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南华早报》发布了一篇,名为《Chinese navy says it's testing the planet's most powerful coil gun》的文章。作者史蒂芬陈介绍了一件事,那就是根据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的最新论文《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挑战》,中国又在一个领域实现了遥遥领先。 所谓线圈炮,就是电磁炮的一种,不同于电磁轨道炮在弹丸上通过电流,利用洛伦兹力弹出去的那种模式,线圈炮是通过通电线圈制造一个变化的磁场,进而在炮弹上引发感应电流,由磁场和感应电流间产生的电磁力推动炮弹向前运动。轨道炮因为需要在两个轨道之间形成电流回路,炮弹难以避免地需要跟炮管接触,这样的巨大的电流和高速的摩擦,容易造成烧蚀问题,因此轨道炮不适合用来弹太重的物体。而线圈炮理论上可以不与炮管接触,就可以用来弹非常重的物体,比如巨大的炮弹。文章说,我国的线圈炮在射击测试中将124公斤的弹丸在不到0.05秒的时间内加速到700公里/小时(约194米/秒)的速度。这是全世界已知的线圈炮实验中,使用的最重的弹丸。换算到能量为炮口动能2.34兆焦耳。而与之相对的是,已知排在第二的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120毫米口径电磁线圈迫击炮试验装置,只能够发射重 18 公斤的弹丸。给大家一个相对直观的概念。124kg炮弹大概跟一头成年猪差不多重,这证明了风口足够大的话,猪确实可以飞啊。对应到现在的火炮的话,一般155毫米重炮,已经是集团军一级的部队才直属的支援火力,而124kg炮弹大概跟一发专门用来拆永备工事的,老式240mm迫击炮弹的重量差不多。如果这门电磁炮批量装备部队,虽然射程近点,但是考虑到潜在的协调指挥问题,那高低也是一款只有集团军级别以上首长下令才能调得动的武器。但是这仅仅是马伟明院士所有发明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毕竟他是让海军司令员为他打伞的大神级人物,网友给马院士的尊号更是炸裂,“武安显圣护国佑民忠孝灵佑普济电磁真君”。马伟明院士1960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在1975年,成绩优异的马伟明考上了高中,但他家里条件不好,他的父亲就希望他早点参加工作补贴家用。于是懂事的马伟明就自愿选择辍学,然后进入了一家无线电修理厂当学徒。如果原本的剧本,一个大师就要成为修理工了,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老师拉了他一把。虽然当时没有义务教育制度更没有高中必须读完的要求,但是当马伟明的数学老师发现他没来之后,多次登门拜访马伟明的父亲,最终让年轻的小马回到了学堂。接下来正好高考也恢复了,在群英荟萃的78年的高考中,马伟明考入了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之后小马就在这个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并在清华获得了博士学位。小马同志很早就表现出了对于船电领域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天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船电技术还十分落后,当时对于国产常规潜艇至关重要的十二相发电机系统都要依赖国外进口。而这时候,小马同志敏锐地发现进口发电机存在“固有震荡”的缺陷,这个缺陷在一些工况下可能导致全部发电机停车。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对于常规潜艇来说那就只有两个字了:等死。而当时外商拒绝承认这是个问题,毕竟“固有震荡”顾名思义那就是根子上自带的问题,属于没办法只能妥协的缺陷。而马伟明不这么认为,在恩师张盖凡教授的支持下,利用仅有35000元的科研经费,马伟明团队在20平米的洗脸间改造而成的实验室中开始了研究。经过1800多个日夜攻关,几十万组实验数据分析,马伟明不仅研制出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还提出了描述“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震荡”,这一已困惑世界电机界20多年的难题。而这项科研成果,也荣获了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有一次,马伟明去那家外国供应商验收设备。当再次指出“固有震荡”问题时,外方专家依旧搁那扯淡,这次马老师不能再给他留脸了:“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来教你!(难道你没有读我的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