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女儿,为什么会在32岁时选择自杀?
来源|平分往事(THIRTY-2015) 作者|平分往事
《奥本海默》上映第一天,我坐在影院里的三个小时,震撼之余,更多的是困惑。
我能感觉到,奥本海默本人的很多面,影片并未展开。
电影的故事结束在1963年。
1963年,奥本海默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手中,领取了意在恢复其名誉的“费米奖”奖章。此时的奥本海默已经58岁。
他和妻子姬蒂、儿子彼得、小女儿托妮,一家人共同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
电影并未告诉我,62岁的奥本海默死在了四年后的那个冬天。
1967年2月18日,周六晚上,奥本海默因喉癌在家中去世。
又五年,妻子姬蒂因血栓去世。
又五年,女儿托妮自杀。
这时的托妮,只有32岁。
为什么她在这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在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成就的人物的女儿,托妮的个人资料少得可怜。
当我从奥本海默传记的只言片语里,串起这个女孩的一生,宿命般的悲剧感开始笼罩。
这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一生寻求家庭幸福,却往往与之擦肩的故事。
01
托妮出生在1944年。
1943年,奥本海默以核武器实验室主任的身份,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基地。与他同来的还有妻子和四岁的儿子彼得。
到达基地后,他陆续招募进1000多名顶级科学家。科学家们举家搬进这个新建的核试验基地。因为分区式的封闭管理,使得基地与外界并不通达。到了1944年,这片台地上已经生活了3500人,这个数字在后一年还将翻倍。
建筑、礼堂、图书馆、小餐馆,洛斯阿拉莫斯俨然变成了一个小镇。
而这个小镇的负责人,正是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基地生活单调,科学家的妻子们被困在属于自家的房子里,仅第一年,这里就有80个新生儿出生。
托妮正是其中之一。
1944年12月7日,射手座的托妮出生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军营医院里。取名为凯瑟琳,昵称为泰克,后又改为托妮。
托妮医院的婴儿床上,贴着“奥本海默”的牌子。
正是因为这个牌子,让她自出生起,就被迫接受着世人的瞩目。
从出生开始,她注定活在父亲的巨大声望,后来是巨大的争议之中。
02
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
奥本海默,是一个极端矛盾的结合体。
他家境优渥,有犹太人血统。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手指有残疾,但极富魅力的画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又前往欧洲深造,成为了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瘦而忧郁,在年轻时被重度抑郁困扰。曾在剑桥为自己欣赏的教授,注射了一只毒苹果。但所幸这个苹果没有进入教授的口中。
直到1943年,他开始参与组建用以对付纳粹德国的核武器试验,他的名望开始如潮水般涌来。
追求社会主流的认可,是奥本海默一生行为的驱动力。
他能言善辩,能即时发表充满魅力的演讲。他的傲慢始终隐藏在谦逊的外表之下,他对心理的残缺有一种病态的关注和追逐,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了姬蒂作为妻子的原因。
姬蒂是一名性格古怪的植物学家,29岁和奥本海默结婚时,已经有过三次婚姻。
她一直在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她似乎被时代困在了家庭里,她注定只能做一名家庭主妇。
因此她不满,并且在看到丈夫奥本海默取得巨大成就时,心生嫉妒。深爱和嫉妒终生缠绕着她。
当她随丈夫来到核试验基地,并且在郁郁不得的一年后,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托妮,她的产后抑郁爆发了。
托妮四个月大时,姬蒂带着儿子彼得离开了三个半月。
在这三个半月里,托妮被托付给了朋友照顾。
忙于研究工作的奥本海默会抽空来这个朋友家坐一会儿,但很奇怪,他从未提出要看一眼托妮。
朋友有一次忍不住问他说,你不想看看你的漂亮女儿吗?
当他怀里抱着女儿时,竟然开口问这位朋友,你想领养她吗?
你很难说托妮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这不是事实。但在奥本海默的家庭生活中,情感似乎是凝滞的,它不会在家庭成员中,尤其是一双儿女身上流动。
姬蒂再次回到家中,又开始酗酒。她会把孩子交给门口守卫的士兵来照顾。偶尔出门购物,一连消失很多天。
她无法胜任主任夫人的角色,也不喜欢这个角色所带来的责任,比如说,在周末呼朋唤友,举办一场小小的派对。
姬蒂不能。她只会把另外几名科学家夫人找来,几个人围坐在客厅里,一言不发地喝酒,这样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没有佐酒的食物。
在外人看来,奥本海默夫妇似乎从来不吃饭,他们通常只会拿烈性马丁尼来招待客人。
而他们的儿子彼得,通常会饥肠辘辘的出现在厨房里,以尽量不被人注意到方式,小心翼翼地寻找食物。
03
托妮呢?
