受益过大而另一方几无收益,这必然会影响类似交流机制的后续效果和长期维系。
二是目前的交流平台其实更多侧重于“培优”,快速在区域内培养出一批尖子生,进而作为“鲶鱼”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间接刺激显然不足以普通青年律师的发展需要。
这两个问题绝非某一方面施力就能解决。比如第二个问题,也有律所在推动一些类似于“青年合伙人论坛”的交流平台——个体的力量和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很难长期持续的,行业里类似的平台和机制越多,百花齐放、激发活力的可能性才越高。
所以智合才下定决心,要将智合论坛2023打造成真正的“法律人的嘉年华”,为这个未来贡献一点微力。
这是一次迟到了2年的约定:2021年、2022年,疫情始终是做大活动规模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忖度再三,我们没能如约。
这次,也该是“勇敢者归来”的时候了。
这次,我们仍会携手一批有志于此的律所、律师和法律从业者伙伴们,共同让这次盛会落地。
11月18-20日,我们在上海不见不散!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预约席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