她与她的哥哥不同,因为在母亲姬蒂那里,她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爱。
奥本海默通常是不管孩子的,教育的事情通通交给姬蒂。因此,姬蒂在两个孩子之间,选择了女儿。
托妮6岁时,已经是一个聪明而冷静的女孩。她在小小的年纪,已经成了家庭的主心骨。
她做事永远有分寸,她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孩子一般的哭闹。
她跟在她醉醺醺的母亲身后,替她拿烟,为她收拾残局。
她偶尔坐在父亲的膝头,靠在父亲的怀里。
或许对于托妮来说,这是她一生最幸福的瞬间。
她早慧,漂亮,继承了她父亲的语言天赋。
但在她七岁时,被医生诊断为轻微的小儿麻痹。
当时的奥本海默一家,已经离开了洛斯阿拉莫斯,定居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奥尔登庄园。奥本海默作为高等研究所的所长,在这里居住了20年。
同时,也是被联邦调查局密切监控的20年。
在托妮被诊断为小儿麻痹后,奥本海默夫妇寻找到了一个温暖、潮湿的小岛用以缓解托妮的病情,这就是圣约翰岛。在这个充满原始风情的小岛上,托妮康复了。
圣约翰岛成为奥本海默本人的心灵放逐之地。他们一家除去彼得,三人都非常喜欢这里,并且在这里建造了房子。
而圣约翰岛,也是奥本海默一家三口的最终归宿之地。
04
在整个家庭里,彼得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他几乎不去圣约翰岛,当然也源于他的母亲并不想带他同去。
孤独,是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共有基因。
在所有的资料中,我们看不到兄妹之情流动的时刻。但是在1963年,也就是奥本海默获得费米奖的那次,我们知道他们兄妹在场。
一个18岁,一个23岁。
他们一家在经历了1954年那场可怕的听证会后,终于迎来了喘息的时刻。
虽然我们也无法确定,这算不算是喘息。
在电影的结尾时,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奥本海默得到了总统亲自颁发的奖章,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所谓的“安全许可”。
1967年,奥本海默去世时,得到所有人的缅怀,却唯独没有得到那个本应属于他的许可证。
追悼会结束后,姬蒂和托妮带着奥本海默的骨灰,前往圣约翰岛。
儿子彼得,依旧是缺席。
她们将奥本海默的骨灰坛,沉入70英尺的海水之中。那年,托妮22岁。
她大学主修法语,精通多国语言。在母亲的逼迫下,读了研究生,但很快退学。
她始终生活在母亲的权力影响之下,从未获得过真正的自由。
她漂亮、聪明,敏感而矜持,像是一个老派家庭的大家闺秀。
当然,她渴望被爱,非常孤独。
在她妙龄的十几岁,曾受到过一个优秀男孩的追求。但她的父亲,以“年龄太大”为由,阻断了这次恋爱。
再大一点,她寄望于从婚姻中寻找幸福,但两次短暂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托妮一生,总是与幸福擦肩而过。在别人看来,顺其自然的幸福,她却往往无法获得。
父亲去世,给了托妮沉重的打击。
而母亲的离世,更让她无法克服情感的失衡。
她寄望于工作,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个联合国三语翻译的工作,却因为需要一个“安全许可”,而最终落败。
家人连坐,她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她父亲未曾获得的那张“安全许可”,她也无法得到。
托妮从此心灰意冷,她回到圣约翰岛,游到父亲骨灰坛沉下的位置,准备自溺,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一切都变好了。她重新游回岸上,又生活了一段时日。
直到1977年1月,一个周日的下午,托妮自缢于父母亲留给她的那座海滩小屋。
她身边还一直戴着父亲送她的那个扎马尾的头绳。那是她一生最珍爱的东西。
05
托妮的哥哥,奥本海默家的男孩彼得,长大后定居在了新墨西哥州,从事承包工程和木匠的生意。
他离异两次,育有三个孩子。会以环保人士的身份,参与到核废料污染的志愿活动中,但他从不提及,自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儿子。
托妮和哥哥最大的共同点正在于此——他们从不向外人谈起自己的父亲。
他们看够了荣耀的跌宕,在世界的赞美与口水之中穿梭。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们想要的并不多,只是有爱的父母而已。
但奥本海默的朋友曾经这样断言:
“做奥本海默和姬蒂的孩子,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杀父弑母案:疯狂鸡娃的亚裔父母是如何一步步逼疯孩子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